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为临床常用治法之一。是针对邪气闭阻,以致胃肠、经络不通而设的治疗法则,诸如关格、心痛、胃脘痛、腹痛、痹证等的治疗,无不与“通”法相关。“通”是针对“不通”而言,因此“不通”是病机。不通则痛,“痛”是“通”法主要的适应证,故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
“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通”法仅指“下法”而言,是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针对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蓄水等里实证而设。诸如通下热结的大小承气汤,破瘀通下的大黄牡丹皮汤,温里通下的大黄附子汤,攻逐寒积的三物备急丸,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丸,攻逐水饮的十枣汤,逐水通便的己椒苈黄丸,以及泄热通便、补气益血的黄龙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的增液承气汤,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温脾汤等,皆属于狭义“通”法的范畴。而广义的“通”法则包括理气、活血、解郁、散寒、通阳、宣痹等多种治法。理气活血使气血畅通,是“通”;散寒除湿,使气机流畅,也是“通”。如此等等,皆属于广义“通”法的范围。诸如理气解郁的越鞠丸,活血化瘀的桃红四物汤,温阳散寒的乌头汤,通阳宣痹的瓜蒌薤白桂枝汤等,无不与“通”法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通”法在虚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是不可忽略的。那种认为“通无补法”的看法非常片面,对虚证患者只注意补而忽略通,这种补是呆补,有害无益。小建中汤中用桂枝、生姜,香砂六君子汤中用木香、砂仁,四物汤中用川芎,归脾汤中用木香等,均有补中微通之义,临床值得重视。
由此可见,“通”法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虚证、实证皆可运用。故《医学正传》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