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廷后宫长孙家

(一)

这一次我们讲讲长孙无忌(594—659)、李世民(598—649)和文德皇后(601—636)的故事。

这三个人的关系非常纠结亲密。李世民和文德皇后是夫妻,而长孙无忌和皇后是亲兄妹,也就是说,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在私是妹夫和大舅哥,在公则是君王与最信任的心腹大臣,而且他们相识于少时,还在天下姓杨时就已经情同手足,乃是跨时代的铁哥们儿。

长孙无忌的父亲,是“一箭双雕”的北周名将长孙晟。

说起“一箭双雕”,我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影响,老以为这个词说的是成吉思汗。

但是看了长孙晟的故事才知道,大错特错!

原来北周时,突厥首领请求与北周通婚,长孙晟奉命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在那里盘桓了一年有余。有一天陪可汗出游时,正好两只雕在空中飞着争肉吃,可汗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说:“听说将军也擅长射箭,请把它们射下来。”

只给两支箭,是为了难为他,但是长孙晟不慌不忙,弯弓半晌等待时机,等到两只雕重影时一箭贯出,把两只雕都射了下来,让可汗大开眼界,为北周扬了国威。

只可惜,长孙晟命不长,58岁就去世了。三子长孙安业竟然将自己的继母和弟弟妹妹赶出了长孙府。于是兄妹俩只好跟着母亲投奔舅舅高士廉,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但是无忌聪慧好学,自小通文史,精谋算。不知怎么的,他结识了唐国公李渊之子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交情极好。后来在舅舅的主持下,还将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隋朝末年,唐高祖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无忌前来投军,随李世民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其后并肩战斗,不离左右,几乎参与了李世民有关的所有战役,立下战功无数。更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一路护送李世民登上龙座。

李世民多次对大臣说:“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在皇宫三清殿旁专门修了一座小楼,题名“凌烟阁”,让画家阎立本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陈列于此,包括左右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三板斧的程咬金,“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与杜如晦,谏官魏徵,红拂的老公李靖等等。画像大小与真人一般,栩栩如生,面北而立,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长孙无忌,列为第一位。

设立凌烟阁的同年,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这李世民就像是有预感一样,临死之前,当着李治的面,却拉着褚遂良的手殷殷叮嘱:“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

都说圣贤之人在死前已是通了仙的,李世民能建立“贞观之治”那样的不世基业,自非凡人,莫不是他已经预知自己死后一定会有人陷害长孙无忌,而且知道李治不中用,遂向褚遂良嘱托?

然而,李治到底没听他老爹的话,后来将长孙无忌流放至死;当然,他也没能维护好他爹的江山,竟被武则天窜唐为周。李世民白叮嘱了。

(二)

说了这么半天认真的史实,让我们来讲点轻松的,看看长孙无忌仅存于世的两首诗,诗风与他的生平做派全然不搭:

侬阿家住朝歌下,

早传名。

结伴来游淇水上,

旧长情。

玉佩金钿随步远,

云罗雾縠逐风轻。

转目机心悬自许,

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

遇陈王。

婉约聘婷工语笑,

侍兰房。

芙蓉绮帐还开掩,

翡翠珠被烂齐光。

长愿今宵奉颜色,

不爱吹箫逐凤凰。

这两首非诗非词的作品,长孙无忌称为《新曲二首》,也就是说,他是当成小曲儿来写的。这时候曲子词还未成气候,所以也没有曲牌、词牌这种模式,长孙大人并不擅诗,何以如此雅兴,连写两首新词,而且是供作歌唱的曲词呢?

通常诗家评价这不过是当下时兴的宫体艳情诗,没什么价值。

但是这个说法我很难接受。

对于一般文人来说,响应时尚偶尔追风写两曲淫词艳曲,那是张口就来的平常事,但是长孙无忌位极人臣,少有属文,怎么会无故兴起写这么两首新曲呢?

所以我大胆猜测,很可能无忌大人是有感而发,也就是说,他写的乃是自己一段真实发生的感情,而且感情的对象还是禁宫中的女人。

第一支曲子说你家住朝歌,美名远扬,而且还和我是旧相识,曾经一起结伴游过淇水的。

朝歌,位于今天河南省鹤壁市淇河边,是商朝古都城,也就是《封神榜》的故事发生地。而长孙无忌,正是河南洛阳人。这句如此写实,让我认定主人公很可能会是长孙无忌青梅竹马的恋人。

“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文辞香艳,可能是写实,说女孩子转身离去时那美丽的背影,钗环叮当,裙袂飞扬;但也有可能是写感受,说女孩离开自己,越去越远。她去了哪里呢?

也许远的不是距离,是身份。因为他们仍然可以见面。“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两人见面时,四目交投已经说尽千言万语,依然倾心相许,何必还用琴声来表达心意呢?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失去了这个女孩子,却仍然可以当面听她弹琴,那这女孩的身份是什么?岂非呼之欲出?

如果这样推测犹觉牵强的话,我们再来看看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明确的第二首。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这是以典说事,用的乃是陈王曹植遇洛神的故事。

有野史称,曹植与嫂嫂甄宓互相爱慕,但碍于叔嫂关系只能隐忍于心。后来甄妃因得罪曹丕被赐死,死前遗言要将自己平日所用玉镂金带枕遗赠曹植,以完心愿。

曹植从封地回京听闻,痛哭不已。返回途中,夜宿船上,睹物思人,朦胧中竟然看到甄妃凌波御风而来,与之相会。曹植醒来,泪湿玉枕,遂洋洋洒洒,写就千古名篇《感甄赋》,后改名《洛神赋》。

长孙无忌在新曲开篇用了这样一个典故,一则与前曲中提到的淇水偕游相映照,二则暗指所爱慕女子的特殊身份,看来也是一段可望不可及的不伦之恋。

“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因了这两句,遂被世人认定是艳曲,又是帐又是被的,还不够靡滥吗?

不过这“翡翠珠被烂齐光”乃是《楚辞·招魂》里的词句,引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描写香艳画面,而带有凄楚之意。

这还不算,曲末又用了一个典故:“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相传秦穆公之女秦弄玉,雅擅音律,尤喜吹笙,夫君萧史,长于吹箫。两人兴趣相投,每天在凤楼上笙箫合奏,竟然引来了一龙一凤。于是萧史乘龙,弄玉驾凤,双双翔云而去。

这句诗说,我与你今宵相伴,只愿长随左右,不愿追凤乘龙。

容我大胆地重新翻译一下,这句可不可以理解成:我若能和你长孙无忌在一起,连皇妃都不愿做。

再大胆猜一下,这位女子,乃是皇上李世民后宫之女——并肩作战的好哥们儿爱上了同一个美女,老大得了美女的人,小弟偷了美女的心,很老套的一个故事。但是所以老套,不就是因为可能性最大吗?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乃是总角之交。既然从小相识,那么他们爱上同一个姑娘就是非常可能的事情,何况曲中说,这位姑娘久有盛名,那么李世民称帝后将其召入后宫,简直是一定的行为。长孙无忌在宫中与女孩重逢,旧情复燃,只要有皇后妹妹为其打掩护,就算偶尔鱼水一回,做出些“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的光景,也不算难事。

当然,这些就纯粹是我小说家的杜撰啦,不足为凭。权当一笑吧。

(三)

李世民显然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兄弟,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无疑是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丈夫。

自古皇帝三宫六院,少有长情的,然而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钟情,却实在让人感动。

长孙氏(601—636),小名观音婢,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少年夫妻,情投意合,无事不谐。李世民打仗,长孙氏就击鼓助阵,甚至披甲上阵并肩杀敌;李世民争嫡,长孙氏就极力拉拢后宫嫔妃,争取公公李渊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李世民兵变,长孙氏亲自勉慰诸将士——这样的中国好老婆,上哪儿找第二个去?

因此李世民即位后十三天,就迫不及待诏立长孙氏为皇后,称她为“嘉偶”“良佐”。

皇后最贤良的美德还在于,宽容无妒性,曾撰写《女则》为后宫表率,显然想向班昭的《女诫》看齐。

文德皇后确实是位好皇后,至少,在她母仪天下的十年里,从不曾听说大唐后宫有什么鸡鸣狗斗的事情发生。

只可惜,皇后死得太早,仅仅36岁便早逝了;两年后,武媚娘入宫——这让我不禁想:以长孙氏之慧,若能多活几年,会允许武则天这妖孽进宫么?

关于长孙皇后的贤德,有个著名的段子叫作“朝服进谏”。

有一天李世民下朝回来,气冲冲地说:“我早晚杀了那个乡巴佬!”皇后问:“谁得罪陛下了?”李世民说:“魏徵老儿,竟然敢在朝堂上顶撞我!”

皇后听了,且不劝慰,而是立刻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出来行了个大礼。李世民当然惊讶了,说:“皇后这是做什么?”长孙皇后说:“自古以来,只有圣明君主,才会得遇忠谏之臣。魏徵正直敢言,这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么能不大礼朝贺呢?”

太宗听了,转怒为喜,再也不生魏徵的气了。

唉,看看历代君臣谱,魏徵常有,而长孙皇后不再,多少忠臣良将枉死,也是生不逢时。

李世民能成为一代明君,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长孙皇后既然能以汉代大家班昭为偶像,长篇累牍地撰写《女则》,可见文采是可以的。可惜传世只有一首诗《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

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

出众风流旧有名。

要想问什么是宫体诗?这就是宫体诗,简直比宫体还宫体。

这诗的首联说明所游之地乃是“上苑”,显然指宫中。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美人的心儿动了,又是“艳妾”,又是“春情”,这还不是标准的“艳情诗”么?

颔联开始自夸这美人到底有多美。以往别人形容美女是“面若桃花”,她却说是桃花偷了她的面色,身姿柔软让檐边的柳条都要拜师学艺。

颈联则描写她的行为,徘徊花中看蝴蝶,徒倚树下听黄莺,真是一幅绝美画面。

尾联又是一句问答,看来这是初唐时候的常用手法。问的是“什么是林下风致啊?”答的是“何必舍近求远,我出众的美名早已流传。”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风流”一词意义与今天远不相同,须和“林下”并看,合成一个成语叫作“林下风致”。

《世说新语》中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就是那位“咏絮之才”的才女,嫁与王羲之儿子王凝之为妻,气致不凡,人称有“林下之风”。

后来这个词成了赞美女子娴雅大方的专属名词。林黛玉进贾府时,书中说众人见她“举止言谈不俗,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风流”便指的是“林下风致”。

比之李世民的炫富晒装修,长孙皇后的自拍晒恩爱更加肆无忌惮,这真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这首诗实在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通篇只是自夸而已,但是禁不住各花入各眼啊,唐太宗爱的可就是这个调调儿,因此“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然而古语说“多情不寿”,这样恩爱的夫妻通常总是难以白头。

贞观十年(636)七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36岁,葬于昭陵,谥文德顺圣皇后。

但是太宗太爱皇后,太舍不得她了,竟在皇后入葬的元宫外栈道上修建了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侍奉皇后——这是当皇后虽死犹生啊。

接着,他又在宫中建起层观,终日眺望昭陵。有一天还拉着魏徴远眺,且问他:“你看到什么了?”魏徵明知故问:“我老眼昏花了,没看到什么。陛下看到什么了?”太宗指着远方说:“你看,那可是昭陵?”魏徴不以为然道:“我还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呢。”

因为献陵是唐高祖李渊所葬之处,魏徵这是劝谏皇上哀伤过度,未以孝道为先,违背了“夫不祭妻”的礼教传统,未免殆人话柄。

李世民醒悟过来,遂命人毁掉层观,这就是史上“望陵毁观”的故事。

这个“从谏如流”的另类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除了杀伐决断外,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倒是让人深深感动。

从长孙皇后逝世到唐太宗病逝这十三年间,给长孙皇后的追福活动一直不曾停止。直到他驾崩前一年,还拨重款让太子李治修建大慈恩寺,纪念长孙皇后。

李治后来还特地在登上大雁塔时写了一首诗《谒大慈恩寺》: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这首诗的水平和手法和他爹写《帝京篇》如出一辙,连措辞都极为相似,不是“万仞”就是“千寻”,又是“绮霞”又是“烟云”,从头至尾就是反反复复就是夸这建筑有多大多华丽,真不愧是他爹的亲儿子!

(四)

李世民因为感谢长孙无忌,一直想封他为相,但是却被长孙皇后屡屡阻止。明慧的观音婢深知哥哥刚烈激进,虽有谋略,却性傲慢,易冲动,若居高位,必致后患,所以不宜掌握重权。皇后且让哥哥发下毒誓,永不为相。

李世民深敬皇后,只得听从。但是在长孙皇后过世后,仍然封了长孙无忌为宰相,而长孙大人也觉得妹妹既死,誓约自动解除,便欣然接受了。

待李治继位后,长孙既是宰相又是辅臣,同时又是亲娘舅,皇上的长辈,在公在私都是位高权重,舍我其谁,渐渐开始刚愎自用独专断行起来,在朝廷政务上几乎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

永徽四年(653),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案。

高阳公主,曾是李世民最爱的女儿,嫁与“房谋杜断”的名臣房玄龄二子房遗爱为妻。公主生性疏野不羁,浪漫热情,对木讷粗鲁的房遗爱不屑一顾,常常将他关在门外,不肯与之同房,自己却跑到会昌寺去与和尚辩机(619—649)偷情。房氏一族引以为耻,但碍于她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并因为她而“礼异它婿”,得到众多赏赐,故而唯有隐忍不发。

于是,一个是万圣之尊的当朝公主,一个是清心寡欲的佛门弟子,这样天差地远的两个人,却偏偏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绝恋。两个人想方设法,一次又一次地冲破禁忌,偷偷私会,竟一直过了八年,甚至有了两个儿女。

八年,便是于寻常夫妻,也是一段不短的日子。可是两个几乎不可能相遇的异类,却硬是在礼教与禁规间寻找缝隙,将他们的爱尽量地延长。

他们逃开了所有的世俗眼目,却逃不掉来自内心的忏悔彷徨。尤其是辩机,他本来是一位非常虔诚圣洁的得道名僧,《大唐西域记》就是玄奘口述,而由他动笔撰写的,并因此深得李世民赏识。

但是,与公主相遇后,佛性败给了肉欲,她的美丽与放纵让他得到了活着的最大快乐,却也令他尝试了背叛信仰的至深苦痛。

辩机一直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贞观十九年(645),他主动请命往弘福寺助玄奘译经,将自己封闭在禅院内,从此与公主隔绝。

他是想就此斩断情缘,远离诱惑,把所有心力倾注在梵经的翻译上,直至死亡。

死亡的契机源于一只精美的玉枕。(又是玉枕!还记得甄妃遗赠曹植的玉镂金带枕么?)

辩机闭关后,公主思念不已,遂托人偷偷赠予辩机一只皇室专用的金宝神枕,只望他还记得自己。

辩机日则持斋诵佛,夜则抱枕而眠,两人虽不能相聚,却梦魂相通,如此三年。一天有小偷夜入弘福寺,好死不死竟将玉枕偷走,偷了不算,竟然还要拿去街市销赃,又偏偏在出手时被官府捉获——真是命该如此,劫数难逃。

廷审时州官发现玉枕是御用之物,不敢擅裁,连忙密封了上报朝廷。

这玉枕乃是进贡之物,全大唐也没有几个,所以很快就查明来自公主府中。

天颜震怒,李世民亲自下诏,将辩机于西市场大柳树下处以腰斩极刑,连侍奉公主的十余名奴婢也以知情不举而均被处死。

无情最是帝王家。做帝王的儿女固然不得自由,做皇子公主们的奴婢更是无辜!

《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是这样的:“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余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

高阳公主为了辩机,真是怨毒了父亲。太宗驾崩后,天下举哀,他最钟爱的女儿却毫无伤心,真是讽刺。

永徽四年,高阳因谋反罪被赐死,同时赐死的还有她的丈夫房遗爱与三哥李恪。

高阳,真是天生反骨之人,她刚烈的个性,给所有与她有关的男人以及她自己,都带来了灾难与毁灭。

其中吴王李恪是最无辜的。因为正史上并没有关于他谋反的任何记录,整个过程看上去纯粹是因为长孙无忌与其有宿怨,又深忌李恪名望,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发难,这次便借着审理案件趁机诬称李恪参与谋反,绝了众人之望。

我一直认为这李恪是李世民诸皇子中最悲剧的一个,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前朝公主,双料的天皇贵胄。但也正因为这高贵而危险的血统,让他没了争嫡之望。这也是,若让隋炀帝的血脉坐了大唐江山,那李渊和李世民爷俩不是白干了吗?

李恪的文功武略,强过李治几倍,史书上说在诸公中名望最盛。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一度也犹豫过是否可以考虑李恪,但是长孙无忌不愿意。他是一定要扶持自己的亲外甥上位的,李承乾不行,那就换李泰,后来李泰也挂了,那就是李治吧。妹妹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怎么都得有一个登上龙位。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第一,这大唐皇室的血统怎么也得分长孙家一半。

在长孙无忌的干预下,也因为担心别的儿子上位后会重演玄武门之事,李世民明知李治性格软弱不堪大用,还是将皇位传给了他。

649年,李世民在行宫驾崩,长孙无忌特命李治秘不发丧,护送着李治到了京中之后才公告天下。所以这般小心,就是防着李恪。

但是长孙对李恪仍不放心,因为他在大臣中的声望太高了,而李治又一直不长进。于是,这次借着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到底捏造证据,构陷罪名,将李恪问斩。真是天大的冤案,也是长孙无忌一生效忠大唐的污点。

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看到这一段,再想想长孙无忌的结局,不能不觉得是一种轮回。

李治初继位时,是很听舅舅话的,但是娶了武则天后,就不大听舅舅的话了,后来因为长孙无忌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许敬宗构陷谋反,削爵流放,最终被赐自缢而死,简直是李家的报应。

这时候再想起长孙皇后的叮嘱,真是太英明了。只是权力面前,人们的欲望是这样高炽,又怎么肯听得进劝告呢? g21F4uh1Rji75JHVBJkO4c6VS40Me2QjMBKYUzTSV9mQTuKk0oeDxhcR+oZbFx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