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阳发热证治初探

少阳发热属于外感发热范畴,临床颇为常见,值得重视。本证系外感病邪离表而未完全入里,邪踞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所致。临床以寒热往来为特征。西医学的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疟疾、黄疸型肝炎、胆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中耳炎等病的某些阶段往往出现此种发热特征。据笔者临床观察,中药对少阳发热的治疗效果比西药更好,因此探讨中医对少阳发热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少阳发热的机理、特征、证型、治疗初步探讨于后。

一、少阳发热的机理及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通过病因作用于病位,产生病理,表现为病证,发展为病势的过程,这就是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而少阳发热也不例外,也具有这样一个发生发展规律。就病因而言,少阳发热多与外感六淫之邪关系密切。六淫外袭,常先袭表犯肺,若表失宣散,邪气不解,则进而内传。由于正气尚旺,抗邪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交争,因而产生少阳发热证。可见本证病位在半表半里,介乎于表里之间。故张锡纯云:“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少阳也。”就病理而言,少阳发热不外乎是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消长的变化。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正盛则热,邪盛则寒,故寒热交替出现。由于少阳之腑为胆,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循颈,其支脉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肋。所以少阳受邪,邪扰胆腑,常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胸胁苦满等症。可见邪阻少阳,正邪相争是少阳发热最基本的病机。至于本证的病理发展趋势,则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邪正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病邪由里达表,多是正气逐渐恢复,病势趋向好转;反之,则为病进,病势恶化的趋向。

二、少阳发热的主证及特点

发热,亦称身热。是人体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共同症状之一,外候以自觉或他觉异于常人之热感为特征。发热原因较多,见于多种疾病,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少阳发热则属于外感发热范畴。其主要特点是:

1.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亦称往来寒热,指一阵热一阵冷,交替发作,一日一次或一日数次,是《伤寒论》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系邪正相争、阴阳相胜所致。故《类证活人书》云:“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据笔者临床观察,此种发热多表现为中等度热,体温多波动在38~39℃之间,但也有发热体温并不高者。因此,诊断少阳发热不能完全以体温计为标准。此外,少阳发热若有定时,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则为疟疾;若无定时,一日数发则多为其他外感时病。如《沈氏尊生书》所说:“凡寒热,发有定期,疟也;无定期者,诸病也。”

2.口苦、咽干

《伤寒论》第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条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由于病在少阳,邪踞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故见口苦、咽干。此症临床有虚有实,但少阳发热所致口苦、咽干者,则多为实热证,治疗总宜清泻胆火。

3.目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少阳之腑为胆,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胆与肝合,肝开窍于目,邪热循经上扰故目眩。临床只需清泄肝胆邪热,则本症可愈。

4.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是邪犯少阳,少阳经气不畅,或肝胆郁结、疏泄失司所致,指胸部连及胁部,有苦闷胀满的感觉。由于胆之经脉循两胁,邪在少阳,胆气受阻,经气不畅,故见此症。治疗总宜调畅气机,疏利肝胆。

此外,邪犯少阳,胆热犯胃,胃气失和,可见默默不欲饮食;热郁则心烦,胃气上逆则喜呕。临床亦可作为诊断少阳发热的依据之一。

三、少阳发热的证型及治疗

少阳发热外邻太阳,内近阳明,病邪多传变,证情常有兼夹;故临证又当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通过病证去分析其病理、察明其病位、寻求其病因,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诊断结论,并作为随后立法处方的依据。一般来讲,少阳发热临床有偏表、偏里,夹寒、夹热的不同,临证当根据不同类型,酌情选方用药,合理施治。

少阳发热的治疗,由于本证病不在表,故不能用汗法;由于病不在里,故不能用吐法、下法。正如《伤寒论》第264、265条所指出的:“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程国彭《医学心悟》云:“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可见治疗少阳发热只能用和解少阳的方法,用疏通调和的药解除少阳病邪。就其和解之法治疗少阳发热应该是广义的,当根据少阳发热的不同病因,有热清热,有寒散寒,有毒解毒,有湿除湿,有虚补虚,如此等等,皆属于广义上和解法的范畴。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少阳发热临床常见兼夹之证,如少阳兼表、兼里、兼表里等,故其治疗虽不离和解,但有时必须兼以解表、攻里。现根据少阳发热不同兼夹证,归纳为少阳发热正证、少阳发热兼证两大类,分述其证治如下:

1.少阳发热正证

(1)邪阻少阳,枢机失利

证候: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泡参、青蒿、生姜、甘草)。

若兼湿浊,宜去泡参加苍术、藿香;若兼黄疸,宜加菌陈、栀子;如兼咳嗽,宜加杏仁、桔梗;如兼痰饮,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如兼暑湿,宜加香薷、扁豆;若治痄腮,宜加板蓝根、贝母;如用于治疟疾,可加炒常山、煨草果。

(2)少阳郁热,胆胃失和

证候: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口苦胸闷或吐苦水,干呕呃逆或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胆和胃。

处方:清胆和胃饮(青蒿、黄芩、龙胆草、法半夏、藿香、陈皮、滑石、栀子)。

若兼暑湿,宜加香薷、扁豆;若兼黄疸,可去半夏、陈皮,加茵陈、金钱草;若胸胁痛甚,可加香附、郁金。

2.少阳发热兼证

(1)少阳兼表,表里失和

证候:具有少阳发热的一般症状,兼头身不适,鼻塞流涕,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和解少阳,宣肺疏表。

处方:柴芩解表汤(柴胡、青蒿、黄芩、半夏、薄荷、荆芥、白芷、桔梗、甘草)。

若兼风热证,宜加银花、连翘;如兼风寒证,可加羌活、防风;若兼太阳表虚证,宜去青蒿、薄荷,加桂枝、白芍;若兼头颈强痛,可加葛根、天花粉;若兼咳嗽,宜加杏仁、前胡。

(2)少阳兼里,邪热内盛

脉证:具有少阳发热的一般症状,兼胸腹胀满,大便干结,或不利不畅;舌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泻下热结。

处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白芍、生姜、大枣)。

热毒重者,可加银花、蒲公英;呕吐重者,加藿香、竹茹;疼痛重者,加郁金、延胡索;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木香;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用于胆道蛔虫症,可加乌梅、苦楝皮;胆道结石,可加金钱草、鸡内金等。 WbASWez6chq9M5IWWSxjaBSyVX1W1/rtBBTeN/+GYJIVfnNhzBb425Hhye0K4D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