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世民,全唐诗中第一人

(一)

唐朝的伟大不止于政治经济的极大发展,更有唐诗的诞生,照耀千古。

《全唐诗》开篇便是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证明他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位诗人。当然,位列第一并不是因为他诗写得特别好,也不是因为他出现得特别早,而因为他是皇帝,唐太宗!

上行才能下效,只有皇上喜欢写诗,作诗才能在民间蔚然成风。“建安文学”的开启仰仗“三曹”尤其是曹操的振臂高呼,而唐诗的鼎盛不能不感谢唐太宗李世民的积极推广。

李世民的诗写得虽然没有曹操好,但是肯卖力气。

我们看一下《帝京篇十首》的第一篇: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秦川,泛指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区,都城长安所在地;函谷关是关中要塞,京畿门户。首联说的是皇宫的位置,依傍秦岭函谷而建,有这样天然的屏障做保护,何等雄壮。

颔联形容殿阁之高远阔大,八尺为一寻,三丈为一雉;

颈联继续描写宫殿的壮观华美,薨是屋檐,迥是远的意思,汉和凌虚都指天上。这说的是宫殿高耸入云,与天相接。

尾联接着这层意思继续吹牛,说云彩和太阳遮掩着层层宫阙,美丽楼阁间飘出细风轻烟,恍如仙境。想想看,这楼得高成啥样儿啊。

小时候我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时候就想,古人真能说大话,七级佛塔就已经是他们的最高建筑了,寻常楼阁最多三层,能高到哪儿去?好,就算真有百尺之高,也就是33米,相当于今天的十层楼高,这就能摘星了?那我家住在22楼,岂不是天天晚上都可以敲敲广寒宫的门儿找嫦娥聊天儿?

如今看了李世民的诗,可算找到源头了,这吹牛的风气,敢情是从太宗开始的。

这首诗吹牛的本事很高,内容却并不聪明,因为从头至尾,就写了一句话:我家真大。言无余意,起承转合神马的完全不讲究了,就是翻来覆去地炫富、晒豪华装修,所以算不得一首好诗。

此时我们不妨插一首骆宾王(638—684)的《帝京篇》,同题作文,才更能见出习作与范文的差别——那就是剪刀门的法拉利与老北京人力三轮车的距离。

山河千里国,

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

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

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

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

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

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

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

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

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

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

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

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

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

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

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

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

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

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

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

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

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

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

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

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

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

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

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

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

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

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

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

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

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

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

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

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

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

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

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

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

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

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

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

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

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

孙宏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

独负洛阳才。

全诗很长,夹叙夹议,有张有驰。这两首诗相比——其实根本不用比,因为骆宾王直接就把皇上KO了。

骆宾王的《帝京篇》开篇内容和唐太宗这首律诗差不多,都是状写长安皇城地理之险要奇伟和宫阙的气势磅礴。但是人家用词好呀:“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山河对城阙,千里对九重,这就比李世民原地打转的“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强出百倍。

对课中有一个术语,叫作“合掌”,就是上下联说的是一个意思。李世民的这个对子就显然有合掌之嫌,而骆宾王的对子则从天下山河这个大范围到长安皇宫这个具体地点,从国家到宫门,大开大阖,宛如铺开无边卷轴,画面宏伟。

最关键的是,紧接着一句“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这就从景直接说到人了,给后文留下多少地步。接下来咏古说今,抒怀言志,警句不断,字字珠玑,真是挥洒自如,剪裁随心。

可以说,假使没有后面的长文,就只这四句独立成诗,也足以甩唐太宗九条街了。

闻一多先生评论骆宾王的这首《帝京篇》时,曾赞道:“洋洋洒洒的宏篇巨作,为宫体诗的一个巨变。仅仅篇幅大没有什么,要紧的是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是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来到,能使人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

这就要介绍一个特殊名词了:宫体诗。

上篇我们说过,魏晋之后,中国近百年来再没有一个像样的诗人诞生,齐梁年间,一直盛行着一种词藻靡丽的宫体风格,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为主,因此又称“艳情诗”。

隋文帝兴办文学馆,就是为了与这靡靡之音做斗争,并形容其“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简而言之,就是咬着舌头绕弯子,不好好说话。杨坚要狠狠地杀一杀这歪风邪气了。

杨广即位后,一边在文学上继承老爸遗志继续清洗靡丽文风,一边在生活上穷奢极欲极尽奢华风气,这也真是一个绝妙的反差。

到了唐朝初年,宫体之风依然强劲,李世民也未能免俗。《唐诗归》评价:“太宗诗终带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人。取其艳而秀者,句有余而篇不足。”便说的是这重意思。

《载酒园诗话又编》则说得更加痛快:“《大风歌》冲口而出,卓伟不群。即《鸿鹄》酸楚之音,犹有笼罩一世之气。太宗沾沾铺张功烈,粉饰治平,即此便输汉祖一筹,不徒骨之靡弱。”

这番话是将唐太宗李世民与汉高祖刘邦相比,认为李世民词藻华丽,粉饰太平,不如刘邦的刚劲流畅,有帝王气。

(二)

《大风歌》和《鸿鹄》都是刘邦的作品,前者曾为汉国歌,为人熟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统共三句,第一句写景,以“大风起兮”来兴起全诗,既是风起也是文起,双重效果;第二句写事,高祖功成名就,威加四海;第三句抒情,表达招揽天下豪杰的心愿,求贤若渴,诚为一代明君。

只有三句,但是似乎说了很多话,而且一句紧似一句,感觉顺极而流,如同“冲口而出”,故称“卓伟不群”。这就是“一句顶一百句”的好诗。

另一首《鸿鹄》则相对酸楚: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诗写的是刘邦对太子刘盈的忧心。刘邦觉得太子盈性情柔弱,不堪为君,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觉得如意最像他。

但是刘盈是吕后嫡出,无论从立嫡还是立长的角度来看,都应该立为太子;而如意则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可是一件大事,这让刘邦着实委决不下。

众臣看出皇上的犹豫,当然要做点动作出来。于是张良献计,让刘盈去倾心结交当世最孚盛名的“商山四皓”——四位曾经拒绝刘邦征召隐居商山的世外高人。

“四皓”连刘邦的面子都不给,却肯与刘盈同车。消息传来,刘邦大感意外,以为刘盈名望如此之盛,拥有万民爱戴,于是打消了废掉太子的念头。

戚夫人听说,在皇上面前伏地痛哭。刘邦叹息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请戚夫人擦干眼泪跳一支舞,而他则即席高歌,唱了这首《鸿鹄》。

诗中将太子比作鸿鹄,羽翼已成,横绝四海,能将他怎么办呢?矰缴指弓箭。太祖说,纵然我有弓箭,难道还能把它射杀了吗?换言之,刘盈势力已成,要么立,要么杀,已经没有废而另立的可能了。

戚夫人听了,大哭不已,几乎呕血。

也难怪戚夫人恐慌。后来刘邦驾崩,刘盈即位,为汉惠帝,吕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不仅诛杀所有与自己敌对的朝中大臣,且将先前曾受宠于高祖的嫔妃悉数处死。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戚夫人,则承受了更特别也更残酷的惩罚:被削去“夫人”称号,囚于阴暗潮湿的永巷中,剃去秀发,换上囚衣,每天舂米从日出一直到日落。粗重的米杵和米缸日渐磨蚀了她的美丽与娇柔,不到30岁已经满面皱纹。

吕后仍对如意怀恨不已,几次下诏召如意进京晋见。汉惠帝刘盈猜到母亲的用意,连夜赶往居长安三十里处的灞上相迎,把如意接到自己宫中,日则同坐,夜则同息,进宫面后也必同出同入,每逢吕后赐食,必自己亲尝,好让吕后有所顾忌,无从下手。

然而有天早晨,寒风凛冽,刘盈外出野猎,本想喊如意同行,但见弟弟香梦正酣,又不忍心了——哪有10岁的孩子不贪睡的?刘盈决定不打扰弟弟,让他睡个好觉。可是他没有想到,弟弟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

吕后早已在惠帝宫中布下眼线,只待刘盈稍离,即下杀手。

刘如意死后,吕后还特地召来戚夫人,让她亲眼看到儿子血肉模糊的死状。

戚夫人朝思暮想,唯一的挂念就是这个儿子,如今终于盼到母子重逢,等来的却是儿子的尸体,不禁万念俱灰,咒骂不绝。

狠毒的吕后竟命刑官将戚夫人砍去双手双足,薰聋双耳,刺瞎双眼,挖掉舌头,做成一个“人彘”,投入永巷的粪池之中,浸泡三天三夜。成为历史上第一酷刑。

一日惠帝奉诏来到掖庭,乍见粪池中蠕动着一个臭气熏天呜呜哼叫的怪物,大吃一惊,问太监此为何物,太监答这怪物便是昔日艳光照人妩媚万端的戚夫人。惠帝肝胆俱裂,失声痛哭,自此一病不起,终日恍惚,到底郁郁而终,享年仅22岁。

此后吕后独掌朝政,成为西汉真正的掌权者,女主天下,比武则天早了九百年。

(三)

话题扯得太远,让我们回到李世民的这首诗上来。

虽然李世民的《帝京篇》手法普通,格局有限,但难得的是平仄对仗非常工谨,这在唐朝初年绝对是一个异数。因为李世民其余的诗多不合格律,唯有这首格式极为标准。

考虑到正是在李世民执政时期,许敬宗奏议合并韵部而诞生了“平水韵”,上官仪也是在这期间提出“六对”理论,很可能在这时候律诗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气候,诗人们还很不习惯亦步亦趋地按照格式写诗,直到中宗景龙年间才正式定格。

这里要普及一个“古风”与“格律诗”的概念:

通常大家口中说的旧诗或古诗,往往是指白话诗以前包括格律诗在内的诗歌创作。这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诗家通常所说的“古体诗”“近体诗”,指的是以唐朝格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不合格律的叫作古体诗,而在此之后严格地按着五言、七言格律来写的诗,则叫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这与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新诗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古体诗又称古风。从字数上看,唐以前的诗大致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四言诗主要出现于《诗经》与汉魏六朝,魏晋以后极为少见,多为五、七言诗,通常七言的称为“七古”,五言的称为“五古”,字数不定的称为杂言诗。

要强调的是,“古体”与“近体”指的不是时间,而是诗体的区别,因为唐以后的诗人,也仍然可以做古体诗。大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是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的。尤其“初唐四杰”正处于格律诗形成时期,诗句平仄格律往往有工有不工,不能以其不工为标准。

但是并非不合格律就叫古风。唐诗人所写的古风,表面上不受格律限制,但实际上仍有很多讲究,偏重魏晋之风,语言技巧上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只是不熟悉格律的人轻易不能体会罢了。

现在有些人每当作诗不合平仄时,就拿古风说事儿,认为古人写诗也不按平仄,这是因为分不清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缘故。

对于今人来说,虽然好诗不一定严格地符合格律,但是不懂格律,却不能叫会作诗。

我们无法判断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平仄严谨的格律诗到底出自谁手,但是李世民的这一篇,绝对算得上超前之举。由千古一帝开辟一代诗风,也就难怪大唐会成为诗的国度。在这点上,绝对要记李世民一大功。

这样看,就会发现众家评说太宗诗“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人”是有点苛刻的。王世贞甚至说:“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

另一面,各诗家对李世民虽然极尽褒贬,但对太宗朝最能直言进谏的“一代名相”魏徵(580-643)的诗作却评价极高,认定其“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唐诗别裁》)

这可真是鲜明对比,难道是因为魏徵擅于提意见,让专家们也甘拜下风了么?

让我们来看一首魏徵的诗作《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徵本是李密的谋臣,随瓦岗军降唐后,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为太子李建成洗马。

这里要岔开一句,“洗马”是从春秋时期就有的官职,原写作“冼马”,秦汉时设为正式官职,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并不是真的要洗马,做弼马温。

后来还有人真以为魏徽刚降唐时备受委屈,每天给太子当马夫,甚至还有在电视剧里这样表现的,实在让人无语。

要知道,这太子洗马等于半个老师,一定要有文化有谋略有德行的人才能担当的,皇上若不信任器重,是绝不会把太子交给魏徵辅佐教导的。

此时唐朝初定,瓦岗军还有许多旧部散落,为报知遇之恩,魏徵主动请缨要去劝降。这首诗,就写在前往的路上,一则抒发个人壮志,二则表达报恩之情。

这首诗起笔不凡,气势磅礴,开篇说自己从前投笔从戎,参与到逐鹿中原的大事中来,虽然瓦岗军未能成事,但是自己建一番功业的豪情不改。

接下来“杖策谒天子”等句,说明自己受到李渊重用,主动请缨,驱马入关去办大事。

“郁纡陟高岫”四句,则表明路途艰险,崎岖不平。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两句是亮点,有清瘦冷峻之美,《唐诗镜》评价:“挺挺有烈士风。”“是初唐一等功力。”而“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自问自答:这么九死一生的危险旅途为什么还要来呢?因为我要报答高祖待我以国士的恩情。翻译过来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孟子曾经说过:“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魏徵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国士的决心,接下来且举了两个例子:“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秦人,以守承诺闻名,信誉极好,交友广阔。当时甚至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还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叫作“千金一诺”。

后来他因得罪汉高祖被悬赏缉拿,但是没有人肯为了重金赏赐而出卖他,宁可冒着诛连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所谓得道多助,好人缘终于得到了回报!

侯嬴,战国时魏国人。秦军围攻赵国,赵国向魏国求助。魏王本来已经派兵增援,但是受到秦王威胁后就撤军了。信陵君再三请魏王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信陵君向侯嬴问计,侯嬴让他利用魏王宠妃如姬盗取兵符,再杀掉大将晋鄙夺取兵权,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一切安排妥当后,侯嬴对信陵君说:“我年岁已高,不能随你一起杀敌了,但我会计算你的行程,你到达晋鄙营地时,我将面北自尽,来报答公子的爱重之情。”

信陵君依计而行,到达晋鄙大营那一天,侯嬴果然遵守承诺,面向北方自杀了。完成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最高追求。

这就叫“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这两个典故充分表明了魏徴讲义气重然诺的意愿,和李密的“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样,都是连用两个典故来对仗,借古喻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作诗手法,以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

用典之后,就该直抒胸臆了:“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说我做这一切,只为报恩,不求功名,这叫快意人生——这境界有多高!

这首诗夹叙夹议,有景有事,有典故有现实,通篇流利晓畅,既豪壮又典雅。除了不管平仄粘对之外,已经非常具备排律的格式了,堪称“已具盛唐之骨”。比起李世民来,不论从手法还是从境界上都高出太多。

且说魏徵做了太子洗马,给过他很多忠告,包括劝他设法将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驱离长安,但李建成迟迟未动。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杀,魏徵也被绑赴刑场。李世民想起旧事,便找他秋后算账:“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面无惧色,不卑不亢地回答:“我身为谋臣,自当为太子计,难道说错了吗?如果太子当初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如此忠勇有谋略,大为佩服,非但没有治罪,反而赦免了他,给予重用。后来,又让他做了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的老师,继续“洗马”去了。

(四)

说到“玄武门之变”,我们要细讲一下。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但不可否认的是,征战与建国的过程中,建功最伟的乃是李世民,对于这样的结果自是不满。

另一面,李建成也忌惮李世民兵多权重,是潜在敌手,因此屡屡发难,并与李元吉联盟,每每制造事端挫伤李世民。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史书记载,六月初二,李世民收到东宫内奸的密报,说李建成集团密谋在朝廷为李元吉大军出征饯行之际,刺杀李世民及其心腹武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连夜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细议,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

六月初三,李世民进宫面圣,诬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说白了就是皇子与后妃有染,这可是典型的“婶可忍叔不可忍”的大事,叔不可忍,爹当然也不可忍。于是李渊诏李建成、李元吉次日一早进宫,要当面问个清楚。

于是,重头戏来了。六月初四一早,李世民兵分两路,自己与长孙无忌亲自带兵埋伏在玄武门外,尉迟敬德则率少量精兵入宫,控制住皇上李渊的行动。

李建成、李元吉刚一入宫,李世民立即发难。建成本有亲兵,但是驰援来救时,玄武门已经关闭,两军隔着城墙大战,李世民亲自射杀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想逃往武德殿,被尉迟敬德追上射杀。接着,尉迟敬德提着太子建成和李元吉的头走上城墙,太子府兵看到主上已死,立即就投降了。

李渊是一直倾向于太子李建成的,但是如今一天死了两个儿子,显然局势失控,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只好对这次政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久交出皇位,退居二线,成了吃干饭站干岸的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史称唐太宗。

这时候再想,当年李渊是先逼着隋炀帝做了太上皇,后来又逼着隋恭帝禅位给自己的;十年后,他自己也是一样,被迫禅位给儿子李世民,自己则做了大唐第一位太上皇。还真是风水轮流转,历史又重演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是给子孙后代开了一个坏头,从此这杀兄弑弟、政变夺位的戏码,就成了唐朝皇廷的家常便饭。

只在李世民当政期间,就先后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兵变,楚王李佑叛乱等大小宫变。李世民一生共有14个儿子,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除了李治安然坐上皇位外,只有十三子李福得以善终。

太宗以后,唐朝历代更是政变迭起。武则天时期有废太子李忠谋反;中宗李显执政时有太子李重俊逼宫,之后更是被老婆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伙毒死,韦氏临朝摄政想效法武则天称帝;李隆基发动兵变大杀八方把亲爹李旦推上了王位,不久自己继位,虽有“开元盛世”的壮举,但也曾经干出“一日杀三子”的残酷暴行,一个双手染满了亲生儿子鲜血的帝王,又怎能真正做个好皇帝?到底酿出“安史之乱”的大祸来,而唐朝运势也从此而衰。

之后的历任皇上更是没有一个消停的,不是服丹早丧,就是为宦官所杀,这个我们慢慢再讲。

且说玄武门杀兄屠弟,骨肉相残,李世民心中也是不安,长期噩梦失眠,梦见有人刺杀自己。旧日并肩作战今朝同殿为臣的两员大将——尉迟恭(字敬德)和秦琼(字叔宝)安慰说:“皇上莫怕,有我哥俩替您守门,只管安睡。”

于是两兄弟一左一右,执鞭持锏,凶神恶煞地守在皇上寝宫门口。李世民果然就安稳了,白天有精神,晚上睡得香,比吃黑白片还好用。

可是也不能让两位大将军天天晚上不睡觉把门啊,总得有个换岗的时间吧。再说人家还得上朝呢。

于是李世民让人画了二位将军的画像,一左一右贴在门口,得,这方法居然管用!

从此,上行下效,民间也开始有了将二位将军的画像贴在左右门扇上镇宅保平安的传统,称之为武门神。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自觉英明神武,天下无双,于是顾盼自若地问众人:我最像历史上哪一位君王?

他本想听到的答案自然是尧舜禹汤文王武帝之类,没想到魏徵竟然答:最像隋炀帝。

李世民大怒,忍着气问:哪里像?

魏征慢条斯理地说:炀帝李广本是二子,并非太子人选,皇上也是;杨广曾在建朝大业中立下赫赫战功,皇上也是;李广弑兄继位,皇上也是……

魏徵说一句,李世民的脸色就沉一分,等魏徵说完,李世民已经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成了黑面锅盔了,哼哼叽叽地说:照你的意思,我就是一奢靡昏君隋炀帝呗?

魏徵不慌不忙地答:陛下的过往经历和隋炀帝的确是有相似之处,但您只要虚怀纳谏,勤政爱民,将来在历史上的评价必与杨广大相径庭。

李世民豁然开朗,起身长拜说:那魏先生以后可要常提醒我,多提宝贵意见啊!

于是魏徵老实不客气,真就直言不讳,逢疏必谏起来。有记录说某一年中魏徵一年里便上谏两百多件事,李世民竟然全盘接纳。

有个著名的段子是说有一天李世民正在玩鹰,忽然听说魏徵来了,怕他会啰唆自己玩物丧志,忙把鹰藏在了袖子里。

魏徵其实早已看见了,却故意假装不知道,拱着两手跟皇上说东扯西,一直啰唆个没完,竟然把鹰活活给闷死了。

一只活鹰怎么能被藏在袖子里老老实实地求闷死?我猜李世民当时一着急,应该是拿了什么东西把鹰整个缠起来了,让鹰无法挣扎,连呼吸都不畅,才会惨死在太宗袖中。

魏徵是爽了,那鹰愿意吗?

贞观十七年(643)初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废朝五天,下诏厚葬魏徵。但是魏徵夫人裴氏说,魏徵生平简朴,豪华的葬礼绝非他所愿,正辞拒绝了。出殡那天,裴氏只用一辆小车装载着魏徵的灵柩送葬,可谓清正到底。

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且说了一段铿锵有力流传千古的名言,进了中学课本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画师阎立本为二十四功臣绘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那么谁列第一呢?乃是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是也。

长孙无忌有多牛?为什么能名列凌烟阁第一位?关于长孙兄妹的故事,下回分解。 QVTocWM9WhigNugOHN7bocM1YV5YT+bJSYOwVisiPuomsP03J8FkeYI3jF1FqN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