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从宝宝出生开始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他们尚在襁褓之中,不会诉说痛苦,也不会表达不适的部位。即使宝宝吃喝拉撒睡照常,家长看着发热的宝宝,仍然会一脸惶恐,更别说孩子发热时蔫蔫的,吃得少,不爱笑,甚至抽搐了。家长们的心思,我们都懂,因为就算是我们做临床工作的,面对自己的孩子发热,也会紧张,心思同样聚焦在多少摄氏度、哪里出了问题、是否严重等方面,但我们与多数家长不同的是,在确认过几个问题后,发热是否为病态,是否需要用药,心里很快就有了答案。
腋温:36~37℃
肛温:36.7~37.7℃
口腔温度:36.4~37.4℃
当腋下温度>37.2℃、口腔舌下温度>37.5℃或肛温>38℃,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小儿体温的测量,通常可以从体表和体内获得。体表温度,就是体温计接触皮肤表面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体温数值,用电子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夹在腋窝处就是测量体表温度;体内温度,就是将体温计置于体腔内获得的温度数值,如把肛门温度计置入肛门内,就是测量体内温度。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不同,所以判断发热的标准也不一样。
测量腋温 在腋窝处测量体温是使用最广泛、最传统的体温测量方法。测量前先擦干腋下的汗水,观察体温计有无破损,然后手拿体温计玻璃的一端,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将体温计玻璃球(含水银)端放在腋窝中间夹紧。按住孩子的胳膊,使其不要乱动,测体温一般需要3~5分钟。测量完后,将体温计放在与眼平行的位置,找出水银柱所到达的刻度,准确读数。目前,家长也可以用电子腋温表测量,使用方法是开机后,查看是否已经归零,放到腋下,听到提示音就可以直接读取数字了。有的温度计还具有记忆功能,可以翻看上次的温度,很方便。其缺点是测量时间长,孩子不容易配合。如果患儿腋下有汗,会影响电子体温计电子元件的热导率,进而导致测量数据的误差增大。
测量口温 使用口腔温度计是比较方便、准确度较高的一种测量方法。测量口温时,用口含的方法将体温计置于舌头下面保持5分钟。温度计在使用前必须先消毒,而且要确保孩子半小时内没有吃喝过热或过冰的东西。但是,5岁以下的宝宝或调皮的宝宝不建议测口温,以防他们咬断体温计而造成危险。
测量肛温 肛门处因为密闭性好,所以测量体温值较为准确。操作方法是:用医用酒精擦净体温计末端,在末端涂抹润滑油;让宝宝俯卧,家长的一只手扶住宝宝的屁股上方,将体温计插入肛门2~3厘米,不要插太深;家长的两根手指夹住体温计1分钟,以防宝宝活动将体温计甩出;等听到“嘀”声后,取出体温计。由于测量肛温时,小孩容易哭闹扭动,常会造成温度计破损而导致伤害,因此,不推荐家庭常规使用,一般只限于在医院由医务工作者操作。
测量耳温 耳温测量兼顾了快速、准确、安全等优点,所以推荐家庭使用耳温枪式温度计为小宝宝测量体温,但小于6月龄的宝宝测量出的耳温值不一定准确。测量前,家长轻轻向外拉孩子耳朵的外廓,将体温计全部阻塞外耳道,再开始测量,直到测量结果显示出来。如果宝宝有耳疾或外耳道分泌物多,会影响测量准确度。
测量额温 主要是利用红外线器械测量额头的温度,优点是测量速度快、便捷,不太需要宝宝的配合;缺点是由于额头的体表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准确度不是很高。因此,不推荐使用。
测体温时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用水银体温计测体温前先把水银体温计的水银甩到35℃以下,再开始测;
——体温计读数时,取水平线位置读取水银柱的刻度数;
——小孩哭闹时不要强行给孩子测体温,等其安静下来再测为好;
——吃奶、饮水或吃饭后不应立即测体温,易产生误差,一般应在吃完饭30分钟以后测量为宜。
发热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在工作的表现,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和病原体的接触、抗争而不断地完善。因此,孩子长大后,发热的次数也会随之减少。
小儿时期的发热很可能并不需要治疗,尤其是轻微的发热,或者仅有短暂的体温波动而全身情况良好,又无其他不适,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口服退热药,可以先观察。
如果小儿精神比较好,吃和睡都与平常相差不大,体温超过38.5℃(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体温超过38.0℃)时,可口服退热药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小儿精神很差,表现为昏昏欲睡或烦躁哭闹,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中利用“红绿灯”表现帮助家长快速判断孩子病情是否紧急(表1-1)。
表1-1 儿童发热的“红绿灯”表现
注:如果孩子评估为中/高风险,应在1~2小时后再次评估,以跟踪疾病进展情况。
家长看到孩子发热,心里一定会问:“为什么发热了?”其实,发热的原因很复杂,生活中穿衣过厚、吃得多是致热原因,患有感染、过敏、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也是致热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患儿的发热是由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也能退热。所以说,家长面对孩子发热,先不要慌,更不要随意添加衣物、捂汗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