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章四友,各个是狂人

(一)

初唐诗人都很狂,不只“初唐四杰”,还有“文章四友”。各个都很狂妄自大,没有最狂,只有更狂。

其中有个狂狷叫杜审言(约645—约708),尤其狂得花样翻新。

他狂到什么程度呢?

咸亨元年(670),杜审言进士及第,与一众新科进士参加铨选,负责选官的是苏味道(648—705),时为天官侍郎。

可见杜审言虽然比苏味道大三岁,而且后人将两者加上李峤、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但是苏味道成名要早得多,而且手握实权。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后三种主要是专业人才,升迁机会少,读书人一般不愿参加,所以唯有明经和进士两种最受欢迎。

而明经和进士,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因为进士远比明经难考,主要分为诗赋和策论,重在当场发挥的能力;明经考的是经史,以背书为主,比如有名的“贴试”,就是贴住一句经典语的头尾让大家填上所缺内容,也就是今天的“填空题”,靠的是死用功,所以才子们通常看不大上眼。

进士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铨选,等待分配。这就是杜审言来见苏味道的原因。

都说“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杜审言偏不,他交了卷子出来,和一众考生站在人家屋檐下等考官判卷,闲谈中忽然说:“苏味道必死。”

众人大惊,这是怎么话说的?苏大人好好地在里面看卷子,怎么就会死了呢?

杜审言说:“因为等一下他看到我的文章,一定羞愧而死。”

一个人狂到这种地步,是不是没事找抽型?

他还自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笔迹当得王羲之北面。”——我的文章,只有屈原、宋玉才有资格点评;我的书法,就算王羲之见了也得拜服——真是狂得没边儿了。

这一年,杜审言26岁。

他虽然这般狂妄,苏味道却并没有同他计较,还是将杜审言选为洛州洛阳县丞。

和杜审言同时录取的,还有一位来自琅琊颜家的王孙公子叫颜惟贞,也就是前文王勃挑错的那位大儒颜师古的侄孙,颜真卿的父亲。

颜真卿在为父亲刻的碑铭中曾写道,颜惟贞授衢州参军时,最好的朋友乃是杨炯。后来又参加了几次选官高试,逢考必中,考官苏味道逢人便夸奖颜惟贞,说这场考试选中了一位人才。

看来,苏味道真是一位喜欢提携别人的好官!

杜审言因为自己的狂妄,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个叫郭若讷的就跑去司马周季童那里诬告了他,周季童不分皂白便将他下了狱,准备执行死刑。

杜审言的儿子杜并这年只有13岁,听道父亲蒙此奇冤,竟然夜探周府,刺杀了周季童。周季童死前叹息说:“我竟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看来真是冤枉他了,都是郭若讷故意误导我啊。”而杜并也被砍死在乱剑之中。

这件事传出,世人皆以杜并为孝子。武则天听说了,便将杜审言重新召入京师,授著作郎,一度很受重用。

705年,武则天病危,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权倾一世的女皇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女皇还政于唐。

中宗李显继位后,清算朝臣,杜审言也以勾结张易之兄弟罪名,被流放到峰州。

这其实很不公平,因为武则天对张家兄弟宠爱有加,封为春宫侍郎,二人把持朝政,不离女皇左右;杜审言身为朝臣,免不了有所应酬,谈不上勾结一说。

遍查杜审言诗文,并无阿谀奉承之语,这次流放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好在没过多久,他便被重新召回京城,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一生将狂妄进行到底,直到临死之前,还在对前来做临终告别的文人朋友发表遗言,其中就包括了那位想泡武则天的无良帅哥宋之问。

杜审言郑重说:“我要祝福你们。”众人皆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狂人大概是有什么良言相赠,都一起凑前来,握着他的手,流泪说:“有什么话,你就嘱咐吧,我等一定尽力办到。”

杜审言环视了众人一圈,长叹一口气说:“我活着的时候,因为才华太盛,碾压得你们太难看了,现在我死了,你们总算有机会出头了。可惜看不到能替代我的人才出世啊。”(《唐才子传》:“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宋之问等顿时石化。

那杜审言的诗写得到底怎么样呢?

2018年温家宝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文稿中引用了一句“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使这句诗顿时大红,很多人开始满网搜索这到底是哪位大诗人的诗。

但其实只有后半句“明年春色倍还人”是出自杜审言七律《春日京中有怀》,前半句则是借题发挥,活用得很贴切。

且看原诗:

今年游寓独游秦,

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

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

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

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首诗写于杜审言陪侍武则天在长安出差期间。武则天喜欢洛阳,多半时间都驻留东京,很难回长安呆一阵子。女皇在长安时,杜审言等大臣也都要跟着来长安办公。

故而第一句“今年游寓独游秦”,便是点明今年游宦之地乃是西京长安,时间是春天,但我却看不见满眼春花。

颔联进一步描写这种景物与情绪,武则天下诏催花那个“明朝游上苑”的上林苑里鲜花盛开,但我无心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也是漫无情趣。“徒”“漫”两个虚字用得极尽神采。

前面说过,律诗的规矩经常是颔联写景物,颈联写人事。这首也是一样。颈联写的是诗人的想象,估计此时洛阳友人正在南桥尽兴游玩,或是在西第聚宴畅饮。

这一联与自己的“独游”“愁思”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不高兴的原因乃是为了思念洛阳的小伙伴,看来作者脾气虽然不好,朋友倒是很多。

最后,尾联自我安慰说:明年春天我就回洛阳了,那时的春天会更美丽的。

杜审言的诗确实不错,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算不得什么,即便不是寂寂无闻,也只是沧海一粟。

幸亏他不是真的能够预言,倘若他知道能替代且遥遥领先他的人竟是自己的孙子,还不知道会狂成啥样儿呢。

这位孙子在唐诗的地位可比乃祖高出太多了,他就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杜甫。要是有人敢说不知道,那我怀疑他就不是中国人。

杜甫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谦厚老成的,其实不然,杜家狂妄自大的家风流淌在他的血液中,时不时的就会冒一下头。

杜甫是很以有杜审言这个爷爷为荣的,曾几番在诗中自豪地说:“吾祖诗贯古”“文章吾家事”。

可惜当时苏味道最出色的后代还没有出生,不然一定可以顶他一句:文章是你家的事,宰相还是我家的事呢。

因为,历史上同样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正是苏味道的后代。

血统啊,真让人不服不行!

(二)

苏味道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仕途并不顺利,曾经三起三落。

毫无意外的,苏味道小时候也是神童,9岁时就已经文名远扬,与同乡才子李峤并称“苏李”。

李峤(645-714)平生最有名的诗是《风》,很像一个谜语: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有句诗评叫“苏李在前,沈宋比肩”。“苏李”就是苏味道与李峤,“沈宋”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而苏味道最有名的一首诗是《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描写元宵节的极品。

唐时实行宵禁,到点关城门,闲人不许随便在街上走动,否则被金吾卫抓到了,就要蹲班房。只有在元宵节前后三天,才可以取消戒严,通宵赏灯。因此这三天,便是长安城里最热闹的三天。

首联“火树银花合”,当真神来之笔,五个字写出一幅极瑰丽灿烂的画面,从此为我们留下了“火树银花”这个成语,一到年节日就会被拿出来讲了又讲。

解除宵禁,城门大开,护城河的桥上灯花闪烁,宛如星桥。也可以暗指鹊桥搭起,星河可越,天下男女百无禁忌尽情狂欢的意思。

颔联描写人们蜂拥来去,明月当空映澈,天地一片和谐景象。纪晓岚评价这两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

颈联把目光具体落在了大唐美女的身上,灯光月影之下,歌伎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边走边唱着《梅花落》的曲调。

尾联总结说,长安城里的元宵狂欢夜啊,真是美景无限,令人流连,不愿再记起时间的流逝。快乐的时间总是太短,这真实而婉约的情绪道破了所有人的共同心理,情思袅袅,余音不绝。

苏味道有才华有度量,但在历史上的名气却不够大,主要是因为身为宰相而无所建树。

这怨不得他,宦海凶险,几次沉浮让苏味道未免疏寒,渐渐变得滑头,不愿意说真话了。

他有个绰号叫“苏模棱”,就是因为他经常对人说:“我处事不欲决断明白,是因为害怕一旦说错做错什么,必会悔恨无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模棱两可。”

即便是这样的谨慎小心,神龙政变后,他也免不了被贬眉州的命运。罪名和杜审言一样,乃是因为附依张氏兄弟。

可惜他没有杜审言命长,虽然后来也被调任,但是还来不及起程就死在眉州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就在眉州留下了苏家的一个支脉,便是“三苏”的祖先。

(三)

杜审言虽然曾经出语讥诮苏味道,但对他其实是很尊重的,曾特别写过一首《赠苏味道》相贻:

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

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

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胡兵战欲尽,汉卒尚重围。

云净妖星落,秋深塞马肥。

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

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

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晖。

看这首诗,特别容易想起杜甫写给李白的五言排律《赠李十二》。看来写排律送朋友,也是杜家的传统。

这首诗意调雄浑,为国家边士生色,开五言排律之先鞭。《唐诗评选》说:“迎头宽衍,迤逦入题,序次中凡五层,折合成一片,布格有神。久压沈宋者,正以是尔。”这是明确肯定杜审言确实要比沈佺期、宋之问强悍。

《诗源辨体》也说:“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这段话说,后人多以沈宋二人为律诗之祖,但实际上杜审言也是有很大功劳的,比沈宋更为俊逸雄丽。

那么沈宋这个领袖地位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是一代女相上官婉儿评选出来的。

我们后面再讲。

且说杜审言与宋之问的交情其实不错,698年杜审言被贬江西时,宋之问还写过一首《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诗中说我在病中听到朋友被贬的消息,不禁慨叹宦海沉浮。虽然我因为抱病不能相送,但是江边柳树依依含情,可以代表我的心。

接着又是连用两个典故的老套路,以孙楚和屈原来影射杜审言的被贬是冤枉的。最后感叹珍珠蒙尘,宛如龙泉宝剑尘埋丰城,不得展才,同时也借丰城典故暗指杜审言被贬之地是江西。

全诗用典确切,情意深沉,是一首不错的赠别诗。

杜审言死后,祭文也是宋之问写的,称颂杜审言的诗文“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文中佳句颇多。

顺便说一下,杨炯的祭文,也是宋之问写的,开篇八个字“自古皆死,不朽者文”,起笔不俗!

看来宋之问很擅长写祭文。

(四)

最后说一下“文章四友”的第四位崔融。

他的一生也是跟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纠缠不清。

崔融(653-706),字成安,山东济南人。他最牛的地方在于考试,据说一连考了八个制科,科科高中。

原来,唐朝的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是每年按时举行的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有固定考期,但是及第后并不能马上得官,还要经过吏部铨选。有时一等几年都不得诏用。

所以,很多考生在常举及第后,会选择继续参加制举考试。

制举是皇上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什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一看就是寻找谏臣的,但也很有可能是皇上做出的一种姿态,你要真是学魏徵直言上谏触怒龙颜可就惹大祸了;什么“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这一看是要打仗了,招募诸葛亮呢;什么“详明正术可以理人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博学鸿词科”等等,名目繁多。

制举因为是急需人才,往往可以在考中后立刻获得官位,而且升职机会多,速度也快。比如王维参加的就是常举,得官不过是太乐丞;而他的弟弟王缙参加的就是制举,“草泽文辞清丽科”,后来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丞相。

难度这么大的考试,崔融竟然有瘾地参加了八次,而且每次都高中,这真要让杜审言的孙子杜甫气吐血,要知道,大诗人杜甫一生都以未能中举而抱憾啊!

中宗李显在做太子的时候,曾请崔融做侍读,东宫所有的重要文书都出自崔大学士手笔。就连武则天封禅的碑文,也是崔融撰写。

所以,崔融早年的仕途是顺畅的,很快做到了凤阁(中书)舍人之位。可是700年时,他不知怎么得罪了张昌宗,被贬为婺州长史。这真是当头一棒!

一个制举考试连中八次的大才子,能为封禅题碑的,就为得罪了小白脸,说贬就贬了,学问还有什么用呢?

崔融的人生信仰一下子就倒塌了。

长安四年(704),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了笼络人心,装点门面,广招文士为幕僚。崔融折腰屈膝,“屈节附之”。

大才子崔融,为了一次贬谪而彻底服了,而且服得相当彻底。

时人为讨好张昌宗,竟然昧着良心说他是周灵王的太子、仙人王子晋转世。武则天听了大为高兴,于是让他穿上羽衣扮仙人,还骑着一只假鹤,横笛而吹,让人抬着在庭院里来回“飞”,表演仙人骑鹤飞升,并让侍臣们以此为题吟诗。

崔融吟得相当卖力,题作《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

闻有冲天客,披云下帝畿。

三年上宾去,千载忽来归。

昔偶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中郎才貌是,柱史姓名非。

祗召趋龙阙,承恩拜虎闱。

丹成金鼎献,酒至玉杯挥。

天仗分旄节,朝容间羽衣。

旧坛何处所,新庙坐光辉。

汉主存仙要,淮南爱道机。

朝朝缑氏鹤,长向洛城飞。

张光禄,就是张昌宗,曾封银青光禄大夫。丁令威,是道教仙人,曾于灵墟山学道,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里。这里代指张昌宗骑鹤。

这样的才情竟然用在为一个面首写诗拍马上,真是浪费。

有个段子,说崔融有一次见到苏味道,打趣说:“我的官做得没你大,不是因为诗写得不如你,而是因为没有一句‘银花合’那样的句子。”

苏味道笑着回应说:“你的诗里虽然没有‘银花合’,但是有‘金铜丁’呀。”讽刺他写诗拍张昌宗马屁说“今同丁令威”。

后来,张易之兄弟被诛杀,崔融也因依附二张而被贬为袁州刺史。

想想也是真冤啊。得罪了张氏被贬,巴结张氏还是要被贬,你想让可怜的崔大才子怎么办啊?

好在,崔融也如杜审言般,很快被调回了。神龙二年(706),中宗令让其撰写《则天哀册文》,结果他殚精竭虑,用力过度,竟然引发旧疾,一病而逝。时年54岁。

崔融的诗歌,《全唐诗》存诗一卷,十七首,其中边塞诗六首,颇有风骨。我最喜欢的是一首《塞上寄内》,既有边塞雄风,又有儿女柔肠。且看这首五言:

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

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

人在旅途,魂梦思乡,回望的目光却为黄河阻断。

春风啊,若能寄去我的相思,请为我萦绕妻子的兰房,伴她左右。

风是无法邮寄的,更不能带去思念,陪伴依人。这种无理的寄托尤见心思,正如李白“归来验取明镜前”的无招胜有招,确实是一首好诗!

崔融,毕竟是才子! 4DmQXCRYqChzfnyM8gN2nEkWaQHdwAQrSIIpTMnHNxVQgPMJkvEriolhdpo2iw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