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特别是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登上社会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热切期盼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同时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改造和历史性跨越。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条件和理论根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他们卓越的才智对形成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绝不是凭空出现的产物,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的产物。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化,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生产力武器,而且锻炼出一个能运用这种武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发展壮大;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在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德、英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至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大的工人运动中分别提出了建立共和国、争取工人政治权利、消灭私有制的口号,这标志着欧洲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但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解放的目的,必须有工人阶级的政党来组织发动工人阶级,必须有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
概言之,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依据,欧洲的三大思潮,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研究人类社会,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系统地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另一块基石。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提供的理论素材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最终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框架的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但是这个理论并不是由无产阶级自己创立的,而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按其起初的身份、社会地位来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的,政治立场上是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后来他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逐步转变了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完成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这是他们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也是他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党纲。184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接受“正义者同盟”的邀请,为其起草一部党纲。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党纲,实际上是开始了把这一工人组织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完整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严厉驳斥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们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与诽谤,无情地抨击了打着各种旗号的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
第一,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频繁的经济危机,而且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深刻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夺取政权并利用政权改造社会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和阶级特性,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一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第三,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进行了精辟的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阶级差别已经消灭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将失去政治性质,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精辟的概括,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
第四,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宣言》从理论上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最近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长远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
《共产党宣言》最后振聋发聩地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总之,《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著作,它所系统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既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结合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证,其问世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是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是对未来社会的看法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从头脑中想象出一种符合人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理想社会,并且详细描绘未来社会,而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共产主义看作是一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现实的运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原则性的。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推动力量的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值得同情的社会阶级,而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或者是诉诸道德的呼吁,缺乏实现的具体路径。《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原理,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也要通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革命。
实际上,《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中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力量的融合,社会主义运动因为以工人运动为依托而找到了自己的载体,而工人运动也因为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指导而找到了发展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如同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
唯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及时进行新的总结,形成新的认识,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在革命实践中丰富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总结了19世纪40—90年代的世界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尤其是1848年欧洲革命、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和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年代工人运动斗争的经验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就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遇到的第一次大的革命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基本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但是,已经不同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因为这时的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资产者的背后到处都有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已经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1848年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关系上,科学地总结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他们通过对欧洲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两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都是实际上领导革命的阶级,而1848年革命中,当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时,无产阶级已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不惜背叛革命,甚至与封建势力结成联盟来镇压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应采取的策略是立足于领导劳动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进行人民革命,消灭封建势力,建立民主共和国。
其次,他们通过对各阶级本质的分析,针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不彻底性的特点,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无产阶级应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把革命进行到底,并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伟大的社会政治革命,它要求实现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用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代替旧制度,如果不达到这一目的,革命就应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断革命”就是要求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对社会的彻底改造,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社会。
再次,他们通过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革命,充分证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没有这个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和支持;又由于农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阶级和具有保守性的特点,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需要无产阶级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无产阶级是工农联盟的领导者。
最后,他们通过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对1848—1851年法国阶级斗争中尖锐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同资产阶级国家的关系问题作了回答,第一次作出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如果你读一下我的《雾月十八》的最后一章,你就会看到,我认为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这正是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相联系,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经验时,又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后所建立的国家,在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并代表农民同盟者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热情直接投身并积极指导1848年欧洲革命,并且在革命实践中和革命以后相继写下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对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极大丰富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欧洲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一度陷入低潮,到19世纪60年代重新高涨起来,于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相继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并渴望加强国际联系。1864年10月,国际工人协会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的实际领导下,第一国际支持和帮助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事业。在这些斗争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国家学说。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在普法战争中卖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第一国际期间,虽然不是一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革命,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前、革命中和革命后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予以关注。在巴黎公社委员会中,有些成员就是第一国际的会员,巴黎公社革命和第一国际是息息相关的。“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马克思总结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撰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第一,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巴黎公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武装,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条件。值得说明的是,马克思虽然肯定了武装斗争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把它视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唯一手段,没有否定特殊历史条件下化革命为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根据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作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论断时,对于如何打碎和用什么样新的国家机器来代替它这个问题,因缺乏实际经验而无法解决。巴黎公社的实践第一次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在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第三,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农民和其他劳动阶级同盟军支持,是不可能的。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证明,巴黎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并得以维持两个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民自卫军和广大巴黎人民的支持。然而,公社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公社的领导人起初对联合农民、组织同盟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公社没有能争得巴黎以外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支持,导致巴黎无产阶级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而失败。
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政党。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进一步强调了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党的团结的重要性。巴黎公社时期,在公社占据领导地位的是布朗基主义和蒲鲁东主义,它们在革命中,并没有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在公社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公社领导集团内部各派之间又因狭隘的宗派利益而发生分裂,从而加速了革命的失败。根据这一惨痛教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其具体原则表现在多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有一点,这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型国家机器,以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和劳动解放。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共同的宝贵财富,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作出反思,形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述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信,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见解。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科学分析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阐明了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剖析了国家起源的实质,证明了国家由阶级产生、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规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同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阐释和发挥,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了驳斥巴尔特等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恩格斯给施米特、布洛赫、梅林、博尔吉乌斯等人写了五封信,全面论述了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譬如,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科学的科学的方法论等,从而为完善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此外,根据19世纪最后20多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现象,对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首先,对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制定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他认为当时欧洲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而且历史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和诸如街垒巷战等旧式的斗争方法。他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充分利用普选权所取得的胜利成果为例,说明了无产阶级改变斗争策略的必要性,以此强调在有可能利用和平方式的地方,工人阶级就应利用和平方式反对资产阶级,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次,恩格斯对议会道路进行了思考,认为议会道路虽比暴力革命缓慢而枯燥,但要可靠。同时,他也指出,这是需要长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而且无产阶级要与其他党派包括最初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政党较量并获得多数选票,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有耐心和坚毅精神”。根据19世纪后期法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恩格斯一再告诫法国工人党的领导人,一方面必须抵制冒险主义行动,另一方面必须抛弃那种认为通过短期的议会斗争就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错误想法。他还预测到,随着无产阶级政党力量的不断壮大,将来掌握了多数也就等于掌握了内阁,从而可以夺取政权,即通过议会的和平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再次,强调无产阶级要保留革命权。以上论断,并不意味着恩格斯从根本上放弃了暴力革命。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的,”“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的‘历史权利’”。这充分表明恩格斯并没有把普选权和参加议会这些合法斗争形式绝对化,而是要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导着各国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实践证明,这些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必须始终坚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实践中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抱着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这些基本原则同社会主义探索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