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肆套

吹管雅俗
——笛乐、笙箫与南北

贵州玉屏洞箫

中国自古就有着自己的乐声发音系统。周代按乐器制作的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也就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记载的“八音分类法”。在这些分类法中,先民们注重乐器使用的原有材质,那些与自然相关联的音色、音响,为民族乐器的发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发声原理。八音和鸣,乐器的制作及乐器的声音承载了中国对音乐音响、音色的审美观念。姿态各异的工艺制作,有的承载了天人合一的追求和神秘的传说故事,也有的成为宫廷供奉的上等艺术品,抑或个人玩味的收藏。这些“乐”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

浙江余杭苦竹笛子

材质的选取是评判一件乐器音色优良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吹管乐器竹笛来说,浙江余杭所产的竹中,有一种被称之为“苦竹”的品种。它的枝节长,粗细匀称,竹身纹路清晰,疏密适中,由粗到细,可以做成不同调高的笛子。此外,在中国西南贵州有个小城玉屏,这是一个集聚着侗族、苗族的自治县,那里生产的箫笛,曾经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的特有环境,使当地生产的小水竹直至今天仍然成为制作玉屏箫笛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几乎在中国的所有乐器中,材质与地域、乐音、自然之声音的相生相合,均成为带有某种符号式的普遍性审美特征。

[明] 仇英《松溪横笛图》

古人有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首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足以见得历史上竹笛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传说开元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一同赏花,曾让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写新篇。李白奉诏写下了三首《清平调》,玄宗读后大赞,令李龟年作曲,乐音奏响,玄宗大悦,便也拿起玉笛,吹奏尽兴。难怪《乐书》中也有记载:“笛者,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声音的“美”“善”有着清晰的美学指向。可见,在唐朝,从皇宫到民众,笛乐影响之广泛。此后,在长期的流传中,南方、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竹笛艺术特色,带有不同地域、乐种、戏曲伴奏的风格,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积累了多样的笛乐艺术,成为当代传承表演的经典。

20世纪60年代传统笛乐出现了许多整理改编的名曲,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南笛曲《姑苏行》,是竹笛演奏家以昆曲曲牌《节节高》为素材,辅以江南民歌、丝竹乐的底色改编创作的笛曲。曲名以古老苏州的秀丽景色为基调,旋律抒情婉转,描摹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灰砖、古巷、小弄、亭廊、湖石、花卉,伴着这笛声,一步一景,似人在画中行。乐曲中无论是抒情的行板、欢乐的中板,还是行云流水般的快板,曲笛柔美的音色,圆润醇厚,旋律线条长短错落,气息自如。曲中倚音、打音、颤音的吹奏,韵味深长。

与南方笛乐相比,北方梆笛又是另一种风格,这种笛子常指为戏曲梆子腔伴奏,故曰梆笛。乐曲《五梆子》是由山西、内蒙古一带颇为流行的二人台牌子曲《碰梆子》改编而成的。自小在乐班中吹笛的冯子存先生,将该曲牌整理、改编、加工后,使之成为北方梆笛的特色乐曲之一。全曲共五个小段,以《碰梆子》的小曲牌为主要核心,进行了四段变奏。速度和节奏的板式布局,由慢至快,朴素直接、豪爽热情。梆笛演奏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垛音、滑音、花舌、吐音的运用灵巧、亲切、诙谐、感人。

二人台打坐腔《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上)》

浙江笛乐大家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整理成的笛曲《三五七》,将南北笛曲中的特色融合一体。乐曲借鉴戏曲中平板、流水板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技巧,比如循环换气法,以及颤音、叠音、振音、花舌、打音等,使单线条中的乐音被装饰得多姿多彩。南、北笛技曲风的相生相合,糅合了戏曲板式变化的特征与江南丝竹旋律的支声性特色。乐句间相互对话、你来我往的问答十分有趣,从慢板、快板,再到突慢,之后更是逐层加快的板式布局,展示了音乐变化的动力,情绪转换灵动自如,繁简相应。

[元] 杜本《伊尹耕莘图卷》(局部)

在笛乐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家陆春龄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整理改编的《小放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南笛曲。这首笛曲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以广为流传的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为主要音调,加之戏曲中名为“吹腔”的曲牌。自由的散板引子、如歌的行板和活波的快板,成为一种鲜明的结构格式。歌唱的旋律,多用重复的乐句,充满活力。音色时而响亮、时而低吟,乐句力度对比鲜明,好似牧童和村姑,横骑牛背,手执竹笛,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嬉戏游玩的快乐情景,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

20世纪中下半叶以来,南北笛曲新作不断。《秋湖月夜》是1981年7月,由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与彭正元先生共同创作的笛曲,该作品于1992年入选“世界华人经典作品”名录。乐曲题材选自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表现的意境在清晰的三段结构中展开,由低音曲笛演奏。乐曲以低沉、似洞箫般的声音引入,如遥远飘来的古刹钟声,旋律线条婉转,音色细腻,湖水清风、天地一色的景象悠然呈现。中段为明朗而富有生气的快板,诉说诗人坦然洒脱的胸怀。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的主题旋律音调,与江南丝竹似曾相识。第三段回到空旷宁静的背景中,乐句气息悠长、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诗中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首被誉为“像一首动人的诗,一幅迷人的画”的当代笛曲,成为以江南音韵为主题创作的经典曲目。

与横吹的笛相比,许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闲暇时喜爱以竖吹的箫作为咏怀的乐器。明代画家唐寅的名画《吹箫仕女图》中,那美丽女子的吹箫形象使无数爱好者们浮想联翩。古画中的箫,更是从秦汉贯穿至隋唐以后。魏晋南北朝之际,箫与琴、与丝竹及管弦等都已经有了多种合乐的形式,且应用广泛。它不仅出现在画中,也常常灵现于诗词文赋中。圆润雅致的声音,长于表现悠长、恬静、抒情的曲风。与古琴相伴,箫声、琴声的交合尤为古朴、幽深、沉静。琴箫合奏曲《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年)。乐曲意借大雁之远志,抒逸士之胸怀,旋律浅吟低唱、起落有致。在古琴特有的音色音响中,箫的吹奏线条与古琴弹拨的颗粒音响,相衬着长音、短音、余音,声声错落,意境深远,以琴箫素雅的音韵,多了份空灵之感。

[明] 唐寅《吹箫仕女图》

箫不仅适于独奏怡情,也应用于不同地域的民间丝竹、弦索合奏乐中,如: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等。箫的声音时而清晰地发挥领奏作用,时而与其他乐器声声相配,和谐相宜。在古曲《夕阳箫鼓》中,乐曲一开始,由洞箫奏出的乐句,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整首乐曲,箫声绵绵,时断时续,悠远抒情。箫的深沉高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气质。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蕴含着中国文人音乐的文化品位与文化特征。

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
(主旋律谱)

谱例: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片段)

琴箫合奏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古代流传的洞箫曲。“凤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同名词牌取自战国时期,相传秦穆公小女弄玉好音,练习吹笙,模拟凤的鸣声,冥冥中有箫声应合,梦中翩翩少年携玉箫而来,笙箫对歌。几经辗转,美妙梦想成真,与吹箫能手萧史成婚,每日合乐,神仙眷侣的传说故事远扬,为后世文人墨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咏诵流传。这首箫曲最初收录于《东皋琴谱》,为琴歌演唱形式,歌词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改编的箫曲旋律婉转悠远,线条隐秀,相思和怀念流露出淡淡感伤,曲罢,箫声余音犹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箫逐渐开始有了独奏表演形式。笛箫艺术家张维良于1986年灌制唱片《箫的世界》,将箫以独奏形式搬上舞台并与交响乐队合作。《秋江夜泊》是记载于明代《松弦馆琴谱》(1614)的古琴名曲,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诗句意境深远,文笔拙朴,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箫声悠远,和合着姑苏的诗情画意,传承至今,彰显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意境。

在诸多石窟的壁画上,常可看到八音和鸣中抱笙吹奏之像,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它能吹奏和音,即同时吹奏出两个以上的乐音。关于笙的起源,在传说与历史记载中,皆有女娲造笙之说。据载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并作为重要的乐器,位列帝王宫廷乐之席,在白居易的诗句“堂上坐部笙歌清”中清晰可感。南北朝到隋唐,形制、大小不同的笙在宫廷雅乐的合乐中有着不轻的分量,宋代以后开始大量在民间流传。

张大千《胡人吹笙图》(1950年)

笙以气流通过管柱引起簧片振动而发音,吹吸皆可演奏。从明清时流行的13簧、17簧,到后来的21簧、24簧和36簧、37簧,都保持了簧片在簧框中自由振动发出和音的特征,该发音和吹奏原理,曾对世界乐器的创造与发明有所影响。18世纪下半叶有一位名叫阿米奥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发现了笙这件乐器并对它的吹奏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他之后研究欧洲的口琴及风琴带来了重要参照。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千年以来产生了诸多的形制变迁,也诞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虽然在近百年来,笙并不活跃在主要的音乐舞台,但丝毫不影响这件乐器极强的生命力。

名为《凤凰展翅》的笙曲,由董洪德、胡天泉创作于1956年。乐曲以模拟鸟中之王凤凰的传说为主题,采用山西梆子的音调,运用笙的各种演奏技巧,生动地描绘了凤凰各种优美的姿态。和音产生的颤音、呼舌音的声响,似凤凰抖擞的神态,声音描摹栩栩如生。晋朝潘岳《笙赋》中有“疏音简节,乐不及妙”的描述,勾勒出了笙优雅中和的音乐形象。

《歌咏乡愁》唱片封面

近代的笙,在新的环境与舞台演绎中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跨界、跨国度的表演中,当代笙表演艺术家吴彤和吴巍特别引人关注。2008年,世界著名作曲家陈银淑为吴巍创作了笙协奏曲《Šu》,乐曲名字取自埃及文字“空气”之意。这首作品荣获2015年国际古典音乐唱片大奖和《BBC音乐杂志》年度金唱片奖。自此,中国笙受到国际乐坛的广泛关注。另一位笙演奏家吴彤在2017年2月凭借专辑《歌咏乡愁》,与马友友等人共同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此外,吴彤用中国的笙和西方大提琴合作改编了一首台湾作曲家邓雨贤的《望春风》。曲中大提琴醇厚的歌唱线条与笙金属般的和音音色相组合,别具特色。中国、西方,传统、古典、流行在世界舞台相遇,也为全球喜爱中国音乐的听众带来了新意。 UlR4+V/5NYKA3ZB8FstPRAa3/Fq5CDka+hccYP/ttx68ZQtU20jVq5rrdneWJS0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