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大英博物馆悼怀埃及

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室一直都是我向往的地方,尽管我的英语很滥,也从未想过要借阅其中任何一部典籍。但是我长久地渴望着,渴望能走进那暗影沉沉的书林里,在顶天立地的成排书架中漫步,不去翻阅,不去惊扰,就只想静静地嗅闻书的气息,感受一下置身于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中的沉静与富足。

我想象,如果整个图书馆都是静悄悄的,当我屏息,或许可以听见书籍们在窃窃私语。那些文字会在空中跳舞,深久的年岁和强大的气场赋予了它们生命,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它们是主宰,可以高谈阔论,睥睨众生;而我们只是过客,惊鸿一瞥,叹为观止。

然而终于来到大英博物馆时,却被告知图书馆不对外开放。我只好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中国馆,埃及馆,希腊馆,罗马馆,欧洲馆,非洲自然馆,钱币馆,钟表帆船馆等等,眼花缭乱,目迷五色,却终不能心满意足。

在中国综合馆和中国瓷器馆里,共展出了两千多件中国艺术品。我本来以为斯坦因从敦煌连偷带骗运走了壁画经卷四万多件,英国就拥有一万多件,在博物馆里怎么都会占一馆之地吧?然而来到这里才发现,仅在中国综合馆的一面墙上展出了一幅敦煌壁画,虽然精美,但因为数量太少,便构不成什么气势。

综合馆的展品里,多是一些陶器,青铜,钱币,玉件,虽然品种颇多,但规模远不如一个国内的省级博物馆,大概不至于轻易唤起国人的震撼与激愤吧?

倒是中国瓷器馆里的展品着实精美,不但有汝窑瓷器,釉里红透雕杯这样的精品,而且还成双成套,设计巧夺天工,品相更是完美无瑕,故宫博物馆的瓷器也难与之媲美。大约是因为瓷器的英文叫作CHINA,英国人再低调,也忍不住要特地辟出一个中国瓷器馆来,双重体现CHINA的华美吧?

看着那一套套薄如纸明如玉寒如冰的瓷器精品,真让人恨不得这就砸碎了玻璃,通通抱回国去。但是想到这些宝贝倘若一直在中国,亦不知能不能保存到现在?那么多来自国内外的战火、浩劫,掠夺与破坏,神州大地容得下这些尤物的完整吗?即使留下来,也还是有无数败类子孙会想方设法往外捣卖。倘如是,我们连这一面之缘也还不得见呢。

听说中国古画《女史箴图》是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但也并未展出。然而同为镇馆之宝的埃及罗赛塔石碑却嵌在玻璃柜中大大方方地示众。这使我猜疑,是否因为祖国越来越强大,使得英国不得不有所顾忌,担心过多的张扬会激起中国游客强烈的气愤,所以只肯展出十分之一的中国宝贝?

说到埃及馆,这是整个博物馆里最让我觉得森然却也最感到亲切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此前去过埃及的缘故吧。

法国卢浮宫里专为埃及藏品设立了一个玻璃金字塔来贮放,大英博物馆却没有这样的厚道,重点还不是因为它貌似随随便便为埃及开了一个馆,还在于对待那些人形棺与木乃伊的态度。

在埃及参观开罗博物馆时,我曾看到比这里更多的木乃伊,但大多都安睡在棺材里,只有极偶然的情况下,会从破损的棺盖下露出内观,可以隐约窥到重重捆缚的尸布。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向那幽暗的物体打量了半晌,忽然意识过来那就是尸体时,我那种背脊生凉的森然。

可是现在,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里,棺材和木乃伊却是分开陈列的,无论男女,就只是裹着尸布曝露在灯光下,人群中。有个木乃伊尸布外面用不褪色的颜料绘着一个女人的面孔,还依然艳丽着,显见是位贵妇,甚至可能是某位女法老。生前想必是备极荣宠难得一见的,如今也只是这样裹着一层尸布任人围观。

更惨的是还有几具尸体,索性连尸布也没有,完全没有任何遮掩地,就那样赤裸裸地蜷曲在玻璃柜里,一只手半挡在面孔前,仿佛不堪注目。尸身上的肉已经干了,抽紧在骨骼上,却依然完好,只是已经难辨男女——如果仔细分辨也许还是认得出的,是我实在没有勇气对着一具裸尸过久地端详。

走在那么多的尸体和棺材间,不能不觉得由衷的胆寒,尤其是看到大量彩绘的棺材树丛般直立在玻璃柜内,更感觉法老的绘像在瞠目,在怒视,充满怨毒,令游客不敢流连。

记得此前有位朋友跟我说起大英博物馆时,曾评价:不是自己家东西不心疼。

在埃及馆里,我对这句话有了深深的共鸣。埃及人来到这里,不知会不会觉得难过?这是他们的祖先啊,棺材非但不能入土为安,甚至不能回到故土,要在异国他乡忍受这样的曝露与轻慢,简直是一种耻辱。国家财宝被掠夺已经够让人愤怒的了,更何况先人的遗体?

不能想象,倘若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棺椁被展示在这里,秦皇汉武的尸身如此陈列,炎黄子孙会情何以堪?

然而想到埃及现在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传统的法老人已经近乎绝迹,或许他们对于埃及的老祖宗已经没有感觉也没有感情了吧? VKBsSr2ZWwvHY68V4sMvlnEZGFpjpqADMzqxyN6azbPC4hRRVbHPecbr9bd9Xz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