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探微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论述都是建立在藏象理论的基础上,并将人体脏腑的功能联系、表现形式等用一种抽象归纳的方法来阐释,于是就形成了藏象理论,既概括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也反映各个系统间的关联。

一、脏腑的性质与功能特点

藏象是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五脏别论》将藏于体内的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并指出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1.脏腑的性质

五脏、奇恒之腑其气象地;六腑其气象天。天、地,即指阴阳。五脏、奇恒之腑为阴气所生,属阴;六腑为阳气所化,属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指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然而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故五脏中还可继续分阴阳,心肺居高为阳,肝、脾、肾居下为阴。

脏腑之性象分阴阳,脏腑之质象分刚柔。按其阴阳、五行及生理特性来划分:心与小肠属阳属火,故质象为刚;肝与胆属阳属木,故质象为刚;脾属阴土,故质象为柔;胃属阳土,故质象为刚;肺与大肠属金性燥,故质象为刚;肾与膀胱属水性寒,故质象为柔。如脾胃两脏,脾为阴土喜柔润,胃为阳土喜刚燥,二者在生理上刚柔燥润相济,在病理情况下,脾胃的刚柔燥润失济,就会出现各种临床病证。又如心火下降及肾温肾水,肾水上升于心制约心火,水火相交,刚柔相济,若心肾水火失济,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治宜滋肾水、泻心火,交通心肾。

2.脏腑的功能特点

《黄帝内经》认为六腑之气象天,按《周易》,天行健,则运转不息,故六腑法天阳的运转不息之象,主水谷的消化、吸收、排泄,而不留藏,故其特点为“泻而不藏”。五脏之气象地,按《周易》,地势坤,则静藏不动,故五脏法地阴的静藏之象,主藏精气而不致妄泻,故其特点为“藏而不泻”。如肝藏血,心藏神,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一旦五脏藏守功能失常,精气外泄,就会产生各种虚性病证,就以补精气为要;一旦六腑失于传化,水谷内停而致各种实证,就需泻腑通实为本。

二、人体之本

【原文】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由以上条文可见藏象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是人身立命之本。

1.心者生之本

心藏神、主身之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神之变”及“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充分说明心主神明。若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其他脏腑功能正常,若心神失养,则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即“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道理。心主全身血脉,血脉循行通畅,营养脏腑四肢百骸。五脏是人体的根本,但心是主体,具有统领其余诸脏的职权,心为人体生命的根本。

2.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心主血,肺主气,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调摄;心主神,肺主气,神明主宰全身且有赖于气血的输布。肺能助心调节全身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人体与自然界气体交换依赖于肺,肺是人体一身之气的基本。

3.脾为仓廪之本

仓廪是指储藏粮食的仓库,脾胃具有受纳、运化水谷,供应人体各种精微物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人从出生之日,直至一生,均有赖于后天饮食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滋养,而水谷精微来源于脾胃等脏腑,因此,脾胃是生成、储存、运化水谷精微之源,为仓廪之本。

4.肝为罢极之本

“罢极之本”的含义解说众多。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故曰:肝者罢极之本。”吴崐云:“罢,音皮。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这一注解,为多数医家所认可。《黄帝内经词典》注:“罢,通疲;软弱,松弛。极,通急;刚强,紧张。罢极,软弱刚强,松弛紧张……罢极之本犹刚柔之本,缓(松弛)急(紧张)之本,喻肝和筋的生理表现。”上述注家都认为肝是主司人体运动的根本。但人体的运动,还有赖于精神思维活动的支配,“魂之居也”的“魂”,是指精神思维活动。故肝是主司人体运动的刚柔之根本。

5.肾者封藏之本

肾是人体守藏精气的根本,而精气是产生生命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可妄泄。人体先天后天之精气,均归藏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肾藏精。”《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故肾是人体封藏精气的根本。

三、肾气平均

【原文】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

1.“肾气平均”的内涵

肾气即肾中精气。对于“平均”的理解,后世学者见仁见智。《说文解字》谓:“平,语平舒也。”是语气自然平和舒顺之意;“均,平徧也”,是平匀调和之意。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没有轻重或多少的分别”。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平均”有以下几种意思:

(1)充满、充足之意。对于“肾气平均”中的“平均”,后世诸多医家多依据张介宾的注解,认为是充满、充足之意。如清代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解释为“平均,平满均调,无太过无不及也。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齿根尖深者名牙,牙之最后生者,名真牙。言七岁肾气始盛,至三七而充足也”。清代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曰:“平,足也。均,和也。”“肾气者,肾脏所生之气也。气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后肾气平。肾气足,故真牙生。”王洪图注《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云:“女子到了二十一岁左右,肾气充满,表现为智齿长出,身高也已经增长到最大的限度;男子到了二十四岁左右,肾气已经充满,表现为筋骨坚实有力,智齿长出,身高也已达到了最大限度。”其注解“平均”亦为充满之意。

(2)平均、均衡之意。有学者谓“平均”即今义之“平均、均衡”。明代吴崐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解释“平均”为“阴阳平均,无有余不足之谓也”。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肾阴和肾阳亦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促进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整体阴阳平衡。故《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有学者亦从肾中阴阳平衡理论来理解:“女子三七、男子三八之肾气平均,是在机体各个方面全面成熟的基础上,肾气各个方面的全面充盛,它们之间相互制,使肾中阴阳五脏之精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生多少,化多少,故‘真牙生而长极’。”

(3)“按需分配”之意。总结诸家的解释,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将“肾气平均”解释为“按需分配”更为妥帖。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因此,脏腑的生理功能依靠先天资助促进和调控。但因人体的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能量代谢各异,需肾中之精所化多少也非等同,而是需多少则化多少。另一方面,《黄帝内经》很早就有关于时辰和脏腑相关性的记载,认为时辰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脏腑之气,都在一天中特定的时辰内表现出相对的旺盛。肾中精气也是按照每一脏腑运行所需多少而化生,并非对每一个脏腑都所化均等。另外,当邪气侵入某一部位,肾气作为正气的一部分,就会聚集在该处,给予该处较平时更多的资助以抗邪。如心火上炎则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上亢;肺阴亏虚则肾阴上资于肺,以润肺金;脾主运化,脾阳虚弱则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等。

2.古代医家对天癸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天癸可粗略分为六类。

(1)壬癸之水与天真之气相结合的产物。王冰说:“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

(2)元阴、元精之物质。《景岳全书》有云:“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之也。强弱系之,故曰元精。”

(3)肾水本体之物。《陈素庵妇科补解》有云:“癸,北方之水,足太阳膀胱属壬,足少阴肾癸。(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即天癸至,是天癸乃肾水也。”

(4)二火合于一水之物。《竹泉生女科集要》云:“水交于君火,入心而成血,以灌溉百骸,交于命火,入肾而成精。精者,水之源而命火之根也。是二者,皆养身之本,人无是不生……逮夫男子十六,女子十四,则君相二火相会,入于胞宫,而合交于一水矣。二火合交于一水,于是乎始成天癸。”

(5)男精女血。《保命歌括》中阐释:“在男子为精,在女子则为血,皆曰天癸。”

(6)月经之源,先天天癸为肾间动气,来自父母。《妇科心法要诀》:“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行。”

四、五脏系统理论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黄帝内经》以五脏为中心,广泛阐述五脏与自然界、五脏与组织器官及五脏之间的联系。

1.五脏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五脏与自然界的方位、时节、气候、五行类、畜类、谷类,以及色、味、嗅、星、数等,有着内在的气化联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2.五脏与组织官窍的气化联系

五脏与五体、五窍、五志、五声的生理病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3.五脏之间的联系

五脏之间有着相生相胜的关系,从而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此乃五脏相生也。《素问·五脏生成》云:“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 此乃五脏相胜也。五脏的相生、相胜关系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胜肝,肾胜心,肝胜脾,心胜肺,脾胜肾。当然,这种相生和相胜的关系并不是指物生物,或消物,而是指五脏之间功能所具有的相互扶助和制约调节的关系。

五脏系统的理论,归纳简表如表1。

表1 五脏系统理论简表 FJeQ8FKWw4xwNgr4rAEzUq56iJAYBIRz7V0+3oFOVfKWkTdFTkXWQ6sUzNH9rx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