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二回

实验实验再实验,凝练凝练再凝练

知识就是力量!

但知识从哪来?“二手”知识,当然主要从书本中来,从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中来;而一手知识,特别是开创性的科学知识,则主要从各种实验中来,更准确地说是从对实验结果的反复凝练、反复分析和反复归纳演绎中来。到底如何通过实验来凝练知识呢?本回的主人翁波义耳将给出一个很好的示范,甚至他的口头禅都是“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实验决定一切,空谈无济于事”等。至于其中的奥妙嘛,欢迎大家细细品味如下这些遥远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即明朝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检登基那年;也即最后一只纯种欧洲野牛死于波兰,从而宣告该物种灭绝的那年;还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著名论断的弗朗西斯·培根去世后的一年;更准确地说,是1627年1月25日。在爱尔兰利兹莫城的一个贵族家庭,诞生了本回的主人翁波义耳。小宝宝睁眼一看,哇,好家伙,自己的6个哥哥和7个姐姐以及父母等亲人喜滋滋、齐刷刷地欣赏着自己,有的扮鬼脸逗俏,有的俯身又亲又抱,还有的拉着小手一个劲儿地摇。突然,波义耳意识到自己还赤身裸体,竟这样被指指点点委实不妙,于是,“哇”地一声,就哭得大家哄堂大笑。书中暗表,前面为啥多次提到培根呢,因为,波义耳是培根的忠实崇拜者,以至于把培根的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而培根正是实验哲学的倡导者和捍卫者,他几乎倾全力研究实验方法论,为近代科学提供新工具,对牛顿、胡克、波义耳等科学先驱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义耳绝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既是“官二代”,更是“富二代”。他爸是著名的政治家兼冒险家,从英格兰迁来爱尔兰,史称“第一位殖民百万富翁”,曾任爱尔兰财政部长,也是权倾朝野、封地广博的李察大公爵。他不但积累了众多财富,而且还建立了显赫一时的科克家族。只可惜,按当时贵族子弟的标准,波义耳算不上好苗子。因为,他从小就体弱多病,还有些口吃,对骑马射箭等武功又缺乏兴趣,因此既无法提枪上战场,也不可能成为光荣的骑士,当然就更别想继承家族爵位或成为政治家、冒险家了。波义耳唯一的爱好就是安静读书,但并不显得特别聪明,不过,他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爱提问题,记忆力也好。4岁时,波义耳遭受了人生首次不幸,妈妈因病去世;8岁时,本该13岁才入学的他却被望子成龙的老爸,急匆匆送到伦敦,经特批进入了当时最有名的伊顿公学。书中再暗表,伊顿公学素以半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而著称,特别崇尚骑士精神;在一战时,普通英国士兵的战死率约为11%,而从伊顿公学毕业的士兵,其战死率却高达20.6%。由此可见,在潜意识里,冒险家父亲其实还是希望儿子“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父亲的内心想法:1644年,父亲自己也毫不犹豫上了战场,并在那里光荣献身;波义耳的一个哥哥也在同年阵亡。

波义耳13岁时,英国爆发内战,父亲担心儿子受影响,就送波义耳到国外读书。他先后在法国、瑞士、日内瓦、意大利等留学4年,最后定居于佛罗伦萨,并开始研究伽利略的理论。波义耳对伽利略推崇备至,决心像伽利略那样,不迷信权威,勇于开创科学实验新道路。他还认真研读了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该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20年后,波义耳的代表作——《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伽利略的写作风格撰写的。

17岁时,同时收到父兄死讯的波义耳,急匆匆赶回爱尔兰,却见满目焦土,四野荒凉。战争的残酷使波义耳看清了政治家们的无聊,于是,他独居于父亲遗留的城堡中,开始苦苦思索人生意义,试图找出拯救众生的答案。刚开始时,他找到的答案是学医,希望依靠高超的医技来减少人间疾苦。因为,他母亲当年之所以早逝,就是由于大夫医技不精,抢救不及时所致;而他自己在童年时,也有过一次被庸医开错药的亲历。幸亏那时他体质虚弱,肠胃受不了刺激,才意外引发呕吐,保住了性命,从此他怕医甚于怕病,生病也不愿再找医生,而是自寻药方。

事实证明,波义耳学医,无异于张飞学绣。不过,由于当时没制药厂,医生们都得亲自进行各种实验,以便研制相关药物。一来二去,药物虽未研制成功,但波义耳却歪打正着,竟深深爱上了研制药物的各种化学实验,并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比利时医药化学家海尔蒙特,一位没日没夜完全沉浸于化学实验中的、自称“火术哲学家”的奇人。欲做化学实验,就得建立专用实验室,幸好这点建设经费对波义耳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于是,波义耳就这样,意外锁定了人生归宿。从此以后,他就带着自己高薪聘请的众多助手,在自己投资的豪华实验室中,整日沉溺于实验的幸福里,甚至终生未娶,真正把自己献给了科学实验。至此,波义耳的“实验实验再实验,凝练凝练再凝练”故事,才真正开始了!

在波义耳时代,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许多问题特别是医学问题从本质上说,其实都是化学问题。但是,当时的化学主要局限在药物研制方面,而且,理论也十分粗糙,漏洞百出。总之,无论从深度或广度来看,化学都算不上是一门科学。不过,经波义耳“开光”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波义耳明确指出:化学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物质本性,故需专门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结果。为此,他强调必须重新认识化学,摆脱其从属于炼金术或制药术的“下等人”地位,努力将化学发展成一门探索自然本质的独立科学。用波义耳的话说,那就是“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这也是波义耳在其1661年出版的代表作《怀疑派化学家》的核心观点。为此,1661年被公认为近代化学的诞生之年,波义耳也因此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为使化学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首先就得搞清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或化学元素。虽然,今天的中学生都知道:元素指自然界中100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等,且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元素可组成一切物质;截至2007年,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其中94种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国际原子委员会又进一步决定: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同一种元素。但是,在波义耳时代,情况绝非如此清晰,甚至在整个人类史中,有关元素的学说几乎层出不穷,比如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就曾把水,后来又把空气和土,当作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说”;古印度人也有“四元素说”;古代中国更有金、木、水、火、土的“五元素说”等。特别是苏格拉底学派的“四元素说”,其雏形是土、水、气、火;13世纪左右,炼金士们又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补充了新元素:硫、汞、盐。

但是,以上所有这些元素学说,无论出自哲学家、炼金士或药学家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元素的理解,都只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简单观察,主要在臆测基础上提出来的。直到1661年,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反复实验才终于发现,原来前人提出的所谓“元素”,其实并非真正的元素,它们实际上还可由更基本的元素组成,比如盐就可再分解为氯和钠。于是,波义耳首次给出了元素的精确科学定义: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例如,黄金就是元素。正是波义耳的这一精确定义,才引发了认识论突破,才使化学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由于本书是科学家传记,希望引导读者成为科学家,所以,我们并不想细论具体科学成果(那是科普的任务),而是想分析其背后的成功方法论。回忆一下,在波义耳之前的数千年人类史中,关于元素的学说如此之多,为啥没人仔细考虑过元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无论“三元素说”“四元素说”或“五元素说”也好,为啥没人去验证一下,所有物质真的都能由那些所谓的“元素”组成吗?各种各样的炼金术如此之多,炼金士如此之神,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曾炼出过哪怕一两黄金呢?为什么大家不逆向思维一下,如果黄金是一种元素,那当然就不可能从任何别的物质中炼出来嘛!原来,大家都忽略了“实验”这个科学思维的基础,忽略了培根提出的实验思想,而正是波义耳揭示的“通过实验,实现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才使得化学的发展正式进入了科学轨道。波义耳反复强调“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庄严的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必须像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正是这样的身体力行,才使波义耳把科学观点和思想带进了化学,从而解决了化学理论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为化学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如果说伽利略通过科学实验开创了经典物理学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波义耳通过科学实验开创了近代化学。

科学实验虽很重要,但必须明白,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科学实验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由此发现普遍规律。关于这一点,“波义耳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大约是在1662年,法国科学家搞了这样一个著名实验:在一个黄铜气缸中,装有严丝合缝的活塞,然后,数人同时用力按下活塞,以压缩气缸里的空气;接着,突然松开活塞,活塞将会被部分弹回,但却又不能被完全弹回。于是,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解释,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乱象。“鹰派”科学家解释说,空气有弹性,因为活塞被弹回了嘛。“鸽派”科学家解释说,空气没弹性,因为活塞从未被完全弹回嘛。“骑墙”科学家则“王顾左右而言他”,活塞若太紧,摩擦力就会太大,即使有弹力,也无法完全弹回;活塞若太松,又会漏气,更不可能弹回。波义耳一看,哈哈大笑:“该实验与结论,风马牛不相关”。于是,波义耳找来一根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其烧制成U型,然后,将水银从右端口慢慢滴入。当水银淹没U型底后,左端管中的空气柱,便被右端水银柱压缩;当从U型底部的阀门释放部分水银时,左端空气柱的体积又会恢复原状;而且,左端空气柱的体积,与右端水银柱的高度之间,存在稳定的量化关系。这便完美地证明了:空气确实能被压缩,同时也能完全被弹回,即空气确有弹性!若该实验到此结束,那就不是波义耳的风格了。果然,他又再接再厉,对左端空气柱的体积与右端水银柱的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了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一个伟大定律,即波义耳定律: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换句话说,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相乘,始终都是一个常数。该定律是描述气体运动的首个量化公式,也是如今化学课的必修内容,它为气体的量化研究和化学分析奠定了基础。波义耳定律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与固体一样,气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在气体中,原子距离较远,互不连接,所以气体能被挤压。换句话说,争议了数千年的原子存在性问题,就这样被完美的实验给证明了!

对波义耳来说,事事皆实验,处处皆实验,时时也实验,甚至连其凄美的爱情故事中也充满了科学实验。据说,女友意外去世后,在波义耳的实验桌上就永远插上了她最爱的那朵紫罗兰。一次,该紫罗兰被意外溅上了浓盐酸;情急中,波义耳赶紧把冒烟的花朵浸入水中,片刻之后,他惊奇地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竟然变成了红色!于是,他顺藤摸瓜,实验了许多花木的酸碱作用效果。由此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后,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就变红,遇碱就变蓝。利用该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如今仍在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看来,机遇真是钟情于有准备的头脑呀。也是在同类实验中,波义耳进一步发现:铁盐在5倍水液中,就会生成一种无沉淀的、长久不变色的黑色溶液。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墨水制取法,该方法被沿用了几乎一个世纪之久。波义耳还发现,从硝酸银中沉淀出来的白色物质,若暴露于空气就会变黑。该发现为后人制作照相感光胶片,做出了先导性的贡献。总之,波义耳的这一系列实验成果,奠定了分析化学的基础。因此,他也被称为“分析化学之父”。

比较鲜为人知的是,波义耳还首次将化学分析法应用于临床医学。特别是在专著《人血的自然史略》中,他通过实验证明了血液中含有氯化钠,并将它称为固定盐;他注意到了血液蒸馏后的砖红色残渣,并由此推断血中含铁。他首次从动物尿液中提取出了磷,还发现:磷只有在空气中才会发光并燃烧形成白烟,该白烟与水作用后就会形成酸液,即磷酸;把磷与强碱一起加热就会得到另一种气体——磷化氢,该气体与空气接触也会燃烧并形成白烟等。

波义耳的科学成果当然不止上述几项,实际上它们遍布化学、热学、光学、哲学、神学、工艺学、气象学、电磁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气体物理学、物质结构理论等。比如,在空气研究方面,他就用精巧的实验逐一验证了:在真空情况下,物质无法燃烧;真空产生的吸力,来源于空气压力;在排气泵容器中,气压计水银柱将下降;在真空中,虹吸失效;压力降低时,沸点降低;在抽成真空的容器中,动物不能生存,钟表不能传出嘀嗒声等。

伙计,波义耳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前有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等,后有牛顿、莱布尼茨等。但是,客观地说,波义耳本人却算不上天才。他最终能与天才们并肩屹立的唯一原因就是,实验实验再实验,凝练凝练再凝练!

本书已多次强调过,科学研究的两大法宝是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而科学实验就是“小心求证”的得力工具,波义耳在该方面已做到了极致。但是,在“大胆猜测”方面,波义耳也是首屈一指。比如,他早在350多年前,就对人类科技发展进行了24项大胆预言,而更加神奇的是,如今他的这些预言竟然大部分都已梦想成真了!

预言1,人类飞向蓝天。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可控制的动力飞行。如今,人类不但已飞向蓝天,也飞上了月球,进入了太空;若算上外星探测仪的话,那就已飞出了太阳系。

预言2,通过器官移植治疗疾病。1954年12月23日,科学家在波士顿成功进行了首例肾脏移植手术。如今,除大脑等极少器官外,多数器官都能实现移植。

预言3,找到一种可行的经纬度确定方式。地球同步卫星系统,比如GPS就已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今后,“北斗”等更多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将普及。

预言4,制造既轻又硬的盔甲。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凯夫拉尔纤维,重量极轻,硬度却超过钢铁。如今,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类似的东西就更多了。

预言5,加快农业生产速度。如今现代化农业早已普及。

预言6,用药物增强想象力、记忆力以及其他功能。如今迷幻药、阿司匹林、安眠药等都已常见,它们或助人清醒,或缓解疼痛,或辅助睡眠等。

预言7,通过饮料,让人不必每天睡得太多。该猜想提出后不久,咖啡馆就在欧洲开张了。其实,喝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只可惜当年的波义耳没这口福。

预言8,在任何风向都能航行的船,永不沉没的船。目前前者显然已实现,但如何理解“永不沉没”呢?

预言9,改变动植物的物种。如今人工育种早就普及,基因技术也正在迅速发展。

预言10,巨型农作物。转基因作物便是这样。

预言11,模仿鱼类。如今的仿生学研究的不但是模仿鱼类,而且还要模仿所有生物的可取之处。

预言12,整容手术。如今整容医院已屡见不鲜。

预言13,延长寿命。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确实在不断提高。

伙计,岁月无情,伟大的波义耳又不得不与我们说再见了。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年)12月30日,波义耳在他的一个姐姐去世后仅一周,在捐献了其所有财产后,便追随心中那朵永不凋谢的紫罗兰而去了,享年65岁。

安息吧,波义耳! QBdSOE6mKjD2esXITkbH3cm7x3V2t4sn8aOmD4HrWodjZLHt8Tivj/CHX2s4nw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