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绩,用生命向陶渊明致敬

(一)

没有人能说清格律诗到底是从谁、从哪一首诗开始的,但是王绩的《野望》绝对算得上年份极早的一首标准律诗,而《唐才子传》也把王绩推为唐朝第一位诗人。

王绩(590—644),《升庵诗话》评其:“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殇,陈、杜、沈、宋之先鞭也。”

“王杨卢骆”,指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杜沈宋”,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接下来我们也都会讲到。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是王绩的侄孙子,现在知道王绩的辈分有多高了吧?而这位初唐叔公竟能写出一首格式工谨的五言律诗,是有多牛啊!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选入中学课本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标准的首句不入韵五言律诗平起式,简直是一首写给未来的诗。

这首诗放在大唐三百年的浩帙诗卷中或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若从唐朝初建一路讲来,了解到它是在“陈隋遗响”的初唐时期产生,就会发现王绩能在宫体诗的围追堵截中写出这样一首清丽绝尘的诗是有多么伟大了。

首联照传统写的是时间、地点,乃在东皋这个地方,作者徘徊于黄昏时分,遥望旷野,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是标准的起句,相当于曹操《短歌行》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作诗之前,先拉开架势,做好引吭高歌的准备。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块山坡地,王绩归隐后常游于北山、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

徒倚,是徘徊,这句化用了曹操另一首《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意图不言而喻。一开篇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惆怅孤寂、无所适从的迷茫感。

颔联写所望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成为千古佳句,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有无限萧疏之感。

律诗写作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颔联写景物,颈联写人事,这首诗就是标准写法。“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紧承上联,由静至动,由景及人,为后世律诗做出了典范。

这显然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野画卷,有光有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比和谐静谧。

但是这样静美的图画并不能让迷惘无依的王绩真正感到安慰,于是在尾联上发出感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说举世无知己,唯有高唱《采薇》之歌,向古代隐士中寻找知音去了。

采薇,说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是一个在古诗文中极为常见的典故。

殷商末期,孤竹君临死传位给三儿子叔齐,但叔齐不肯,认为自己是三子,怎么能抢大哥的王位呢,坚持让位于伯夷。但是伯夷也不肯,觉得这是不遵父命,索性逃走了。叔齐一看,这不行啊,你走了我坐皇位,这不成我逼你让位了吗?便也跟着逃了。

两个人在西岐相遇,正赶上周武王起兵伐纣,两人觉得武王不忠不孝,于是拦马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意思是说,你爹周文王刚死,你不去好好守孝,反而大动干戈,是谓不孝。纣王无道,自有老天罚他,你以下犯上,以臣弑君,是谓不仁。

周王的护卫想揍他,被姜子牙劝下,说这两个人仁义啊,不可伤害,让人把他们扶下去了。

尊重归尊重,不听照样不听。武王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了,不久灭纣得了天下,开创了我们泱泱大西周。

这是公元前1046年的事情。

这对于历史来说绝对是件好事,是华夏文明真正的起点,但是伯夷叔齐认为不合天道,坚决不肯承认周朝,甚至以吃周天下的米饭为耻,因此归隐首阳山,采食薇菜为生,最终饿死山中。

从此以后,凡是诗文中提到采薇啊,首阳啊,都指的是这个“不食周粟”的典故,表达高洁归隐之意。

且说伯夷、叔齐哥俩儿争着让位的行为,和李唐王室父子兄弟的同室操戈正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诗年代不详,不过我怀疑作于玄武门事变后不久,用来讽刺唐皇,表达心志的。同时,也看出了王绩的清高。

这也难怪,他的诗写得这么超前,在当世上哪儿寻找知音去啊。

(二)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最在意的事只有三件:喝酒、喝酒、喝酒!

其余之事如做官、写诗、弹琴、属文、种田、修史,甚至吃饭,都只能算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是捎带手儿的生存行为,如果没有酒,只怕他连活着都嫌麻烦。

隋大业元年(605),王绩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这是他第一次做官。

但他生性简傲,不愿意在朝廷供职,每天准点上朝打卡,还要跟一帮大臣应酬交往,于是自求为扬州六合县丞。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对仕途一点野心都没有,因为做官当然要做京官,只有在天子身边打转,多表现求升职的机会才多。

人人都是削尖脑袋往朝廷钻,独独王绩却不做朝臣做县丞,可见考举得官不过是为了挣份工资,糊弄日子罢了。

做了县丞,他也不理公务,每天只管闷头喝酒。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恰好又有人弹劾他不理政务,这可给了王绩辞官的理由,遂长叹一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立马递了辞呈跑回家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世道就像天降大网一样乱啊,我且只管安静逍遥一会儿吧。

在这样的充分理由下,王绩赋闲得理直气壮。

唐武德八年(625),高祖朝廷征召前朝官员,又把王绩找出来了,命以原职待诏门下省。

这是王绩第二次做官,完全是被迫的。

他弟弟王静问他:“待诏快乐吗?”王绩说:“还行吧,这活儿薪水少,又无趣,好在每天供应三升酒。”

这话传到他的顶头上司陈叔达耳中,笑说:“三升酒哪够王先生喝呢?”于是从三升加到一斗。而王绩也因此得了个雅号:“斗酒先生”。

但是到了贞观初年,王绩再次称病罢官。我猜,就是因为看不惯李世民杀兄弑弟,于是跑到东皋“长歌怀采薇”去了。

后来,王绩再次被朝廷征召有司,王绩百般不情愿地出山,讨价还价说:非让我当官也行,但我要做太乐丞。

吏部觉得品级不对,不合规矩,但是架不住王绩一再坚持,还是同意了。

谁也想不到,王绩坚持这么做,不是因为多么热爱音乐舞蹈事业,而是因为听说太乐署有个叫焦革的人,善于酿酒。他想方设法做了人家的顶头上司,就是为了方便喝酒。

后来焦革果然一直供他喝酒,让王绩总算觉得上班有了盼头。

可惜的是,焦革的命短,不久去世了;好在焦革的妻子已经学会了酿酒之术,便一直坚持给王绩送酒。王绩也一直照顾着焦家。

可是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这下王绩哭了,叹息说:“这是老天爷不让我畅饮美酒吗?”

酒都没了,这官还有什么好做的。王绩立刻又第三次辞职了。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做官。

王绩回家后,建了座杜康祠来祭祀酒仙,竟然把焦革也给摆进去供了起来,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他且遵循焦革的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各种酿酒的方法,编成了《酒经》《酒谱》二书。李淳风赞颂他说:“您真是酒家南董啊。”

南董,是春秋时的齐国史官南史、晋国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而著称。李淳风这是赞美王绩,堪称是写酒的太史公。

“酒家南董”王绩几乎无诗不酒,而最著名的还要属《过酒家五首》;又作《题酒店壁》,看来是喝醉了就在墙上乱写乱画:

其一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其二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其三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其四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其五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

字面浅白流畅,无斧凿痕,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与第五首。

第二首乃是借诗明志,化用屈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面上说自己昏醉不醒是随波逐流,但是“眼看”“何忍”却表达出深切无奈,显然是对唐朝政治不满,固而《唐才子传》中称其“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最有趣的是第五首,堪为各酒家的规则须知:来的都是客,但坐请喝酒,不过要是没钱的话就别来了,可不能赊账,不然人家店主小本经营,可是亏不起啊。

贺知章请李白喝酒时,大概就是看了这首“须知”,才不好意思赊账,解下腰间皇上御赐的金龟来抵押的。

(三)

既有酒量,更有酒品,王绩先生可真是一个妙人儿啊,堪为酒徒楷模。

而王绩自己的偶像,是“竹林七贤”与陶渊明,尤其是陶渊明。看王绩的一生,简直是用生命来向元亮先生致敬:

陶渊明挂冠归隐,王绩也选择归隐。

陶渊明寄情琴书,王绩也擅长丝弦,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

陶渊明因为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著有《五柳先生传》,王绩便自称“五斗先生”,也写了个《五斗先生传》。自称可以一饮五斗,“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陶渊明种田,王绩也种田,而且种得比陶渊明好。因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辛苦苦忙了半季,却落得个“草盛豆苗稀”的惨败成绩,弄得家徒四壁,朝不保夕。王绩却坐拥良田,光是黄河中间的一片河渚滩地就有十五六顷,相当于一千五百亩,所以我猜他种田也不是靠自己种,而是雇了长工的。

但他肯定偶尔也会自己动手,而且经常教儿子下田,有《田家三首》为证,我们只看第一首: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

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

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凭这句“登垄课儿锄”就可以证明王绩是会种田的,而且小日子过得不错。又养鹤又放猪的,躺在床头看老婆织布,登上田头教儿子种豆,是个顾家的好男人。除了喝酒好像也没什么坏毛病,每天看看书写写字,有朋友来就一块喝酒,自己独处就写诗练字玩,真是神仙生涯。

所以他就又开始怀念起隐士前辈了,将阮籍、嵇康、陶渊明(字元亮)、扬雄(字子云)挨个儿点了遍名,最终说所谓寻仙,皆是虚话,就这样过挺好的!

其中阮籍和嵇康,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

魏晋年间,因为司马家族权倾当世,政治气氛极其残酷黑暗,于是很多高士都选择了归隐避世的生活方式。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时常相约于山阳县竹林喝酒纵歌,世称“竹林七贤”。

“七贤”的四大特色是:诗、酒、琴和丹药。

其中最好酒的是刘伶,每天自己带个酒壶到处晃荡,让随从拎把锄头跟在身后,叮嘱说我醉死在哪儿,你就在哪儿将我就地刨坑埋了。

但是王绩这个酒徒在诗里并没有提刘伶,却把阮籍摆在第一位,那是因为阮籍在喝酒这件事上做过他的老师:阮籍听说步兵营藏了三百斛好酒,于是主动求降职做了步兵校尉,把酒喝光后就辞职了——王绩为了做焦革上司而请求做太乐丞,大概就是受到阮籍的启发。

阮籍还干过一件特别牛的事。司马昭——就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司马昭——想与他联姻,结成儿女亲家。阮籍竟然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派人来请一次看他不醒,请两次仍然不醒,这样子接连睡了两个月,生生把婚事给搅黄了。

醉酒能连醉两个月,我们听听也是醉了。

嵇康,更是我喜爱的一个人物,他满腹经纶,琴书绝学,却隐居闹市打铁为生,但仍然躲不过司马集团的加害,因过被判斩刑。

赴死之前,嵇康请求说:“请让我最后弹一次琴吧。”于是横琴膝上,抚弦一曲,直弹得云垂海立,石破天惊,曲罢,长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响!”从容就死。

小时候以为临死前大口喝酒大力摔碗然后大声高喊一句“脑袋落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已经是英雄气概了,听说嵇康的故事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豪杰当如是!

《三国演义》因为站在汉室正统的立场上,一直对刘备更多偏袒,而对曹操极尽丑化,称其为枭雄、奸雄。

可是想一想,汉末董卓犯乱,如果不是曹操,汉室的灭亡还要再提前几十年。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让天子那么无能呢?

曹操能有曹丕、曹植这样文武双全的儿子,而刘备就只生了个阿斗,这能怪谁?

更何况,曹丕待汉献帝不薄,逼他禅位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封了个山阳公给他养老送终,且陪着他相濡以沫的还是曹丕的亲妹妹呢。

所以直到曹魏时期,虽然诸雄争霸,都还奉行周礼,大格不改。而且因为曹操是个诗人,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文学造诣也都很高,遂上行下效,围绕“三曹”而开启了一代诗风,人称“建安风骨”或是“建安文学”。

但是到了司马家大权独揽的时候,杀戮渐重,动辙就是“诛三族”。每有争斗,必牵连极广。这使得文人志士颇有幻灭之感,纷纷选择归隐避仕,遂有“竹林七贤”崛起,“玄学清谈”风行。

但是司马家虽然夺了曹魏天下,对阿斗也还是好言好语相待,好吃好喝供奉,美得他“乐不思蜀”;至于对曹家,也留有情面,迫曹奂退位后,封为陈留王,还允许他继续使用天子旌旗,保持一个帝王的尊严,给晋武帝上书时不用称臣,受诏也不用跪拜。

曹魏对汉室,以及司马对曹家,比之大唐历代君王对子女的态度,已经好太多了,更不用说相比于大宋皇帝对诸国降君的毒杀了。

这就叫“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四)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与稍后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共同开创了一种文学风格叫作“魏晋风骨”,又叫“魏晋风度”“魏晋风流”,为后代诗家之楷模。

王绩有一首《赠程处士》最能表现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遗风: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首联的“百年”,既可以指实际意义上的近百年来混乱纷争,也可以代指人生百年皆是扰攘烦恼,万事杂陈。

然而“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如安分随缘,让太阳随意照耀,河水自然流淌,春去秋来,任其自然,岂非安逸?

最妙的是颈联,又一句千古经典:“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发前人所未发,实有千钧之力。后人每每评价历史文化现象,往往会引用到这一句。

前面讲过,古人作诗很喜欢两个典故连用来形成对仗,王绩的这句和前一首诗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都是这样。

姬旦,周文王四子,“制礼作乐”,史称周公。是孔子之前、黄帝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奠基者。结婚又叫作“行周公之礼”,就是因为婚姻仪礼这些都是由周公制定的;他还有个本事是解梦,可能更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孔丘,就是孔子的本名,字仲尼,编撰《诗经》和核定《尚书》的人,是儒家文化的至圣先师。

这么德高望重的两位圣贤,王绩竟然说他们被礼乐诗书禁缚住了,活得太不潇洒。真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不时喝五斗来取醉消愁,更加自在畅快。

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日落水流都能任其自然,人为什么要受到礼教的束缚呢?

颔联和颈联又是一写景一写事,却又不是简单的即景言情,而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让自然现象和人为意识展开激烈辩论,然而多半是没有答案的。

于是王绩又回到了喝酒的老路子,而且因为深知自己逢饮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的坏毛病,所以先抄个枕头摆摆好,躺稳了再喝。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的水准要远超过王绩其余的诗,但是除了“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这一句外,向来不为人们重视。可能是太消极的缘故。

除了这几首之外,王绩诗中如“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看书唯道德,开卷止农桑”“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等句,也都颇可玩味。

诗句中所透露出来的那股浓浓的陶潜遗风,让人真心感慨:陶渊明有这样一个骨灰级的脑残粉是多么幸福啊。

王绩以魏晋风度为准绳,对陶渊明的模仿秀坚持了一生,至死方休。

陶渊明死前曾经标新立异,自己为自己写了篇《自祭文》。这样超凡脱俗的举动,王绩哪能不学习呢,于是也在自己重病垂危之际,最后一次向偶像致敬,也给自己写了篇《墓志铭》: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从这段墓志铭看,王绩三次辞官并不是因为不想做官,而是觉得职位不适合自己发挥,“才高位下”,对于“天子不知,公卿不识”的状况颇不以为然,深以“无闻”抱憾。

不过,一个人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也确实很难让人信服,委以重任。

喝酒是很误事的。王绩的大哥王度是史官,立志写《隋史》,可惜没写完就挂了;王绩继承遗志接着搞,但也未能写完——如果他少喝点酒,可能早就写完了。

最后写《隋史》这件事,还是靠人家魏徵干成的。

王绩有三个哥哥:大哥王度,史学家、小说家,没写完的是《隋史》,写完了的是《古镜记》;二哥王通,号文中子,思想家、教育家,就是王勃的亲爷爷;三哥王凝,也是史学家。还有个弟弟叫王静,是唐高祖李渊的带刀侍卫。

这一家子够牛的吧?

所以王绩应该是不缺酒钱的,这可真是一件好事。

《载酒园诗话又编》评得公道:“彭泽、东皋皆素心之士。陶为饥寒所驱,时有凉音;王黍秫果药粗足,故饶逸趣。”又道:“诗之乱头粗服而好者,千载一渊明耳。乐天效之,便伤俚浅,唯王无功差得其仿佛。”真王绩知己者!

王绩为自己取字无功,典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王绩一生是否无功且不论,但他确实是个神人! g5bHSGfKXGVRchnMHwJbJusvEFMEVJSkDRJQDHUkQyhEyt/FECNtzr2CUTMwaH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