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治世之能臣

进了酒楼是一个宽阔笔直的主廊,南北天井两廊各列小室。

寇延引着丁谓穿过主廊往甲字号房间走去。

这种场合,尤其是在这些士大夫面前,自然要谨言慎行。

寇延刻意的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拿捏的都恰到好处。

而且每过一道门,寇延都会停留驻足,恭请丁谓先行,丁谓则每次都会谦让三次,才“勉强”走在寇延前面。

总之,这一路的礼节虽然繁琐,但寇延却做的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二公子,有劳了。”丁谓来到房间落座后,客气的说道。

他并不是第一次见寇延了,但真正接触却是第一次。

以前他只是听人说,这寇家的二公子不学无术,不如大公子谦和知礼。

可今日一见,似乎又并非如传言中所说。

一路上寇延不光言谈谦和,举止更是优雅合仪,哪里有半点不学无术的样子。

却说丁谓落座后不久,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虽然,这汴京城里大多数正店都已经逐渐流行合餐制了,但樊楼不同,仍旧有几个包厢是保留着分餐制的。

等到众人在条桌前落座,寇准瞧着诸位同僚面前都已经斟满了美酒,便端起酒杯,道:“今日邀请诸位前来,薄酒素菜不成敬意,这第一杯酒,我敬诸位。”

寇准这话说完,从他下首的参知政事丁谓和李迪开始,这些大宋的顶级大佬,这才挨个把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在汴梁,喝的大多是酿造法制成的黄酒,度数不高,也就十来度,所以这每个人一杯,倒也不算为难。

而随着第一杯酒下肚,便有小厮端着两碟主菜上来了,这是宴饮的规矩,每一巡过后,就会上两份主菜。

寇延抬眼一瞧,这两碟主菜分别是花炊鹌子和荔枝白腰子。

这菜不光做的精致,闻起来更是香气满溢,让人食指大动。

而且寇延用筷子夹起一块尝了尝,味道也真不错,尤其是那荔枝白腰子,油而不腻,还带有荔枝的清香,若不是知道后面还有其他的菜,寇延估计就把这一盘全吃了。

“来,喝酒。”寇准喜欢喝酒,寇延这才吃了没几口,又一巡开始了。

而说起这喝酒,自古以来是规矩最多的。

在汴京喝酒的规矩也不少,一般每场宴饮都是三巡或者五巡,而且每一巡都会有礼乐相伴。

寇相公好酒,便带了五巡酒。

酒过五巡后,寇相公终于发话,大家可以尽情发挥了,寇延这才稍稍缓了一口气。

“想必您就是寇相公的二公子吧,初次相见,晏某敬你一杯。”

就在寇延刚拿起筷子,要品尝下樊楼精致的菜肴时,坐在他左手位的一儒雅男子,端起酒杯冲他敬道。

寇延忙把筷子搁置一旁,也端起酒杯。

其实他早就注意到身边这位先生了,如今他主动敬酒,寇延自然不能失了礼节。

寇延微微颔首,回敬道:“您应该是晏先生吧,之前便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器宇不凡啊。”

此人正是鼎鼎有名的晏殊晏同叔。

那首脍炙人口的“楼台侧畔千帆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正是他的诗词。

寇延是第一次见晏殊。

说起晏殊,将来可是大佬级别的人物。

寇延有意结交,推杯换盏间两个人聊的也算是尽兴。

而这边正私下聊着。

坐在首位的寇准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各位,前几日陕州知州给官家上了劄子,谈到陕州大旱,各位可有应对之策?”

关于陕州大旱的事寇延也听说了,据说当地的灾民已经快要逃荒到京城了。

至于这应对之策,寇延自后世而来,还真有独到的见解。

不过这讲话也是尊卑有序的,作为中书省的参知政事,丁谓率先说道:“陕州大旱不光让我等担忧,也牵动了官家的心,我听闻官家这几日已经减膳撤乐,想必这灾情不日就会好转了。”

讲真的,虽然丁谓的话在寇延看来很是荒谬,可在“君权天授,灾害即是天谴”的思想下,众人却深以为然。

而丁谓说完,同是参知政事的李迪也说道:“官家减膳撤乐乃是仁君风范,不过朝廷也应该尽快下诏,命陕州转运使调运粮食到州府各地,若有流民,务必也要妥善安置,尽可能吸纳到厢军中去,切不可因此生了民变。”

“是啊,另大灾之后必然会有大疫,我认为朝廷也应多给陕州增派些医官才是。”翰林学生杨亿也在一旁说道

这一圈说完,寇准认同的点点头,说道:“诸位讲的都在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官家以仁德治天下,我等一定要尽心竭力,为官家分忧才是。”

很明显,寇准这是要做总结性发言了,也就是说,这事在今天的酒桌上就算是讨论过去了。

“等会。”寇延终于坐不住了。

刚刚众人的提议他也听到了,总的来说这帮大佬的思路还是对的,不过却没什么新奇。

而且你一言我一语,讲的办法不够系统,具体措施也不够细致,最多只能算是一般吧。

于是寇延站起来说道:“父亲,我还有些拙见。”

“你?”寇准瞧了寇延一眼,皱了皱眉头,有些不悦的说道:“休要胡闹,我等谈论的都是些国家大事,你哪里懂这些,在一旁虚心听着就是。”

寇延面色一怔,他为什么非要来参加宴会?就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么多同僚面前寇准才会耐心听自己说话。

可没想到,还是很不给面子啊。

好在他旁边的晏殊很仗义的起身,拱手施了一礼道:“刚刚我同二公子讨论朝政时受益匪浅,想必这二公子定是有些真知灼见的,寇相公不妨听一听如何?”

“什么?寇延和你讨论朝政,还让你受益匪浅?”寇准心里是一万个不相信。

不过这个时候,一旁的丁谓也起身劝道:“我瞧着二公子应该会有些想法,寇相公不妨让他说来听听吧。”

“是啊,寇相公不妨让二公子讲讲吧。”除了寇延的姐夫王曙外,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瞧着众人都替寇延说话,寇准顿时有些骑虎难下了,他只好强忍着不悦,不耐烦的说道:“那就说来听听吧。”

得了父亲应允,寇延忙站起来施了一礼,开口说道:“关于陕州灾荒,我刚刚私下总结了几点,认为此次救荒可由朝廷出面,实施赈粜、赈贷、赈济三法。”

何为赈粜(tiao)、赈贷、赈济?

简单来说。

赈粜指的是,低价出售赈灾粮食。

赈贷指的是,有偿借贷给灾民种子。

赈济指的是,无偿施舍给灾民粥。

当然,这三法其实并不是寇延总结的。

毕竟寇延前世只是个喜欢读些史料的私家侦探而已,哪里懂得赈灾啊。

说白了,他不过是照抄南宋董煟写的《救荒活民书》罢了。

作为当时的南宋第一书,这本书就算在后世都有借鉴意义,更遑论在北宋了。

果然……

在寇延提出这三个荒政之法后,众人皆觉得耳目一新,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坐在寇延斜对面的给事中王曙,也就是一直对寇延有偏见的姐夫,都忍不住问道:“关于这三法,你能否仔细讲讲?”

“没问题。”虽然王曙一直对他有偏见,但寇延还是毫不犹豫的点点头,然后朗声讲了起来。

这本书拢共就三万多字,凭借寇延惊人的记忆力,他早就已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了。

而且在寇延的讲述中,他识趣的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只是把《救荒活民书》挑着重点,简略背诵了一遍。

比如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而赈济和赈粜则要在赈灾日常中,相互配合实施等等…

寇延都是直接生搬硬套。

而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比如王曙……

王曙听完寇延的长篇大论后,已经彻底的沉浸其中了。

等到寇延说完后,他顾不得之前的成见,虚心问道:“旁的好说,这放贷之事牵扯太广,若是百姓无力偿还,纷纷赖账,该当如何?”

寇延沉吟半晌,回道:“这个好说,朝廷可以在各州府兴修水利,以工代赈。”

说到这寇延又详细解说了一下以工代赈的好处。

一来,若是百姓无力偿还者,可以充为劳力,抵消工钱,偿还欠款。

二来,兴修水利,还可以缓解灾情,应对干旱,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三来,若有流民,也可吸纳其中,不必非要厢军收容,导致冗兵。

可谓一举三得!

“郎君大才,好一个一举三得!好一个荒政三法啊!”寇延这番话说完,知制诰晏殊,忍不住出声赞叹。

在场都是对赈灾有些了解的人,能人异士他们也见过不少,可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能把赈灾这样系统的讲清楚。

听了寇延的话,众人都深受启发。

就连寇准也神色微变。

他没想到,今日这寇延竟能说出这番话,虽说细微之处还需斟酌,但亦是让他出乎意料。

“寇相公,二公子果然是真知灼见,对赈灾有自己独到见解,您家教有方,丁某佩服啊。”

丁谓不失时机的在一旁拍马屁。

“是啊,小小年纪就有了这等见解,若是稍加引导,日后定然是治世之能臣啊!”

李迪也在一旁很是真诚的说道。

其余众人见状也纷纷附和。 waXokDRXgiN+SHW+P4T0F/IRSboLFYhoXKIGfDZiJfCZo4+OGRdKOfwkozqFO5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