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黛玉进贾府时多少岁?

黛玉进贾府的年纪一直是红学上的重要分歧之一,因为大多版本上并未明写,只有己卯本和梦稿本中,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凤姐一连串的问题中插入了一句“黛玉答道十三岁了”。

但在己卯本中,这句话是被朱笔用【】符号删去的。而以己卯本为母本的庚辰本已经没了这句。可见三百年前已经有人看出其不确切不合理。

那么黛玉进贾府到底多少岁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妨另辟蹊径,通过甄英莲的故事来重新厘清。

在第一回里英莲出场时三岁,是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午后,她抱在父亲怀里,见了贾雨村一面;接着写仲秋夜,甄士隐请贾雨村吃酒赠银;接着是次年元宵节英莲丢失,这一年,她四岁。

甄士隐夫妻思女成疾,先后得病,偏又因三月十五庙里炸供失火受了株连,致使家财散尽,只得投靠到老丈人封肃家中。封肃欺负女婿是读书人,共哄半赚,给了他些薄田朽屋度日。甄士隐勉强支持一二年,越发穷了下去,心灰意冷间捱满三劫,到底唱着《好了歌》随道人去了。这时,英莲约有五六岁。

等到贾雨村成了新知府,耀武扬威来讨了娇杏做妾时,封肃说甄士隐“今已出家一二年”了。英莲已有七八岁。

再下来,贾雨村“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将他奏了下来。那雨村不以为意,安顿了家小,自己担风袖月,游山玩水去了。不久,来至淮扬,托朋友之力谋得西席一职,教盐政林如海的女儿黛玉读书去了。这就又是一两年过去,英莲至少该有八九岁了。

而黛玉的名字这才第一次出现,书里明明白白说她年方五岁,也就是说英莲比黛玉大了三四岁。

因为书中有袭人“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又说袭人与宝钗、香菱同庚的话,所以很多红学研究者在习惯上都认为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比黛玉大三岁。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甄士隐梦中听闻绛珠草故事的时候,英莲已经三岁,而宝黛两个和石头都还没有下凡,所以甄英莲理当比宝玉大三岁,比黛玉大四岁。

既使通过贾雨村的行踪来推算旁证,这道算术题也是成立的。

让我们继续跟着贾雨村的时间来算,他只教了黛玉一年,因贾敏病逝,黛玉一度休学。休了多长时间呢?书中有明确记载——那雨村闲来无聊,往郊外去踏青,正遇着旧友冷子兴。

说起林黛玉的与众不同时,贾雨村曾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可伤其母上月竟亡故了。”黛玉休学只有一个月。

而冷子兴也是第一次提起宝玉的种种奇事来,说他“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可叹宝黛两个还不曾见面,倒在贾冷二人的对话里先遥遥映照了。

冷子兴在这番对话里告诉我们,贾宝玉这年七八岁,那么林黛玉小他一岁,正值六七岁,与贾雨村游历的时间“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历名省”,及教授黛玉的时间“看看又是一载的光阴”,刚好相符。而这一年,香菱的年纪大约是十岁。

雨村见完冷子兴后,又见了个叫张如圭的人,得知都中起复旧员之信,遂回来向林如海求情。书中说“次日当面谋之如海”,时间上极其紧凑。林如海一口应允,遂令雨村护送女儿进京投靠贾府,并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也就是下月初。再接着便是“有日到了京都”,这“有日”再长,也长不过数月吧。

现在时间表已经清清楚楚:黛玉五岁师从雨村,念了一年书,母亲病故;一个月后,父亲接获贾府书信,遂打点女儿于下月初进京——很明显,林黛玉进贾府时,也就是六七岁光景,但为什么有些版本却变成十三岁呢?

第三回末是造成歧误的关键,这一回说的是黛玉入府第一天,当晚为宝玉摔玉哭了一场后,紧接着下段就是:

“次日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这一回到这里就完了。感觉上,宝钗进府的动意,跟黛玉进府只差了一天,脚赶脚儿来的。这跟后来第二十回里宝黛两个拌嘴时,宝玉说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分明不符,宝玉因黛玉恨他“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苦口劝说:“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这段话里分明说两人一起过了好几年,“长的这么大了”之后,宝钗才进府的;而且用到了“一桌吃,一床睡”这样的说法,也不会是十二三岁大孩子的所为。

即使从行文语气上说,“次日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如此稔熟循旧,也不像是刚到府第二天的样子,显然两段之间少了许多内容。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猜测作者每回修改增删原稿时,为了装订方便,总是尽量在每一回的开头结尾动笔,所以歧误也都往往出在开头结尾处。

从第三回末看来,这个猜测十分可能——想来第三回黛玉进府后,原本还有更多情节,但在抄传过程中遗失,于是修订者便随意写了句“次日起来”胡乱接上,就此制造了一个三百年悬案。

接下来就是第四回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文中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接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两家争买一婢。

这两家,是薛蟠与冯渊,这一婢,就是不幸的甄英莲,在这一回里,她无名无姓,只是无主孤雏。但是门子却明确地提到了她的年龄:“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原来英莲离家已有七八年,被卖时已有十二三岁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指当下的时间,因为冯渊的家人禀告贾雨村说:“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换言之,雨村判案距离案发已经一年,英莲现今该有十三四岁了,这离我们前面推断的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已过了三四年。

也就是说,第三回末这句“次日早起来”之前,失掉了近三四年的光阴。

林黛玉这一觉睡得可真长。

即便退一万步讲,贾雨村一进京就得了官,林黛玉十三岁进贾府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因为前面已经算清,英莲比黛玉大四岁,那么贾雨村送了黛玉进府后才做成这个应天府尹,也才审理英莲的案子,如果英莲才十三四岁,黛玉又怎么可能已经满十三岁了呢?

更何况,书中说:“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溺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从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

这里衔接得再紧凑,也还需要几个月时间,况且贾雨村断完了薛蟠的案子后,先要写信给王子腾表功,之后王子腾才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薛家进京,而黛玉也才可能听到这个消息——这中间,又过去了不知多少时日,如何她只不过进府一夜,“次日早起来”,就直接跨越时光,提前听说了案子结果呢?

既然这个“十三岁”如此离谱,那为什么三百年来,又会有很多专家学者坚持这个说法呢?

其根据在第二十二回,这一回关于宝钗的年龄有个非常明确的纪年:“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点明是宝钗来京后的第一个生日,而且是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那宝钗这年既然十五岁,第三回末的窟窿让大家以为黛玉和宝钗是同年来贾府的,自然也就有十几岁了。

但是就在这回开篇,凤姐同贾琏商量为宝钗过生日时,贾琏曾说过:“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可见黛玉此前已经在贾府过过不只一次生日了,所以才会有例。而宝钗才不过是第一个生日。所以两个人进府的时间,不可能紧密相连,中间至少隔了几年。这才与第二十回宝玉劝黛玉时说的“他(宝钗)是才来的”相吻合。

而且宝钗十五岁生日过完不久,元春就下令让众姑娘与宝玉搬进大观园了。书中在引用宝玉所做的四时即事诗时,特地说明:“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宝玉比宝钗小了两三岁的样子,所以这年是十二三岁,非常合理。

宝钗与香菱同庚,既然宝钗进府时是十四岁,香菱自然也是十四岁。这和之前门子见到香菱时说她“如今十二三岁了”,再加上冯家说的“告了一年的状”,时间上也刚好符合。可见薛宝钗、甄英莲于十四岁抵京是成立的,但起程的时候要更早,至少走了一年多。因为薛蟠是抢了香菱便上京的,冯家告了一年状,贾雨村才上任,而薛家也才到京城来。

甲戌本上介绍薛蟠时,也比别的版本多出一个年纪,写明薛蟠夺香菱时十五岁,又说薛蟠比宝钗大两岁。所以宝钗起程时应该是十三岁,在路上过了一个生日,或是故意耽搁了一些日子,然后才到贾府的。

而黛玉比宝钗、香菱小四岁,在宝钗进府时刚满十岁,所以即便真是跟宝钗同年进府的,也不可能十三岁。

《红楼梦》的时间表是最令读者头疼的一个谜宫,前后矛盾处不计其数,有时很难较真儿,正如众钗结社时所说:“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作者下笔时动辙一两年过去,弹指春秋,难以细论;但是十三岁进府还是六岁进府,失误如此之大,却不可能是“笔误”,而只会是“失传”了。 OdY66oXo55c33HpDNyJemdY/tucIvZ6Mo1YUIX3zudIhzfA5t7ZBi21tOBVvHe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