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武则天的石榴裙

(一)

唐朝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可分为前期与后期。

而前期的政治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第一阶段;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统治时期为第二阶段;武皇还政于唐到“开元盛世”前为第三阶段。

武则天进入历史,还是从太宗开始。

唐太宗因为对皇后的思念,对所有皇后嫡出的子女都极为宠爱,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更是一直留在身边亲自抚养。

这可是违反宫规的。因为长大了的皇子公主通常都有自己的宫殿,皇子在封王后更应该在宫外别府另住,但是晋王李治十七八岁了还要继续留在宫中,甚至已经封了太子,还是同皇上住在一起,真是空前绝后,大不合理。

贞观十八年(644)和贞观二十年(646),大臣们专门为此两度上书,认为“父子不可以滞爱”,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

李世民老大不情愿,买菜割肉般同大臣讨价还价半晌,最后各退一步,拦腰砍半:太子每半个月住在东宫,半个月留在父皇身边!

也正是因为李世民这不正常的恋子癖,才养痈为患,给了李治和武媚娘频密私处的机会,演就了大唐皇宫史上第一宗“父死子继”的不伦之恋。

这一篇,我们的主角就是这位小名如意娘,太宗赐名武媚,自名武曌,史称武则天的中国第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624—705)小名如意,14岁进宫,太宗赐名媚娘,封为才人,诗写得也是很好的。

可惜李世民对她不感冒,把她在才人的位子上一扔十二年都没有提拔,也算得上是怀才不遇了。据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一起“狮子骢事件”:

李世民一生爱马成痴,有一次得到了一匹西域送来的宝马狮子骢,高兴非凡。但是骏马性烈,难以驯服,遂向群臣问计,集思广议。武媚娘排众而上说:“我有方法征服它,只要给我三件东西:一条铁鞭,一只铁锤,一把匕首。”

众人不解,这算哪门子驯马工具啊?武媚娘侃侃而谈:“第一步,我会先用铁鞭抽它的背;如果它不服,就用铁锤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切断它的喉咙!一只不服管教的烈马,还要它做什么呢?”

换言之,再珍贵的事物,对于武媚娘来说,都只有两种对待方式:要么为我所用,要么杀之后快。

这样的女人,有多可怕?此时的媚娘还是豆蔻芳华,小小年纪就这么简单粗暴,又怎能得到李世民的欢心?这样的女人得了宠,还不得把其他妃子都欺负死?

太宗的担心不无道理,后来武则天得势,岂止不给别的嫔妃活路,就连李唐皇子也都七零八落,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杀得眼皮子不眨。

只可惜,高宗没有他老爹的那份英明,武媚娘在太宗那里得不到的,在高宗这儿加倍索还了。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有的成就都不是白来的。

太宗在世时,武媚娘已经和李治勾勾搭搭,但是被发配感业寺后,高宗登基为帝,前朝风云变幻,后廷脂粉香浓,早就把武媚娘抛在脑后了。

武媚娘不是徐惠,可不甘心青灯黄卷的日子,于是辗转托人给李治寄了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年份出现得相当早,但已经是格律严谨的近体诗,标准的首句入韵七言绝句平起式,这是很了不起的现象。说明武媚娘不但诗才了得,而且与时俱进,掌握的乃是最先进的文学风向。

除了技术先进之外,这首诗的水平也非常不错,写尽相思之苦。

“看朱成碧”指的是因为愁绪迷离,魂不守舍,把红色都看成绿色了。

《天龙八部》里段正淳曾经写给阮星竹一首诗: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

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

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这里的“看朱成碧心迷乱”,说的是一样的意思。

这首诗当然不是段正淳写的,也不是金庸写的,其实是北宋诗人张耒写的。

金庸先生显然很喜欢这首诗,给书中两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子取名“阿朱”“阿碧”。阿朱还有个更加古灵精怪的妹妹,叫“阿紫”,一眨眼一个坏主意,但是为了萧峰,也是受尽相思之苦。

扯远了,接着看诗。下面三句说我所以这么伤心迷离,憔悴消瘦,都是因为想你。如果不信的话,请开箱翻出我的石榴裙验看,上面滴满了为你而流的泪水。人家是以泪洗面,我是以泪洗裙子啊!

这末尾两句写得兼具婉约真挚之美,后人多有模仿之作。有个段子,说李白写了一首《长相思》,诗中最后一段高潮是:“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写完之后颇为得意,于是向夫人献宝。没想到,李白夫人看了后,笑说:“夫君没听说武后早就写过类似的句子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白听了,“爽然若失”,觉得武则天这句比自己更加婉媚。

不过,我倒觉得李白不必自惭形秽,因为武则天要求验裙子那是实物,而李白让人家验镜子,说镜子记录了我相思的愁容,这可怎么做得到呢?这无理取闹的虚招比之武媚娘的写实,实在高明了许多。便如高手比剑,无招胜有招,李白无愧“诗仙”之号!

当然,武媚娘那写的不是诗,而是情书。她要的不是众口称赞,而是斯人独赏!从这一点上说,武媚娘这诗的价值可高多了。

(二)

因为这首救命的诗,武媚娘成功地把自己从感业寺打捞出来,涅槃重生。

武媚娘嫁给李治的时候,已经并不年轻了。

永徽二年(651),媚娘除服蓄发,虽芳华已逝,徐娘半老,却以27岁“高龄”重返后宫,得封昭仪。

这女人是多高的手腕,这男人得多大的勇气啊。

李治一生软弱,唯有娶小妈武媚娘且立为皇后这两件事上却表现特别强势有主见,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虽千万人吾往矣——那可是先皇的嫔妃,他娶回宫已经够荒诞了,还要立后。

皇后可是要母仪天下的,让武媚娘当皇后,那算是“姥仪天下”还是“奶仪天下”?

高宗对于后闱之事真是不如他爹自律。史载贞观八年,唐太宗听说有一位郑氏女才貌双全,非常仰慕,下诏封为充华。魏徵阻止说,郑氏已经和陆爽订了亲事,陛下怎能夺娶人妻?太宗闻言大惊,立即下了一道罪己诏,取消册使。

大臣们说:“册封大礼已行,不应中止;何况许嫁陆氏这件事并没有定案。”就连陆爽自己都说两人并未成婚,可以不算数。但是魏徵仍然坚持说:“这陆爽显然是怕皇上报复,不得不这么说。皇上纳了她,仍然脱不了仗势欺人强娶民妇的名声啊。”

于是李世民到底还是把一个到手的美人儿给送走了。这高风亮节,光荣传统,怎么就没传下去呢?

如果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给后代子孙在兵变夺位这件事上开了个滥头的话,那么唐高宗在后宫乱伦这件事上更是带了个坏榜样。他敢娶自己的小妈,他孙子李隆基就敢娶自己的儿媳妇,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武则天能够称后,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许敬宗。

在前面我曾讲过的“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虽然“平水韵”的术语是宋代才出现的,但却是根据唐人用韵情况制定的。由许敬宗奏议,将之前隋朝通行的206部《切韵》中的邻韵合并,把汉字划分成106韵部,格律诗用韵的韵脚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亦沿用此106韵,遂成为后代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许敬宗(592—672),曾任隋朝小官,归顺唐朝后被秦王李世民召为秦府学士,后来一路擢升为著作郎,监修国史,升迁为中书舍人。

永徽五年(654),高宗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自然是坚决反对。

褚遂良甚至在大殿上磕头出血,声声说:“武昭仪从前曾侍奉先帝,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要立为皇后,岂不被后人耻笑?如果陛下一定要坚持,老臣愿辞官归田,不事昏君。”气得唐高宗差点下令杀了褚遂良,还是长孙无忌力谏说:褚乃顾命大臣,不可妄杀,才保下老褚一命。

许敬宗为迎合高宗,多次私下劝长孙无忌促成此事,却被长孙老头厉色斥骂。

长孙无忌乃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也就是李治的舅舅,当朝宰相,德高望重,地位之尊根本不是一个小小的隋臣许敬宗能比的,所以压根儿不给他面子。

但是武则天却将许敬宗引为心腹,将他迁升礼部尚书。许敬宗为报重用,到处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意思就是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自古皆然,连种地的农民多收十斛麦,赚了点钱,还想着换老婆呢。何况天子立后,这是皇上的家事,和别人本就没有关系,何必妄加议论呢?

从此,“田舍翁易妇之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的代名词。这番谬论竟得传世,可想而知在武昭仪立后这件事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武则天当了皇后,就开始报复那些曾经反对这件事的人。许敬宗便趁机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瑷等人图谋不轨,于是他们被流放岭外,并死在那里。而许敬宗因主张立武后有功,一路升迁。

《旧唐书》对他评价极低,说他“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百圭斯玷,有累清尘,易名之典,须凭实行”。

罪名综合起来就是三件:一是因为儿子和后妈私通,所以就把儿子发配边疆了;二是贪图财礼,把女儿嫁给少数民族;三是做史官时任凭自己的喜好篡改历史,把史书当成电视连续剧来写,想怎么伪饰就怎么伪饰。

有趣的是,之前的史书像《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等,都是没有专门为奸臣列传的,北宋欧阳修、宋祁所编《新唐书》,第一次在正史中列出《奸臣传》,而按照年代排序,第一位就是许敬宗。

至此,我们讲了《全唐诗》第一位李世民的诗,凌烟阁第一位长孙无忌的诗,中国女帝第一位武则天的诗,写到这位《奸臣传》第一位,自然也不能无诗。

许敬宗可是最早奏议唐诗用韵的人,在写诗方面当然也是很有些名气的,同时期与虞世南、杨师道等并列,仅次于上官仪之后。

这里只引其一首《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不管你承不承认他是诗人,他自己反正是认了。

(三)

公元660年,李治因为风疾,经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朝政,于是让武则天代批奏章。

武则天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但也因此和李治出现了裂痕,常常政见不合而争吵。李治对武则天的霸道和强势越来越烦恼,尤其在武则天假传圣旨令人害死幽闭冷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更是不寒而栗,一度起了废后的念头,还让上官仪拟写诏书。

上官仪(608-665),是初唐著名的御用文人,唐高宗非常宠信的宰相之一,常为皇帝起草诏书。最擅五言诗,曾归纳六朝以来的诗歌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直接影响了后世律诗的形成与发展。其诗风绮错婉媚,重视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被世人称为“上官体”,群相效仿。

一种文风能以某个人的名字来命名,想想这人该有多牛?说是当世第一文豪也不为过吧。

我们且来欣赏一下这位高宗时代最好的诗人的最好的诗作《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骑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说的是上官仪大清早去上朝,并没有急三火四地挤地铁,而是很讲究风度造型地策马徐行,沿堤玩月,衣袂飘飘,朗声吟啸。

有同僚望见其月下行吟的身影,不禁惊呼:“此非神人耶?”我们可以脑补一下那画面,就是大话西游里路人甲看到孙悟空飞天的那一幕:神仙啊!

当然这段子很可能是杜撰,如果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朝臣们在拍上官老儿的马腿。但是不论怎么说,这首绝句隽逸绝俗,清新洗炼,确是大家之范。

短短四句,有人物,有行为,有环境,动静结合。而“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一联,《唐音癸签》评为:“音响清越,韵度飘扬,齐梁诸子,咸当敛衽矣。”对仗工整,措辞清新,十个字里八个名词,勾出平野、远山、晨月、秋风,有时间有地点,有声音有画面,没有一个废字,不愧是提出“六对”规范之人。

除此之外,另如“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等对也都清丽不俗。

且说上官仪既是李治的宰相,又是朝廷的文胆,代拟一切诏书。麟德元年(664),李治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却未等成事就败露了。

当武则天气冲冲地拿着还未来得及公布于世的诏书质问皇上时,惧内的李治立刻怂了,自己不敢认账,就很不仗义地说:都是上官老儿撺掇我干的。

废后之议自然打消,李治为了讨好武则天,还许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武则天的势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为她将来的登基铺设道路。

有了实权,武则天杀伐决断就更加毒辣了,于是授意许敬宗罗织罪名,设法扳倒竟敢拟诏废后的上官仪。

对,就是那个擅于谄媚诬陷的许敬宗,真是哪哪儿都有他——帮着武则天诬陷敌对党,这原是许敬宗干熟了的勾当,做起来相当顺手,立刻就给上官仪栽了个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的罪名。

李忠,唐高宗长子,其母是一个普通宫女,被王皇后收为养子,武媚娘入宫后被废,贬为梁王。

历来太子都是由皇后嫡出,武则天先后生了四个儿子,有的是太子人选,自然容不下李忠。只是废黜还不放心,此次索性一锅烩,以谋反罪名将李忠赐死,同时诛杀上官一族。

上官仪,可谓武则天害死的第一个诗人。

可怜上官家男儿几乎全被处死,女眷入宫为奴,包括了刚刚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间的孙女上官婉儿。

关于婉儿的故事,这个中国历史上我最同情和喜爱的一个女子,我们后面会专文讲述。

(四)

武则天在《全唐诗》留诗46首,除《如意娘》外,最为人称道的还有一首《腊日宣诏幸上苑》,又名《催花诗》: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非常霸气的故事。

说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武则天看到宫中腊梅盛开,乘着酒兴赋诗下诏,命百花次日一齐开放,并令百官和自己一起游园。

第二天早晨武皇酒醒,想起昨天的荒唐举动,十分后悔。但是旨意已下,百官待命,也只好硬着头皮和群臣一起来到后花园。

没想到的是,竟然真的看到了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异景——这哪里是则天啊,简直是逆天!武氏的跋扈蛮横,竟然连花儿也都怕了。

武皇大喜,当即命宫人给所有开放的花木挂红绸悬金牌奖赏,而对于抗命不开的牡丹花则燃炭火炙枝梗惩罚。

牡丹不禁严刑拷打,只好也开花了。武皇犹未息怒,命人将御花园里几千株牡丹悉数贬出长安,移植东都洛阳。从此,洛阳就成了牡丹之乡,而奇品“焦根牡丹”则名扬天下。

这段逆天奇闻在各野史上均有记载,而属清代小说《镜花缘》写得最为有趣,并借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之口评价:好好牡丹,不去浇灌,倒用火炙,岂非六味丸用的炙丹皮么?御花园药香弥漫,倒成了丹皮药材店了。向来俗传有“击鼓催花”,今主上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霸王风月”。

真是趣事趣评。

武则天擅诗,如曹操一般,每至一地必有吟咏,且往往命群臣唱和。

公元700年,武则天率群臣游嵩山名胜——石淙山,托物言志,写下一首七言律诗《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箓,

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

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

雕鞍薄晚杂尘飞。

公平地说,这首诗写得还是挺不错的,“均露均霜”“交风交雨”之对颇为巧妙,“万仞高岩”“千寻幽涧”虽然俗套,然而“藏日色”、“浴云衣”则用字精奇。全诗气势豁达,颇有帝王之气。武则天自己显然也很满意,因此写完之后,要求群臣“各题四韵,咸赋七言”,都要写一首七言律诗。

大量的影视剧告诉我们,武皇晚年最倚重的大臣乃是狄仁杰(630—700),武皇每每遇事,往往要征求狄大人意见,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而狄仁杰也总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如今武皇命诗,狄大人自然也不能让女帝失望,遂写下《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呈上: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

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

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

余年方共赤松游。

这是史上流传的狄仁杰唯一的一首诗,还是因奉制而作的即景诗,除了对仗较为工整外,没有太多文学价值可言。录于此,仅是为了说明“无人不诗,无诗不唐”的盛况。

狄仁杰是史上著名的贤相,才智多谋,清正廉洁,历任京内和外省官职,都有美名流传。

武则天暮年之时,觉得时间无多,于是极时行乐,朝政多交给狄仁杰打理。狄仁杰遂趁机起用大学士苏味道、李峤,武将张柬之等,后来也都成了一代名臣。

狄仁杰以恢复大唐为己任,对武则天多次婉转进谏,看出武皇为传位给李室王朝还是武家子孙而犹豫,遂进言:传位李唐,你可以和高宗皇帝合葬昭陵,世代享祭;若传位给武氏子侄,世上只有儿子祭母亲,没听说有侄子祭祀姑姑的。

一言惊醒梦中人。武则天长叹一声,终于决定还位于唐。

武则天死后遗诏,不立碑文,功过任由历史评鉴。

关于武则天之过,人尽皆知,尤其野史口诛笔伐,对于她的窜位弑亲之举大加挞笞。但那终究是皇家私事,对于百姓其实无甚关联。

公正说,武则天的政治是清明的,论其治国之术,其实功大于过。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位——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她所重用的狄仁杰、姚崇、宋璟都是良臣名相,可见知人善用。

武则天重视农业,命人撰写农书《兆人本业记》,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推行均田制、屯田制,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皇执政时期,国库充实,人口繁增,边疆安定,文化发达。她进一步推广科举制,首倡殿试,创办武举,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这些都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直接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没有武则天,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如果不是因为武则天是女人,李隆基绝对没机会空手套白狼,白得半个开明皇帝的好名声。

所以,且不论这皇上是男是女,守身如玉还是淫乱后宫,只要她能善待百姓,政治昌明,就是一位好皇帝。

元芳,你怎么看? zAgBotE4Dx1z1HV1DrjiKN6l9tmcZu1gGa++iiwTzmgCKm/9awdrTQ3no/BBIn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