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我们看内丹学的形成。前面说的是内丹术,“术”只是操作的技巧、方法、程序、步骤,但术与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术与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并不清楚,发展到“学”,则是一个成体系的、知识化的完整系统。内丹学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南北宗的交汇、东派和西派的形成与交融(双修的发展)、中派的形成这三个里程碑。
南北宗的交汇从元代中期就开始了,后来南北宗合并为统一的全真道——其实质是把南宗吞并到北宗里面去,本来张伯端的一系称为金丹派或金丹派南宗,王重阳的一系称为全真道,两者统一之后才区分为南宗与北宗,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很刚硬的界限。
东派和西派的形成与交汇以对双修的理解为主线。东派从明代陆西星开始,西派是清代中期李西月自称吕洞宾降临到他家教给他而创立的,但我们从文献证据可以看到,西派其实是学习了东派的丹法,对其解释、方法不满而有所创新,有一些新的解释,所以这两派是有所交汇的。
另外是中派的形成,前一节已经提过。这五派都归属少阳派,属于渐法,加上文始派顿法,就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内丹学理体系,从最高层次的哲理到中间层次的知识体系,再到底层的术、方法、技巧、诀窍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我们称之为内丹学。
要理解内丹,首先要从哲理上把内丹最高的基本道理弄清楚,然后才能够在自己的修为过程中融会贯通,而且如果没有师父指点或师父不在场的时候,你依据这些哲理也能够获得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方向。内丹的哲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太极图,即宋代周敦颐的无极图,围绕此图历史上有一个公案——到底是周敦颐自己创作的还是来源于陈抟在华山所刻的太极图,后者我们今天已经找不到,所以围绕此图出处又是没完没了的争论。最近四川社科院李远国发表的论文为无极图来自道教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致来说,无极图有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理解围绕着本源论和本体论的关系展开。本源论强调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追溯宇宙万物在时间上的最早源头,分为哪几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动力机制来使它逐步形成我们今天共时态存在的宇宙万物,这与20世纪40年代所提出的大爆炸膨胀宇宙假说比较接近。大爆炸膨胀宇宙假说提出以后得到了很多科学证据的支持,逐步由假说转化为理论。一些学者写了很多文章来探讨《道德经》的本原论,本原论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种关系与因果关系直接相关,因果关系中肯定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所以这一套又跟西方的实证科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本原论或宇宙发生论是构成理解丹道哲学的基本层面。本原论理想地确定万事万物在时间上最早的源头,那就是道,这个道同时也被道家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理解。“本体”是一个外来词汇,但在中国哲学中最早从本体论角度思考问题的是《道德经》,老子明确强调万事万物共时态地同时存在必定有一个共同的根本依据,他同样把这个根本依据认定为道,所以把本原论和本体论水乳交融地从两个层面来共同地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个是道家哲学和受其深刻影响的儒家哲学的共同基本点。西方哲学中最早有本原论,但后来都强调哲学的成熟形态或标准形态应该是本体论,而认为本原论是哲学早期的不成熟的幼稚的萌芽的表现形式,这是西方哲学的看法。印度哲学主要强调梵或佛性,不重视时间的概念,其本体论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又不太一样。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具有由《道德经》所开创的本原论和本体论水乳交融、两者相依而用的基本形态。
这里的本原和本体如何来具体理解呢?刚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一”“二”“三”是什么东西?这是个大问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后往前理解则很简单,“三”是什么?“三”是阴气、阳气和两者交叉融合的中和之气,“二”是阴气和阳气,“一”是什么?“一”是阴阳还没有分化出来的太极阶段。“道”是什么?“道”就是无极。无极而生太极,这个关系可以从图1中看出来,而且看得很清楚。抽象地说,这个世界分为“有”和“无”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两种状态,或者从两个范畴来说。能够作为万物的本原和本体的东西必定不是形而下领域经验之中的具体事物,形而下经验领域的具体事物我们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嗅得到、能够摸得到,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肯定不是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为具体的某一个东西不可能生化出来其他东西,同样不可能作为其他东西的根本依据,根本依据只能是超越或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东西。如果把形而下的东西称之为“有”的话,那么另外的跟它不同的东西就是“无”,但这个“无”只是相对于形而下而言的,就形而上来说,它是存在的,所以“有”与“无”不是关于“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而是区分形而下和形而上的状态。就这种区分,老子《道德经》当中还明确地说:“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同样地,也可以自有归无。这些范畴,如果用一个字(“道”字)来概括,有时候很麻烦,因为我们承接了西方人文学科的分类体系,老是要把道家和道教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要认定: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宗教,其实这种认识本质上是跟历史的真实不相吻合的,因为历史上虽然有道家、黄老之学、老庄之学、道教这些词汇,但是它们在古人的眼里是同一个东西,不像我们今天要认定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宗教,认定是宗教以后就要带有某种贬义在里面,这是不对的。讲到这里,如果非要讲道家跟道教的区分,我们说,道家注重阐述自无生有,道教更多地讲自有归无,所以前者更多地强调理论,后者更多地强调实践,而丹道修炼就是自有归无。
图1 无极图
自有归无具体落实到时间的标度,从本原论的角度来说,又把人的生命历程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阶段,先天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最美满的、最纯真的阶段,这个观念在庄子、老子那里就已经说了,老子讲的“赤子”“婴儿”等象征美满、纯真的概念,庄子进一步把“真”的概念反反复复地进行强调,“原初性”是纯真无瑕、朴实无华、美满、圆满的,“原初性之为美”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具体落实到内丹修炼当中,从人自娘胎出生的一瞬间“哇”地一叫时开始区分,在此之前属于先天,在此之后属于后天。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又有什么意义呢?借后天修先天,或者说从后天回返到先天,先天是理想的、美满的状态,后天是现实当中不圆满、不美满、不饱满、不充实或某种意义上说堕落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先天的人是元气饱满丰足、生命最为旺盛的,从一出生开始,人要吃喝拉撒睡、穿住行用,有了各种情感、欲望的困扰,使得我们的元气在一天一天地耗散,当元气耗散完了,人也就呜呼哀哉了。庄子说人本身就是一团气,气聚拢,人就出现了,气散了,人就死了,所以庄子的老婆死的时候,他敲着盆唱歌,为什么敲着盆唱歌呢?这样做会被世人视为不是人,简直禽兽不如,你老婆跟你几十年一起辛辛苦苦过日子,她死了,你不哭还敲着盆唱歌,你还是人吗?庄子解释了,人的出生不就是一团气的聚拢吗?人死了不就是一团气散开吗?都是回归大自然啊,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懂了这个道理就用不着厚此薄彼,所以庄子从这种豁达开通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这里讲先天与后天也是一样道理,都是从元气来着眼。后天的元气是在逐渐耗散的,如果顺着自无生有的规律走下去,人或物有生就必然有死,那怎么避免这种后果呢?因为人跟其他物不一样,他能够有一个主观的意识能动性,能够从有回归到无,首先要紧的是保养自己的元气不泄露、不丢失、不少掉,人既能够回到先天那个最饱满、最充实的阶段,就意味着他/她和道是完整、合一的。道是永恒长存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人能够长生不死。所以道教的信仰,简单地概括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仙是什么?是以得道作为前提,而得道又以长生不死作为前提,长生不死是一个在时间上可以很容易进行验证的可观测的客观指标,而不死首先意味着长寿,所以道教先天地就跟科学技术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跟西方科学本质上都是一套实证性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