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 曾提出“亲子角色颠倒”这一概念。

所谓“亲子角色颠倒”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才合乎情理。因此,撒娇这一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颠倒时,就叫作“亲子角色颠倒”。

孩子撒娇时,父母理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可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下,反而是孩子被迫承担起了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

听孩子讲自己得意的事情,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有时候,孩子反倒不得不听父母自吹自擂,还要赞叹附和道:“爸爸(妈妈)好厉害呀!”这就是一个“亲子角色颠倒”的例子,这些父母其实是在向孩子撒娇。

孩子听完父母的一番自吹自擂后,还要负责夸奖他们,这对一个孩子而言绝非易事,但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的常态。

比如,一位母亲做好了饭菜。

如果孩子不说“哇!好好吃”,母亲就会心生不满。

再比如,父亲买了一辆车。

如果孩子不说“哇!好酷呀”,父亲就会心生不满。

换言之,原本父母的爱对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却是父母向孩子索要这份“不可或缺的爱”。

这种情况与其说孩子没有得到爱,不如说父母在榨取孩子身上的爱。

试问,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怎么可能养好孩子呢?他们育儿失败,孩子成日惹是生非。于是,这些颠倒了亲子角色的父母就开始为自己辩解:“我每天都会亲自给孩子做饭。”

“亲子角色颠倒”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父母自认为自己是称职的父母。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寻求与父母融为一体,而是父母在寻求与孩子融为一体。

父母并没有察觉自己寻求与孩子融为一体这一心理背后暗藏的焦虑,而其实这种焦虑就是约翰·鲍比所说的焦虑型依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暗藏着他们想对孩子撒娇、想控制孩子的欲望。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会跟孩子一起做自己小时候想和父母做的事。他们把对爱的饥渴感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有的人小时候一直希望可以全家人一起旅行,但总是去不成,他们为人父母后,就会带着孩子一起旅行。也就是说,这样的父母其实是在利用经济上、肉体上、心理上尚无法自立的孩子来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孩子俨然成了父母的“布偶玩具”。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当成了一个“摇篮”。因为在孩童时期,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地为他们“摇摇篮”。于是他们便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要求孩子为自己“摇摇篮”,就是“亲子角色颠倒”的体现。

而且“亲子角色颠倒”的现象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问题的本质都被掩藏起来了。“亲子角色颠倒”其实就是父母出于自己潜意识的需求进行育儿的行为。这会使孩子沦为帮助父母解决自己内心冲突的工具。这样的成长环境显然对孩子而言并不理想。

向有母性的母亲寻求爱,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成了别人的父母,那么就容易出现颠倒亲子角色的问题。对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而言,孩子反倒成了他们的“父母”。就像孩子依恋母亲一样,他们依恋着自己的孩子。

那些自恋的人即便结婚生子了,其“幼儿式愿望”也不会消失。为人父母后,他们就会利用亲子关系满足自己的幼儿式愿望。他们会通过亲子关系满足自己的自恋情结。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认同、夸奖或者亲近除了父母(也就是他们自己)以外的人,他们就会受伤。这就是约翰·鲍比所说的“亲子角色颠倒”。

如果父母的幼儿式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向孩子撒娇。如果孩子夸奖了父母以外的人,他们就会受伤或发火儿,不能发火儿的时候就会闹别扭。这就是父母心情不好的表现。

孩子撒娇,父母满足孩子诉求的角色分工却被颠倒了,变成了孩子不得不去满足父母的诉求。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学会体谅孩子的心情。有时候,孩子即便觉得很难受,只要父母可以体谅自己的心情,他们就会感到安心,从而放松自己的心情,进而振作起来。但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下,父母却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的心情。

依赖心理强的父母内心总会带有一些冲突,但他们又无法直面那些冲突,换言之就是无法直面现实。“亲子角色颠倒”其实就是父母把孩子牵扯进自己内心冲突的一种现象。

如果你被卷进了一起案件中,那么警察会来解救你;但如果你被卷进了他人内心的冲突,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所有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都在“攻击”自己的孩子。

他们虽然建好了房子,却不想让任何人走进他们的家;虽然有自己的房子,却没有能与其组成共同体的家人。 OZuSbp/nQkb1Ro8kceIwdcna8WpxX/F90ZGnwkYKd7ajnm93L60eJET/8nzcYw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