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黄帝内经》对“心痛”的认识及针灸治疗探讨

心痛是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临床症状,多见于心脏疾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逐渐增多,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寻求中医的治疗。

一、病因病机认识

(一)经脉阻滞引起心痛

经络外络肢节,内连脏腑,因此邪气阻滞经络会引起心痛,即不通则痛。经过心脏的经络有心经、肾经、心包经等,如《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是动则病嗌干,心痛。”“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心痛,黄疸,肠澼。”“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二)邪气侵袭导致心痛
1.寒邪

心在五行属于火,因此,水寒之邪最易损伤或阻滞心阳而发生心痛,并且寒邪入侵、素体阳虚常导致心痛。若肾水太过,加之寒邪入侵,则会导致人体一身上下寒邪阻滞,出现烦心、心痛等,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若心火不及,加之寒邪侵袭,则心之阳气更虚弱,则引起心之经脉不通、不荣而导致心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则阳气不化……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昧,心痛暴瘖”(《素问·气交变大论》)。“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故民病寒客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火邪

火热外邪侵袭,或肺金燥热之气助。心火旺,或暴热太过而暑热流行,或脾土郁热太过,心火上炎于上焦太过而导致火热心痛,“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素问·五常政大论》)。“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土郁之发……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胀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六气太过导致心痛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皆有对应之时气,时气太过,或因寒,或因火,或因内生邪气导致心痛的发生。

(1)太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火气高明,心热烦……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民病厥心痛。”“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2)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太征 厥阴 戊寅 天符 戊申 天符 其运暑……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凡此少阳司天之政……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3)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

(4)少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少阴司天之政……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甚则疮疡胕肿……心痛肺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暴瘖心痛。”《素问·厥论》曰:“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5)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

(6)太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素问·厥论》中云:“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此外,也有因误刺而导致心痛的,《素问·刺要论》中云:“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二、针灸治疗

1.循经取穴治疗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直接循行于心的手少阴心经及间接循行于心的相表里经——手太阳小肠经,如《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素问·刺热论》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2.辨证取穴治疗

从《黄帝内经》可以看出,心痛并非局限于心脏本身,而是与五脏有密切联系,五脏均可致心痛,非独心也,并且明确提出对五脏心痛治疗的各自经络穴位。如《灵枢·杂病》中曰:“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对于五脏心痛腧穴的选取主要选取五输穴的输(原)穴、荥、经穴为主,《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对于邪客少阴则明确提出用刺络放血及缪刺法,《素问·缪刺论》中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此外,《灵枢·五邪》中也提到用三焦经井穴关冲穴治疗心痛:“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3.讨论

综上可见,《黄帝内经》中对心痛的认识,关键的致病因素是寒与火,其中寒邪的脉象为涩脉,寒邪导致气血凝滞,《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心主血,心痛的发生源于寒气导致气血的凝滞阻塞,或火热使气血逆乱妄行。同样有学者分析《黄帝内经》心痛,认为邪气在心、气血逆乱是发病的关键,寒与痛是典型表现,这与现代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有所不同,古代以实证为主,现代病程较长,以虚证为主。

心主脉,外邪的侵袭路径仍然是经过直接与心相联系的经脉,或者是借助六经时运之气侵袭。《黄帝内经》中心痛常伴发多种症状表现,并出现肺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肾心痛、肝心痛,西医学心绞痛也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病症。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全身之脏腑依赖于经脉气血之濡养,心脏受邪,故易出现多种他脏病症。在治疗上,《黄帝内经》主要提到针灸的治疗,强调了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并且以五输穴为主,此治疗方法也为现代临床所证实确实有效的疗法。 9Xm9XLuGcqsa6ZfzlH1mb4p/BOjAuQ3JEIFhTrGtuem4i5gqfJHn5mb3v0Kybq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