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文人习禅活动的普及

慧能和神会的南宗禅主张“自性清净心”,已经大大简化了修持方法,高度肯定了主观个性。而到了马祖、石头以后,主张“平常心是道”“触事而真”,这样,肯定了禅就在人生日用、穿衣吃饭之中。扬眉瞬目,举手投足,无非是道。禅所依靠的只是个人内心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解脱了一切经典、偶像以至传统佛教教学的束缚。这种开阔弘通的学风,有助于禅在文人中的普及。其标举的口号是道不要修,结果习禅就融合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文人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人们习禅主要在寺院、禅房。中唐以前,还没有专门的禅院,禅师们寄住在一般寺庙中。后来才建起了禅院,或在寺庙里立禅堂。唐代的寺庙不只是宗教场所,而且也是人们寓居、游览、读书以至娱乐的地方,可以说是社会上的某种文化中心。而文人们在寺院寄居,必然受到宗教上的熏染

例如杜甫在京时与大云寺主赞公交,有《宿赞公房》等诗;后来到天水,也曾住在移居那里的赞公土室。颜真卿本“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 。韦应物喜居精舍,屡见于诗,如建中二年除比部员外郎以前曾住善福精舍,有诗云:“简略非世嚣,委身同草木。逍遥精舍居,饮酒自为足。” 李泌“尝读书衡岳寺” ,与明瓒禅师即懒残和尚游。柳宗元贬永州,曾居龙兴寺。李绅年轻时与僧鉴玄“同在惠山十年” ,《云溪友议》卷一《李相公绅》记其被主藏僧苛待事。白居易晚年居于香山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贾岛亦多居佛寺,他那一派诗人与诗僧无可结交,经常在无可院中共宿,屡见各家诗作。许浑下第后曾寓居崇圣寺,有“静依禅客院,幽学野人家” 之句;又曾住杭州龙华寺,与契盈上人交。薛能“晚节尚浮屠,奉法唯谨”,也在佛寺寓居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 郑谷“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余,多寓止精舍”,“多结契山僧,曰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 。张祜性爱山水,多游佛寺。杜牧曾寓居扬州禅智寺,有“禅智山光好墓田”之句。温庭筠有《宿辉公精舍》《宿一公精舍》等诗 。司空图《乱后三首》之三说:“世事尝艰险,僧居惯寂寥。” 周朴避地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郑嵎“常得群书,下帷于石瓮僧院” 。陈琡挈家居茅山,焚香习禅。李骘“肆业于惠山寺,居三岁” ,如此等等。

正如《新唐书》上所说:“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 当然这些诗人不全是为了习禅,但可以设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度过一定的禅居生活的。还有些人则曾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寺院习禅风气的影响,可以举一些诗文为例来说明。早期如李适之曾习禅于弘忍法嗣法现:“弟子左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往以先君佐蕲,瞻言归省,因得礼尊仪于密座,委弱质于专门。” 独孤及有《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诗 。这都表明他们曾亲去寺院(禅院)习禅。施肩吾诗中说:“窗牖月色多,坐卧禅心静。” 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诗:“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这都是谒师习禅的体验。郑谷《忍公小轩二首》之一:“松溪水色绿于松,每到松溪到(听)暮钟。闲得心源只如此,问禅何必向双峰。” 杜荀鹤《舟行晚泊江上寺》:“久劳风水上,禅客喜相依……月上潮平后,谈空渐入微。” 周朴《赠无了禅师》:“禅情岂堪问,问答更无穷。” 这写的是谈禅时的具体情景。陆龟蒙《奉和袭美初冬章上人院》中说:“每伴来方丈,还如到四禅。” 章上人院是他和皮日休经常去谈禅的地方。

南宗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重实践的品格。这实践可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禅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只是理论、概念,而是人生实际的体验;二是禅与广泛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禅是“立处皆真”“即事而真”的,人生日用之中它无所不在。因此习禅不一定在寺院里,在哪里都可以。王维晚年在辋川建别业,召僧元崇等人,“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静室,与崇相遇,神交中断” 。这里的“静室”实际是一个禅室。李郢有诗《秋晚寄题陆勋校书义兴禅居时淮南从事》 ,这是说陆勋本人建有“禅居”。郑谷《赠泗口苗居士》诗说:“岁晏乐园林,维摩契道心。” 这个“园林”也是居士习禅之所。贾岛《投元郎中》诗说:“省宿有时闻急雨,朝回尽日伴禅师。” 这是说他朝回后平居习禅。姚合《和元八郎中秋居》诗说:“晚眠随客醉,夜坐学僧禅。” 这是饮宴之后习禅。韩偓《江岸闲步》诗:“立谈禅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篷。” 则是说在闲行散步中亦习禅。白居易说“语默不妨禅” 。文人们常将“禅伴”“禅侣”招请到家中。韦应物《夜偶诗客操公作》诗:“尘襟一潇洒,清夜得禅公。远自鹤林寺,了知人世空。” 这位操公自鹤林寺来访问他。刘禹锡谪朗州,有“禅客”鸿举等相访。柳宗元在永州,则与文约等联栋而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禅也堂堂正正地进了朝堂。一些禅师出入宫禁,帝王与之参禅问道,这前面已经说过。中晚唐著名的宫廷供奉僧如安国寺广宣、荐福寺栖白等,除了作诗之外,谈禅也是他们的分内事。朝官们在朝堂内公余、夜直,竟也以谈禅为乐。如白居易致崔群的《答户部崔侍郎书》中说:“顷与阁下在禁中日,每视事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它,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诱导。” 这是回忆他们元和初年同在翰林院时的情事。郑谷诗中有《省中偶作》,也是写直夜情况:“捧制题名黄纸尾,约僧心在白云边。乳毛松雪春来好,夜直清闲且学禅。” 从这首诗看似乎当时还可以约僧共宿。

当然,如此普遍的习禅,并不意味着所有习禅的人都是虔诚的信仰者,把禅当作人生的一切。有些人只是灵机一动,偶一为之,还有些人是以游戏态度虚应故事。司空图就说:“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著禅魔。” 而白居易晚年也并不是以全部精力习禅,他仍热衷世务,贪恋诗酒等人生享乐。但是,习禅风气的大普及,确乎是当时文人精神生活的一大特征,这是以后其他时代都不可及的。 Nx9cQkO9snqLTFu1Fisq7fVv2Onq0XTFfjTmYAGRFD3GBPBxFaa3G+5FGB9RWM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