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黄帝内经》对脑及脑病的认识

中西医对脑的认识截然不同,西方医学将脑放于核心之地,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大多将脑的功能总结为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无疑是在强调脑主神明,此与传统中医理论相悖。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明确中医脑的内涵、功能,以及脑、心与神的关系,以至于中西混淆。通过查阅《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论及相关文献,对脑的内涵外延做一总结,以冀对后学者有所裨益。

一、《黄帝内经》对脑的认识

1.脑的归属

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古人对脑的归属问题就有所讨论,或以脑为脏,或以脑为腑。《内经》的成书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对脑也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内经》根据脏腑功能确立了脑的归属,谓脑为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高士宗注:“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腑也。”奇恒之腑异于常腑之处在于它的功能不是“泻而不藏”,而是“藏而不泻”,与五脏功能相似。而既言“腑”,属于“腑”类,则又有“中空”的概念。故后世将“奇恒之腑” 总结为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的一类脏腑组织。脑形态中空似腑,又“藏于阴而象于地”,像大地一样包藏阴质,具有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特点,故《内经》将脑归属于奇恒之腑。

2.脑的形态

关于脑的形态,《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但可从散落在各篇关于脑的论述中看出,奇恒之腑的“脑”应指颅骨及其脑髓,如《灵枢·海论》中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它的位置最高在“颅盖”,最低在“风府”穴,描述由颅骨所围成的颅腔的形态,为髓汇聚之处,如同胃为“水谷之海”,颅骨中空而内藏脑髓,符合奇恒之腑的特点。

3.脑髓的生成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亦指出:“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脑与髓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之间实为“体与用”的关系,脑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脑髓的充实。古人已认识到脑髓的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如《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髓虽由先天之精所化,但须得水谷之精及肾精以充养。《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故水谷之精以及肾精的充盛直接影响髓海的盈亏。髓海有余,则动作敏捷;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目无所见,四肢倦怠。

4.脑的功能

脑的功能是中西医学理论混淆最多之处。《内经》之后,对脑为髓海,历代医家并无异议。然明清之后,对脑的认识呈现中西汇通之势,脑主神明或成为主流,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皆由脑所主,此与西医脑的功能基本一致。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甚至将《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头者,精明之府”作为脑主神明之依据。然细查《内经》原文,此“精明”非精神、神明之意,所指实为眼睛。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神明之所主在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明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清医家对脑功能的认识是无可非议的,但却非完全符合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发展。中医学根于《内经》,《内经》对脑的功能则有不同的认识。《内经》中脑的主要功能一是脑为髓海,二是与视觉、听觉有关。《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髓海不足可影响目、耳的功能。《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明确指出脑参与视觉功能,若邪中于脑,则致“目系急”而出现头晕目眩。《灵枢·口问》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水谷之气若不能向上补养脑髓,髓海空虚,可引起头晕、耳鸣等症,故脑的功能与听觉有关。

二、《黄帝内经》对脑病的认识

1.脑病的病因病机

脑为“髓海”,喜盈恶亏,脑病的发生多以“髓海不足”为病机。《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髓海空虚或髓海不足,可导致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四肢倦怠等症。先天禀赋、后天失养,以及外邪、内伤均可影响髓海的盈亏。《灵枢·经脉》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若小儿先天胎气怯弱,肾气亏虚,髓海不足,可出现解颅、五迟、五软等症。《灵枢·口问》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决气》则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说明后天水谷精微不足,或不能及时补养,均可导致髓海空虚。《灵枢·疟论》云:“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说明外邪与内伤亦可消减脑髓。另外,部分邪气虽不能影响髓海的盈亏,但亦可伤及脑髓,导致脑病的发生。《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灵枢·厥论》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说明风寒之邪均可循风府入脑,发为脑风、脑痛。

2.脑病的辨证治疗

《内经》中以“脑”命名的疾病虽只有脑痛、脑风、脑转、脑铄,但凡是与脑髓病变有关的皆属脑病。脑病的辨证分虚实两端,虚者以髓海不足为主,实者则以邪气亢盛为主。中医理论以五脏为核心,故脑病的治疗多从五脏入手。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以补益脑髓,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髓的盈亏,《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另外,后天水谷精微亦可补益脑髓,《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故针对髓海不足,多采用补肾填精益髓,以及补益脾胃之法。偏于肾阳虚者,可用右归丸;偏于肾阴虚者,可用大补阴丸、左归丸等。补益脾胃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丸等。针对邪气亢盛者,多以祛邪为主,尤以风寒之邪最为常见,可选用川芎茶调散等以祛风散寒止痛。

三、现代脑病的中医治疗

现代脑病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癫、狂、痫、厥、中风等神志病,均被列为脑病的范畴。然中医将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总统于心,心主神明,故精神情志疾病应属心系疾病。因此,现代脑病与《内经》所指脑病并非同一类疾病,而其治疗又多以心、肝、肾为主。脑的功能异常,如精神不振、情志异常或失眠健忘等,多从心主神志或肝主疏泄论治。心为神明之宅,神志为病,首责于心。若心气血两虚,则以养心为主;若热邪扰乱心神,则以清心为主。然五脏相通,肝与神志病亦密切相关,《灵枢·本神》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调和,则情志正常;肝气郁结或疏泄太过,则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故在治疗上多采用疏肝、柔肝之法。若大脑的形态结构异常,如小儿小脑畸形、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等,多因脑先天发育不良,或脑髓不充所致,多从肾精肾气进行调治,采用补肾填精益髓之法。

四、小结

中西医对脑的认识在形态、功能上都完全不同。中医脑实指颅骨及脑髓,属于奇恒之腑,而并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大脑。脑的功能主要为髓海,并且与视觉、听觉有关,故临床脑病的发生多与脑髓有关。在临床治疗上应先辨虚实,虚者以髓海不足为主,多采用补肾填精益髓及补益脾胃之法;实者以邪气亢盛为主,故祛邪为首要治法。现代所谓脑病,实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精神、神经疾病),在中医学中多从五脏入手,尤以心、肝、肾为主。因此,只有明确中西医脑的实质,方可有的放矢进行脑病的治疗。 B3JEm9/e/Xv/UwKxlVBexy0w/HXP+xScRJaQODQOe5IU3UocxY76Jf00Pykalc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