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府在危机时刻的不同应对方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政治后果。当年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在应付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面对德国出口量减少,人民失业率到了20%,同时还要负担沉重的战争赔款和外债滚动,居然采用了“无为而治”的做法,这就让魏玛共和国政府的信用在德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彻底破产。

当初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步履蹒跚的德国经济在一战结束后那几年不堪重负,最后德国魏玛政府在1923年宣布无力履行凡尔赛和约的赔款责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破产”)。于是恼羞成怒的法国和比利时便出兵占领了德国的煤炭和工业基地鲁尔区以作为报复。针对这个行为,德国人对法军进行消极抵抗,整个鲁尔区罢工,政府包下整个鲁尔区工人的工资发放(靠的是印马克钞票)。这样整个德国实际工业生产停转,而货币发行量剧增,等于是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经济,并成为1923年德国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主因。

1923年德国超级通货膨胀:上:1920年100马克和1922年1万马克纸币下:1923年11月人们用100万马克的纸币(来不及印两面只单面印刷)当记账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各派了两名代表,合计10人,在美国银行家道威斯(CharlesDawes)的领导下,签订了一个计划,名为“道威斯计划”(DawesPlan)。这个计划的主要功绩,就是实现了由美国借钱给德国,让德国经济发展起来,然后获得出口收入,一部分作为偿债给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再作为偿还战时贷款还给美国,另一部分直接连本带利还给美国。这个计划虽然在1925年让道威斯双喜临门,不光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还拿到了“炸药”和平奖,德国经济也暂时缓了口气,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繁荣,但是即便如此,政府仍然难以偿付沉重的债务负担,而老百姓的生活也很艰苦。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德国还债的局势突然更加严峻,所以国际战争赔款委员会又在1929年起用了一个新的“杨格计划(YoungPlan)”,不过那时德国已经被大萧条拖累,还是还不起,只好在1932年暂停还款。

1924年和1929年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两类债券:道威斯和道威斯债券(上);扬格和扬格债券(下);后者的债券贷款条件(利率5.5%)要比前者(利率7%)更优惠

只是这时的德国魏玛政府已经破产,新的选举在1932年7月进行,由于大批的工人、失业人士、农民和中产阶级的支持,纳粹党在大选中赢得了37.2%的选票,为希特勒在次年出任德国总理打下了基础。纳粹党当时的政治纲领非常吸引人,就是强势政府、社会和平、政府干预经济和重建国家尊严。相对于魏玛政府的无所作为,纳粹党的经济干预政策自然对普通人非常有吸引力。而洗刷凡尔赛协定和魏玛时代的丧权辱国的外交行为带来的耻辱感,也使大部分德国人转向支持希特勒。

在经济政策上,纳粹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高达30%的失业率。如何降低这个失业率是德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当时全权处理经济问题的是经济部长沙赫特(HjalmarSchacht)。这位沙老兄曾出任德国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行长,是说服美国金融界在20世纪20年代支持德国“恢复工业化”的主要人物,也是对德国一战后赔款过重提出批评的主要干将。

老沙的做法,其实和凯恩斯的看法是一条路数。他的方法,就是先取消金本位,然后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利用低税收来支持企业,同时进行高的财政支出,用大量政府公共工程来带动就业。在基础建设方面,德国高速公路(Autobahn)就是那时建成的。结果,在希特勒上台后的短短数年内,德国失业率快速下降,成为当时全世界失业率下降最快的国家(严格地说来,沙赫特并没有直接支持纳粹党的经济复苏计划,而是带有很浓的正统英美放任经济色彩,是在希特勒本人督战的压力下,被迫推动经济复苏计划的)。

自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号出任德国总理后,德国工人群体的失业率从1933年的43.8%,下降到1934年的36.2%、1935年的16.2%、1936年的12%和1938年的3.2%。这个财政刺激政策应该算是成功的。

因为后来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内和欧洲到处屠杀犹太人,希特勒自然是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大家一提到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就只听过“罗斯福新政”,而没有听说过“希特勒新政”。对于德国在二战中同法国、英国和俄国(苏联)的争霸恩怨,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研究各种经济现象,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参考。

沙赫特和德国高速公路(1936年)

相对于希特勒,罗斯福是在1933年3月上任的。在他的“100天新政”下,失业率得到了缓解,从1932年的23.6%,轻微上升到1933年的24.9%。接下来是1934年下降到21.7%,1935年20.1%、1936年16.9%、1937年14.3%。可是到了1938年回到了19%,因为美国当时经历了所谓“1937年萧条”。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于这个萧条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认为罗斯福被国会里的经济保守派忽悠了,要偿还过去几年累积的国债,所以终止了很多新政的机构比如护林巡逻队什么的,结果使得这些公共部门的小伙子又没活干了,这确实是有据可查的;另一方面,也是笔者要说一说的,就是对今天完全迷信政府财政刺激的专家们,特别是中国政府的一些智囊们提个醒,那就是政府的刺激最好要优化结构,否则光靠政府财政刺激,重复投资基建品种或重化工业,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案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利于长远的进步和良性发展。

比如说中国今天进行的基建计划,确实为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这个平台的运行成功带来经济的最终发展,还有赖于民间经济活动的蓬勃兴盛。光有政府搭台没有民间唱戏是有缺陷的,迟早会出问题。

从大萧条中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来看,这两个政策同样在1933年开始,但大约在1936年同时碰壁,难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美国,表现为开始了一个新的衰退(当然成因确实有争议,所以笔者在这里暂时保留),而在德国,希特勒用了另一个替代方法,那就是发展军备工业,利用军工产品的需求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所以说,沙老兄就在1936年的9月份下台了,由纳粹头子戈林(HermannGoering)来代替经济部长一职。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军事凯恩斯主义”,重整军备。一方面通过国防预算的投资,可以带动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增加军队规模,把大批年轻的男性,尤其是教育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能力找工作比较困难的失业人士圈了起来,免得在社会上生事。

这个法子,在现在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恐怕也是一个脱困之道。 XcubZhubDzXtMgypod+rJrCcZOButvopvR7US57APX2ZaZI+gijIhR0g9a7yBD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