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唐朝。
讲这样一个话题,注定了要钻进故纸堆里查一大堆资料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绰号“獭祭鱼”,因为他写诗喜欢用典,总是把要用的参考资料整整齐齐排在面前,犹如水獭祭鱼一般。
我现在便是这样,要参考无数资料,弄得窗台上、书桌上、沙发上、厕所里,到处都是诗集史料。
最重要的资料有两种,一是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云云,二是诗,各位诗人的专著与诗集如《全唐诗》《唐才子传》《二十四诗品》《人间词话》等等。
唐朝618年建朝,907年被梁所灭,共历2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
说唐,自然要从大唐初建开始。
唐朝建都长安,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儿,但是“唐”这国号其实原本是“晋”的古名,也就是今天的山西。
唐高祖李渊的发祥之地,在山西太原。以后我们还会经常提到山西,唐朝很多大诗人都是出生于此的。
打从西周开始,山西就有个小国叫唐国。李渊在隋朝时,本是山西的唐国公,所以建朝后便以唐为国号,还给自己找了个响亮的祖宗,李耳,也就是老子、老聃。
唐皇既然奉老子为祖宗,这也就理解为什么终唐一朝,特别奉行道教了,以至于后来有好几任皇帝都死于服丹,为了追求长寿,活不到三十就挂了,此是后话。
开讲之初,我们先说一首民谣,不是诗,不是歌,更像一段谶语,叫作《桃李章》:
桃李子,得天下。
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
勿浪语,谁道许?
隋炀帝对于扬州的痴迷那是众所周知的,他生在长安,长在洛阳,可是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耗在了扬州。这首诗显然是说将有姓李的人代替杨家得到天下,而隋帝与皇后将在扬州得到不好的结局。最后一句“勿浪语,谁道许?”是不好解释的,很像个谜语。但是不管怎样,这肯定不是一首好歌,最犯皇上大忌的。隋炀帝因此大怒,明杀暗调了许多姓李的臣民。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李姓青年的造反,叫作李密。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听到李密这个名字的时候,只知道他是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的领袖。但事实上,李密可不是农民,而是贵族之后,而且是个诗人。《全唐诗》上有他的人物小传:
李密,京兆长安人。隋末,以父宽荫为左亲侍。宇文述劝令学,因谢病读书。尝乘一黄牛,被以蒲鞯,挂《汉书》一帙于角上,一手捉靷,一手翻卷。越公杨素见而异之,语其子玄感,倾心结纳。及玄感举兵,迎密为谋主。兵败亡命。集众据洛口,自号魏公,移檄州郡。后为王世充所败,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行至桃林,惧诛,将叛,史万宝遣副将盛彦师追斩之。诗一首。
《旧唐书·李密传》里也说:
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
两本书说的是一件事,就是李密放牛时,在牛背上铺个草垫子,把《汉书》放在牛角上,一手捉着牛鼻绳,一手翻书。多么用功的人啊!
这个边骑牛边读书的行为,和朱买臣一边背柴一边读书很像,所以总结为一个很励志的成语就是“负薪挂角”,和“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骨”一样,都是专门用来称赞那些爱读书的好孩子的,还被编进了《三字经》: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个“挂角”的,就是李密。
且说李密本是官二代,又这么用功读书,本应该前途无量,为什么去造反呢?
就因为隋炀帝不喜欢他,说“个小儿视瞻异常”,不予重用——这当然是个借口,真正的理由其实是因为他姓李。
预言说李氏会代杨家而得天下,那杨广能愿意吗?于是大杀八方,冤死了不少姓李的人。但是百家姓赵钱孙李,李居第四位,是大姓啊,总不能杀光吧?而且对于王公大臣及其后裔如果没什么充分理由也不好意思全砍了,那就尽量雪藏吧。这么着,李密就只好放牛去了。
他挂角读书的行为艺术被司徒大人杨素看到了,认定此人大有前途,就叮嘱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要好好跟这个上进学生做朋友。后来杨玄感举兵起事,就请李密做了谋士。
这是李密的第一次造反。
杨素是谁?就是林黛玉《五美吟》咏红拂那首诗里说的“尸居余气杨公幕”,也就是红拂夜奔之前的旧主人。
在红拂夜奔这故事里杨素有点老背晦,但其实在历史上挺愿意成人之美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由他作成的。
隋灭陈建朝,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归了杨素,深受宠爱。
但是乐昌原有丈夫叫徐德言,是南朝舍人。破国之前,两人预感会有离散,担心国破后不能相保,就把一面铜镜一分为二,各执一半,相约如有分别,将于每年正月望日拿着破镜子到都市叫卖,以此相认。
后来乐昌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府后,每日思念丈夫,果然在次年正月望日遣心腹到都市徘徊,正遇到徐德言在街市卖镜子,一面破镜子索价百金,自然无人肯买,却围观者众。这心腹说明身份,要买破镜,徐德言题诗镜上: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诗中说,镜子和人一起离开了,如今镜子归还,人却无法再回来。镜如明月,可是再也看不到嫦娥的影子了。这嫦娥,自然指的是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看到老公把自己比作嫦娥,这样地想念自己,又是欣慰又是难过,痛哭不已,水米难进。杨素听说了,再三询问,得知缘由后,非但不生气,还召来徐德言,把公主还给了他,让他二人偕归江南去了。
这也要感谢杨素府上佳丽众多,红拂什么的二八佳丽都整天闲着呢,走一个半老徐娘的乐昌公主不是什么大事儿,这要搁在今天,随便把老婆送人可真不算什么好汉,那叫“戴绿帽子”。
杨素仗着老婆多,送红颜这事儿干得还挺上瘾。除了一不小心弄出个“破镜重圆”的成语故事外,还有一次,少年诗人李百药看上了杨素的一个宠妾,夜里越过墙头跑来私会,被人捉奸在床。杨素本来想直接斩了李百药的,可是推上来一看,李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男子。
也不知这杨素是自卑了还是惜才,总之转怒为喜,忽然学起魏文帝曹丕来,对那少年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
意思就是说:听说你是个诗人,那就写首诗吧,写得我满意了就不杀你。
李百药生死关头,福至心灵,立刻写了一首诗,是不是走了七步不知道,反正也挺快的,慢了只怕杨公不愿等。很可惜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这首诗的内容,不知道比曹植的《煮豆》怎么样,总之杨素挺满意,看完后不但不杀李百药,还把侍妾送给了他,同时包送嫁妆“并资从数十万”;这还不算,后来杨素一不做二不休,又亲自奏请隋文帝,给李百药封了官,礼部侍郎,高薪厚职啊,难道是怕自己的小妾嫁过去受穷么?
李百药这小淫贼为了偷腥竟然财色兼收,还升官发财,也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简直可以成为采花大盗们的超级偶像!
我查了《全唐诗》中李百药所有的诗,有首《寄杨公》,不知道是不是靠它救命:
公子盛西京,光华早著名。
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
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
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这位杨公不知道是不是指杨素,但是诗中赞美杨公就像战国四公子一样广设庭馆,招揽天下英雄,家中高阁长廊,美人众多,歌舞不休,看上去同杨素是很贴合的,不难获得杨公欢心。他都已经成了信陵君、孟尝君一流的人物了,送几个老婆还有什么不舍得的?
所以红拂夜奔时才会那么驾轻就熟,当李靖一脸蒙圈地问她“杨公知道了怎么办”时,她很淡定地回答:“不足畏。”
事实上,杨素后来也真没有追究过。老婆实在太多了,走一个只当少一个麻烦吧。
后来李靖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创立建功无数,得封卫国公,列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要说,这里面还有杨素的资助呢。
有趣的是,李靖字药师,这李药师,和李百药,一字之差。看来姓李名药的男人,都和杨素府上的姬妾有危险。
李百药后来也归唐为臣,官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深受李世民信任,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一个偷香窃玉的人居然负责礼律,大唐的淫艳之风也就可以想象了。
倒不知这李百药与李药师同殿为臣时,两家的夫人若是私下相聚,忆起在杨素府上同堂为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脑洞开得有点大,话题扯得有点远哈,让我们回到李密身上来。
话说李密跟随杨玄感起事,事败后,杨玄感被杀,李密逃至河南淮阳,更名改姓为刘智远,做了一名私塾先生。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淮阳感怀》,也就是《全唐诗》里收录的这唯一的一首李密诗作: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首诗挺长,我们一句句来解释下:
开篇四句“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这是从魏晋时候就形成的标准格式,起笔写时间、地点、人物。乃是一个金风乍起的初秋黄昏,玉露清冷,树叶凋落,我这位穷途末路的人才啊,在今晚是多么郁闷伤心。
郁陶,郁本来是忧,陶本来是喜的意思。但是合在一起后来渐渐只当作哀思讲。比如杜甫《大雨》诗中曾有“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之句,就是郁闷的意思。
接下来,“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继续写景抒情,描写眼前景象:平原之上蒹葭和芦苇参差,荒凉的村落里藜芦和藿香丛生。
藜藿有两个意思,单独的藜或者单独的藿都只是一种植物,但是放在一起,则往往指代粗劣的汤羹。《韩非子·五蠹》中说:“粝粢之食,藜藿之羹。”《曹植文选》则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李密在这首诗里的藜蒮,两重意思兼备,既指眼前杂草丛生,也指日间粗茶淡饭。面对这样的所见所闻,就难怪他会多愁善感,徘徊泪下了。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这两句的作用显然是承上启下,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引起下文,手法和我们耳熟能详的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出一辙。
这样问过之后,就可以放笔来写“古意”了。于是接下来说“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如今四野烽烟,像秦末那样的乱世还没有荡平,如大汉那样的伟业盛世该指望谁呢?
这句话真有预言之功,不久之后大唐的到来,岂不比大汉更加辉煌伟大吗?
接下来继续咏古,也是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两句:“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这两句用典恰到好处,寓意无限,又雅致又确切,以典故对仗,是古诗中最常用的写法,以后我们会经常见到。
樊哙和萧何都是汉朝名将,也都出身卑微。樊哙早年是屠狗为业的市井之徒,曾在鸿门宴中救过刘邦,后封舞阳侯;萧何原为县吏,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这句诗说的是两人未能得遇明主之前的身份,暗示自己此时虎落平阳之困。
所以紧接着说:“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一旦时来运转,自当名垂青史。谥,指谥号,只有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死后才会有谥号,所以这指的是建功立业,千古留名。
最后说:“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诗中正题,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世界大声疾呼:天下的英雄啊,可不能虚度人生啊!
这是一首相当励志的诗,《全唐诗》中虽然只收录了李密一首诗,但也足以看出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名将。
《全唐诗》开篇第一首是李世民的《帝京篇》,但李密的这首诗写作时间显然比太宗早,所以我们把李密放在了“说唐”第一位。
李密的起义也比李渊早得多,从《淮阳感怀》看,李密从未打算真正息影,只是一直在等待时机。蛰伏多年后,他终于等到了翟让的瓦岗军起事,于是前往投奔,再次成为谋臣,立了不少战功。
如果棋局一直照这样出招,瓦岗军是可以成就大业的,而李密也必定会像自己诗中所写的樊哙、萧何那样,成为辅佐君主的名将。
只可惜他信了“桃李子”的邪,不甘心做臣,非要做君。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个人追求远远高出自己命运所定的身份,那可就要德不配位,大祸临头了。
这也要怪翟让太大度了。他看到李密的本领,再想到“桃李子得天下”的预言,觉得李密既然是真龙天子,那不如自己早早让位,就当是投资好了。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公元七世纪最重要的可也是人才啊。于是翟让就把自己的帅位让给了李密,自己甘当老二,只希望李密登基乘龙那天,自己混个开国功臣做做。
但是李密却没有翟让那么大方,在连战大捷之后,眼看帝位近在咫尺,就惦记着提前瓜分胜利了。他怕得位后翟让跟自己争位子,又翻起从前的旧账来,就设了场酒宴,把翟让给刺杀了。
要说也是报应,这之后瓦岗军就开始走下坡路,连吃败仗,而李密也渐渐意识到,“桃李子”的李原来不是自己,而是李渊。
“勿浪语,谁道许?”人人都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说的秘密”,隐含的是一个“密”字;等到答案揭晓才知道,其实重点在那个浪字,浪头很大,套路很深,那是个“渊”字啊。
大业十三年,也就是617年,李渊眼看烽烟遍地,隋朝已经无法重振,与其代表隋朝与义军死磕,不如自己拉竿子起义,遂在五月杀死太原副留守,正式宣布起事,一路挥师南下,摧枯拉朽一般,十一月攻入长安。
不过,李渊可是唐国公,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起义,他的所有行为都求个师出有名,理由是正大的,动作是锋利的,态度却是温和甚至斯文的。他打着平叛的旗号攻占了长安,坐稳位子之后,并没有发兵洛阳杀了隋炀帝,而是自称宰相,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拥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史称隋恭帝。
李世民娶杨淑妃,很大可能便是这时候的事儿。
虽然历史上没找到李世民与杨淑妃明确的成婚时间,不过从杨妃之子李恪的出生时间619年也就是武德二年推测,李渊很可能在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之后,命儿子李世民娶了杨广之女,其意义就和曹丕娶汉献帝之女差不多,是安定天下的一个广告牌。
换言之,李渊走的显然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路子,先立个傀儡皇帝,自任大丞相,继尔再进封唐王。
曹操曾经立誓终生为汉臣,所以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称帝。直到他死后,曹丕才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魏朝。
李渊可等不了。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叛军缢杀,死在了他心心念念的扬州。五月,李渊就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就此拉开序幕。
武德初年,李密率部归降,投奔李渊,得封邢国公,爵一品。
不过他的行动未免晚了点儿,如果李渊刚起事,他就率军来投,不难登上凌烟阁,成为大唐开国功臣;如今李渊都定都了他来才降,白得一个公侯爵位,怎么能得人心呢?更何况,他手下还有兵权,这可是不安定因素啊。
当年他信不过翟让,如今李渊也信不过他,所以短短两个月后,就密诏将其追杀了。真是报应。
李密,生于582年,死于619年,享年37岁。
这是在大唐建国元年就死去的第一个诗人,虽然他对唐朝开国没有什么贡献,但却实实在在送了隋朝一程,算是隋唐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李密曾经受封唐朝邢国公,所以他的诗列入唐诗是合理的。
这也是我们将他作为“诗说唐朝”第一篇的原因。
话说大朝灭亡前必有预言,这几乎是野史的传统。
比如秦朝时,就有个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曾经向始皇帝献出一册图书,书上说:“亡秦者胡也。”
“胡人”在古代时通常指北方民族,这也是最可能最强大的威胁。于是秦始皇命蒙恬大将军统兵三十万北击于胡,又下令在边境上修筑万里长城,指望一劳永逸地拒胡于外。
但他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这个胡,不是地域,而是人名,竟然指的是他亲生儿子胡亥。秦二世而亡,败在了胡亥的手里。
还有曹操晚年时,梦见三马同槽,因此见忌于司马懿。
而且曹操也像是杨广看李密“视瞻异常”觉得不顺眼一样,也曾觉得司马懿“鹰视狼顾”,很不寻常。但是司马懿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得曹操回心转意,相信三马另有所指,逃过一劫。
后来,正如曹家以魏代汉一样,司马炎也逼使魏帝曹奂禅位,以晋代魏。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合。
隋唐两朝也不例外。
李家以“桃李子得天下”的预言兴国,而李世民当朝时,也得到了一个预言,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太史令李淳风也卜出卦象说“女主昌”。
后宫才人武媚娘本应首当其冲,但是武媚娘没什么背景,又是个女人,朝臣们并不真的愿意相信大唐会灭于女人之手,而宁可对字谜做出更复杂的理解,认为这是一个名字中带“女”字或“女”旁的男人。
于是,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就躺枪了。
李君羡生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但是乳名却搞笑得很,叫作“五娘”;而且他身为左武卫将军,封地武连县,又是武定人,负责把守玄武门,简直武之又武,舍我其谁?
这么着,李君羡就被莫名其妙地冤杀了。而武则天到底当上了中国第一女皇帝。
所以预言这回事儿,信不信都是要应验的,既然反正会应验,那又何必早知道呢?
最后我们必须说一下,隋炀帝虽然穷兵黩武,但也是干过几件大好事的。
首先是京杭大运河的疏通,在当时被称为欺压百姓的罪证,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实在是造福万代。
其次是科举制的创立,更是功德无量。
尧舜禹的时代,中国君王实行的一直是禅让制;但从夏启开始,出现了君主世袭制,王权与族权统一,官员任命也是依靠血缘出身来选定。汉朝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以来,则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不管叫什么,有一条不变,就是注重门第出身。
直到隋文帝时候起,才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也就是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成为后来科举中最重要的科目,在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的诞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自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正式设立常举,经历唐宋元明清数代,直至1905年被废,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两帝不可不说居功至伟。
第三就是和诗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举措:文学馆的建立。
隋炀帝是喜爱诗歌的,还成立专门机构,亲抓诗改风气,清洗魏晋后百年来的淫丽之风。
这也难怪,魏晋风骨之后,中国近百年来再没有一个像样的诗人诞生,这让诗歌爱好者杨坚深感捉急,因此渴望像曹氏家族那样,以家族之力扭转文化格局,重开建安盛风。
杨坚、杨广都曾为这件大业努力过,但是成绩不显,后来李世民继承了他们的遗志,继续努力,才终于开辟了唐诗盛世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象。这可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具有更强大的意义,也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顺便说一下,对于吃货来说,杨广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因为他痴迷扬州,几度南巡,带来了北方优良的烹饪技术,南北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淮扬菜的发展。
那么李世民自己的诗写得怎么样呢?下回分解。
附年表:
杨素(544—606)
杨广(569-618)
李百药(564—648)
李渊(566—635)
李靖(571-649)
李密(582-619)
李世民(59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