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三

相信人的可塑性,即是改变的开始

张沛超 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

当编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时候,我是不太喜欢这本书的书名的,尤其不喜欢“改变”这个词。

因为我的治疗哲学是觉知和接纳,所以当我看到“改变”时,我就在想:是不是把原来的书名改掉了?于是,我上网查了查,发现它的法语原文的确是谈论改变的。

通过这么一查,我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她是居住在魁北克省的加拿大人,用法语进行写作。而且我发现,作者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声称自己已经退休。

哇,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们行业的人其实很难真正做到全退,但这位同行可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称自己为全退,看起来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样一来,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当一位已经退休的同行,想要向年轻的同行和大众分享有关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时候,我相信其中一定充满真知灼见。

因为年轻人大都爱说一些华丽的、大而空的话,而年长者则很少这样。当我细细地读作者的文字时,我发现果然如此。

幸运的是,我的督导师也有几位已经80多岁了,他们做这一行也非常久,我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或者在这个层次的督导师,他们说的话都是很“毒”的,当然这个毒是加引号的——是很质朴的意思。究竟什么东西是花架子,什么东西是真的管用,我相信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对一位资深的治疗师而言,心中是再清楚不过了。

关于心理治疗的改变,其实是有很多模型的,即使在精神分析的体系内,也有很多改变的模型。大抵来说,它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通过系统的诠释使来访者达到领悟,修通内在而改变。

第二类,鼓励建立关系,使来访者与一位崭新的客体形成崭新的人际关系。在这段人际关系中,他的创伤得以修复,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改变。

第三类,有些流派认为,在促进来访者不断诉说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发现自己的无意识欲望,进而能做到在欲望面前不止步的一种勇敢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也是一种改变。

当然,除了精神分析,其他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改变模型,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不只是症状被去除,精神分析也承诺,一个人的人格也有可能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旅行中被改变。

那么我们的作者,是如何谈论自己的改变经验的呢?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作者通晓多门学问,她也谈到了神经系统的变化。这样一来,一个改变模型就被稳定地奠基在科学的基础上,但是作者并不拘泥于这种科学的视角。她也非常重视心理治疗师这个人的本身,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人格,甚至他的价值观。并且,作者认为每一对改变的关系,其实都是独特的,是主体间的。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展开了非常博大的视角,在她的参考文献中,包含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各个体系的精神分析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这本书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也包括了最近比较先进的研究,比如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 ),以及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 )对于改变过程的研究,而这一部分,深受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的影响。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但是她写得并不刻板。除了可以让大众了解心理治疗的大概过程,对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也能够在一个高度上去回顾自己的治疗过程,同时,这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当我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传统经典《易经》。《易经》的英文翻译“The Book of Changes”不就是改变之书吗?

“易”有三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虽然这本书并不是用古代经典的方式去写作的,但是它包含了变易、不易和简易。它兼顾了各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也重视了每一对治疗组合之间的人格配对,而且抓到了各个理论模型当中的共同因素,这使得它的模型也是简易明了的。

所以,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大众以及我的同行们。 7aOLbevAeaGk+LicoipNr7kJ7xIWVZolO++7/5LMJ1VoQ9+E4xVl+RNoJOrQyT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