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纵横捭阖

我觉得,此时的北周形势有点像现在两党制的总统大选,杨坚坐镇都城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仿佛执政党;尉迟迥雄踞北齐旧都邺城,举反旗以召天下,类似反对党。

如今,尉迟迥拿到了郧州、益州、青州三个大州的选票,而在另外几个大州中,徐州(治所今江苏徐州)总管源雄、利州(治所今四川广元)总管豆卢(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豆卢宁之子)、亳州(治所今安徽亳州)总管元景山则坚定地站在了杨坚一边。

现在,幽州(治所今天津蓟县)总管于翼和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总管李穆的态度至关重要。

于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的次子,于谨在八柱国中最受北周太祖宇文泰的信任,后来又力助宇文护建立北周,堪称北周第一功臣。因此于氏一门在当时极为显赫,光柱国就有三人(于寔、于翼、于智)。

为了争取于翼和于氏家族的支持,杨坚可谓是花尽血本,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一方面对于翼本人加官晋爵——晋封其为上柱国、任国公,并赏赐大量财物——绢一千五百段、珠宝不计其数;另一方面还把于翼的哥哥于寔提拔为四辅官之一的大左辅。

杨坚的投资没有白费,于翼最终拒绝了尉迟迥的拉拢,还把尉迟迥的使者抓起来送到了长安。

没有做出选择的只剩下并州的李穆。

71岁的李穆是北周开国元老,其资历比尉迟迥还深,地位则和尉迟迥、杨坚相当(三人同是最早的四辅官之一),他控制下的并州又是当年北齐的大本营,地势险要,兵精粮足。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李穆都比司马消难、王谦等人要大得多。

可以这么说,如果李穆相当于金箍棒,那么司马消难等人只不过是细牙签;如果李穆相当于故宫里的艺术珍品,那么司马消难等人只不过是菜场地摊的假玉器……

李穆的儿子李士荣暗中劝父亲起兵,响应尉迟迥。

李穆没有答应——他觉得还应该再观望观望,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怎么可以轻易决定呢?

更何况,这种时候他不能急于站队——就像女人谈恋爱一样,如果主动投怀送抱、宽衣解带往往会被男人看轻,只有保持矜持才显得更有魅力,也才会握有主动。

因此他一直没有表态。

此时的李穆对杨坚和尉迟迥来说,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加入哪一边,哪一边无疑就更有胜算。

尉迟迥特意派使者前去拉拢李穆。

同一时间,杨坚也派出了心腹柳裘和李穆之子李浑到了并州的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

其实用儿子打亲情牌是杨坚的惯用手段,上次对尉迟迥已经用过一次,结果投资失败打了水漂,但这次柳裘和李浑的组合却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口才极佳的柳裘为李穆分析各种利弊。

大意是,跟了杨坚,好处比银河系的星球还多,跟了尉迟迥,好处比孟非头上的头发还少;跟了杨坚,前程万里,金光大道,跟了尉迟迥,前途渺茫,死路一条……

李穆非常满意,频频点头。

而李浑的回来更是让李穆非常感动——杨坚没有把儿子扣为人质,不正表明了他的诚意和对自己的信任吗?

又想到自己的哥哥李远为宇文家族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宇文护毫不留情地诛杀,想到杨坚的父亲杨忠曾经是自己的老朋友……经过仔细考虑,反复权衡,李穆决定选择杨坚。

李士荣还想再劝父亲,李穆的回答是: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衣服过时了就不能穿,王朝过气了就不能忠。如今大周气数已尽,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天时如此,我怎么能违背天意呢!

李穆的这番话表明了他非凡的远见——北周已经不可能复兴,而杨坚要的不止是辅政大臣,改朝换代势在必行!

随后,李穆让李浑回京城复命,还让他给杨坚带去一个熨斗,并转达自己的口信:希望你拿着熨斗熨平天下!

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又把时任朔州刺史的尉迟迥之子尉迟谊抓了起来,遣使送到长安,同时还给杨坚送去了一条十三环金带——这是天子才能佩戴的东西,其意义不言自明。

作为一族之长,李穆的态度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也代表了李家所有人。

他的侄子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李崇本打算响应尉迟迥,听说李穆已经决定支持杨坚了,不由得叹息道,阖家富贵者几十人,遇到国家有难,竟不能扶倾继绝,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话虽如此,为了家族的利益,李崇最后还是服从了李穆的决定,听命于杨坚。

作为有着巨大影响和强大实力的旗帜性人物,李穆的态度对杨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杨坚就像盼望一滴圣水从观音手中滑落一样,一直在盼望着这个消息。

听到李浑的汇报后,他兴奋不已,立刻让李浑去前线韦孝宽的军营,把这一消息告知将士们,以鼓舞其斗志,增加其信心。

幽州的于翼和并州的李穆先后选择杨坚,对当时的战局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是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的士气,另一方面还彻底挡住了尉迟迥和突厥联络的道路,破灭了他想和突厥联手的企图。

这段时间,杨坚还取得了后梁的支持。

后梁是北周的藩属国。

公元554年西魏攻克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后,宇文泰下令立梁武帝的孙子萧詧为帝,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是为后梁,也称西梁。

后梁只有江陵一州之地,地狭人少,且根本无法自主——西魏(北周)在后梁一直都派兵驻防,名为保护,实则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因此,历史上一般不把后梁当作一个独立国家,只是作为北周的附庸而已。

宇文赟死后,后梁国主萧岿(萧詧之子)曾派使臣柳庄前来长安吊唁,杨坚对他非常热情,让柳庄感动不已。

尉迟迥起兵后,萧岿有些犹豫——自己究竟该站在哪一边?

早已归心于杨坚的柳庄极力劝说他归顺杨坚。

萧岿被说动了,便决心站在杨坚这边。

萧岿的这次选择让他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两年后他的女儿成为杨坚次子晋王杨广的王妃,也就是后来隋炀帝的萧皇后。

不过,后梁实力弱小,萧岿的支持,就跟网络上帖子的点击率一样,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此时的杨坚依然危机重重。

外有强敌——北方的突厥、南方的陈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浑水摸鱼;

内有叛乱——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三方相互呼应,声势浩大;

身边还有心腹之患——在京城的赵王宇文招等五王对他恨之入骨,一直想要取其首级而代之。

杨坚知道,自己现在就像十级风浪中的小船,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有灭顶之灾。

他一步都不能走错。

攘内必先安外,要集中精力对付内部的叛乱,当然先要稳住外部势力。

他觉得陈国的实力相对较弱,又在前两年连遭大败,元气大伤,威胁不大。因此交好突厥,稳住北方边境,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标。

刚执政不久,杨坚就派自己的老朋友汝南公宇文庆和司卫上士长孙晟等人护送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去突厥完婚。

同时他又让建威侯贺若谊带重金贿赂突厥的佗钵可汗,让他交还北齐宗室的漏网之鱼高绍义。

高绍义是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子,北齐灭亡后逃到突厥称帝,在突厥的支持下经常骚扰北周边境。

在美女和金钱的双重攻势下,佗钵可汗最终答应了贺若谊的要求。

高绍义很快被抓到长安,杨坚将其流放到蜀地。

北方边境暂时安定了,杨坚松了一口气。 axh2c4w0zoMgky3+PztdClPDCJ0Adr76ed9QZngDypP/DTO1e5sBKtGGMeq+Pw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