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农抑商

针对第一个问题,李悝的回答是“必须从农业入手”。

古代没有现在的重工业,除了农业就是商业,有的国家选择重农,有的国家选择重商。无论重农还是重商,都要解决最根本的吃饭问题。

商业可以通过彼此贸易来获得巨大利润,再通过贸易交换粮食。最典型的要数古代地中海周围的文明,腓尼基人、古希腊人、迦太基人通过航海在地中海区域开展贸易,购买粮食。

可是战国时,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可以重商吗?答案是,不可以!

从环境来讲,地中海就是一个内湖,非常平静,竖起帆、荡起双桨就能做生意了。

那时日本人还处在使用石器的绳文时代,他们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及古代中国,可以用来和我们交换的东西不多。从运费来看,那时没有包邮一说。重商就要靠贸易来购买粮食,运粮食是要考虑成本的,最便宜的是水运,只要有船就能节省成本。如果没有船,仅靠人推马拉,那拉的粮食是没有船多的,而且运粮食的人也要吃粮食,最惨的就是粮没运到,先被运粮的人吃光了。所以后来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很大的原因就是用河运粮食的成本低。

而李悝变法的魏国,深处内陆,黄河旁边。魏国人连海长什么模样都没见过。

在李悝看来,魏国必须重农,提高粮食产量才是王道,指望商业来提高国力还是洗洗睡吧。再说人都跑去做生意了,找谁征兵,找谁修黄河堤坝。中国古代君王最讨厌的就是流动人口。

魏国走重农主义路线,就必须提高粮食产量,才能把蛋糕做大。首先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与积极性。

魏国作为独资企业,魏文侯作为老板兼唯一股东,独自拥有所有的土地与百姓,他绝不会分给中层干部。而魏国的基层员工都是小农,魏文侯是坚决杜绝大地主存在的。

国君作为全国最大且唯一的地主,是小农经济的坚定捍卫者!赵、魏、韩三家在瓜分晋国前,就开始把自己领地上的土地授予老百姓耕种,自己收租子当地主,这就是“授田制”。

自家的地都是祖上分封和用命抢来的,又怎会允许老百姓私自贩卖?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允许私自贩卖土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有钱的人就会炒地皮,大量兼并土地,自己当地主。人都有个天灾人祸,急需用钱的时候,小农把地卖给地主后,就变成了佃农。佃农给地主打工,耕种地主的地,交租子。万一地主是个黄世仁,抬高租子,逼得佃农活不下去,佃户跑了咋办?

如果国内出现地主,国君征收赋税时,该找地主还是找佃农?更可怕的是,大量土地兼并,会导致基层百姓流离失所,到时去哪里征兵?另外,如果土地被地主兼并了,哪还有土地奖励那些有战功的军人?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王朝土地兼并严重时,它就开始由盛转衰,财政难以为继,征兵征不上来,只能搞募兵制,结果将领拥兵自重。

在李悝眼中,魏国基层员工家庭最理想的模式,是五口之家。

李悝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思是:一家五口人,可以种一百亩的地,一亩地一年可以上交国家粮食一石半,一百亩地合计上交一百五十石粮食。

只有保护好小农,才能稳定魏国的基层,粮食、兵源也会滚滚而来。

为了稳定魏国的经济基础,李悝颁布影响后世的法令——《平籴( )法》。

粮食市场上一直有这么个怪圈,那就是“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意思是,粮价太便宜了,农民入不敷出;粮价太贵,城市居民负担不起。只要粮食价格存在波动,商人就会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最后国家财政困难,农民破产。

粮食丰收时,粮食多了,价格会下跌。为避免下跌,政府会根据丰收情况买进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然后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粮食歉收时,粮食少了,价格会暴涨。为避免老百姓吃不起粮食,政府会根据歉收情况,平价出售粮食,避免粮食价格暴涨。

李悝不光颁布《平籴法》,从法令角度保护小农,更在政策上鼓励农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这一政策叫“尽地力之教”!

啥意思呢?说通俗点,就是只要是能种的农作物全都种上,不留一块空地。

李悝要求田里要种上小米、黍子、麦子、大豆、麻五种作物。万一其中一种农作物遇到灾害,靠其他农作物也不会饿死。住宅的四周也不能空着,全部种上。树不能乱种,种的必须是桑树,院子里要多种些瓜果蔬菜。

如果对战国时期炒地皮的人和商人做一项调查,问他们最痛恨的人是谁?李悝肯定高票当选。可正是李悝,确保了百姓安居乐业,壮大了小农经济,提升了魏国国力。

魏国蛋糕做大了,下面怎么切蛋糕呢? y9bS03ud9aYC5LQywwzOYKyZFMEDtg/PlmI+CLyqypxa8CV8mRM08kKlla47Yv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