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首篇

总论

第一章
地理概略

环地球而国者,以数十计。惟大清建国之地,开辟最早,阅时五千年,更主二十余世,拓地殖民,代有增廓。沿及大清,蔚为亚细亚东方之大国。治历史者,欲知历代之沿革,当先究本朝之疆域焉。

我国东界东海,与日本、朝鲜相望;南临南海,与安南、南掌、缅甸接壤;西南以喜马拉雅山与印度分界;东北有乌苏里江、黑龙江,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天山、葱岭,皆以与俄罗斯分界。东西相距一万三千余里,南北相距八千余里,面积凡七兆二十万方里,几居亚细亚三分之一。

我国全境,统名之则曰中国,析言之则有中国本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之别。中国本部当我国全境之东南,纵横五千余里,面积二兆五十万方里,历代建国皆在其地,相沿以为居天下之中,故通称为中国。

国中连山大者数条,皆发脉于昆仑山。昆仑在天山之南,喜马拉雅山之北,群峰东趋,分为数支。东南入中国,为雪山、云岭、岷山。岷山又分二支,相并而东。南支为剑山,为汉南诸山,至荆山而极;北支为朱圉、嶓冢、终南、太华,又东为熊耳、嵩高,山势南折,为方城、桐柏诸山,又转而东,至天柱而极,西人谓之北岭。北岭支脉北出者,曰吴山、陇山、桥山。云岭之东南,有越城、骑田、大庾诸岭,九嶷、武夷诸山,蜿蜒数千里,达于东海之滨,西人谓之南岭。骑田、大庾之间,有大支脉北出,其高峰曰衡山。昆仑之一支稍北者,曰祁连山。东过中国之北,为贺兰山、阴山、兴安岭。又东为医巫闾山、长白山。阴山之脉东至黑水,南入中国。其长岭曰太行,高峰曰恒山、霍山。长白山之脉南入于海,崛起中国东境,其高峰曰泰山、沂山。

国中有二大川,曰河、曰江。河水发源昆仑之东,经积石山 即雪山 ,斜过中国西北隅,北出塞外,遇阴山而东折,谓之北河。转而南,复入中国,过太行、桥山之间,谓之西河。遇北岭而东,谓之南河。又转东北,谓之东河,终注于渤海。其水色如黄金,故号黄河。计长七千数百里,水性湍悍,流域屡变。古时自南河转北,入大陆泽,东北会于湿水。而河东别有济水,略同今河道。其后河流渐徙,与济合,遂转东南,以会于淮。至咸丰五年,河始复北徙,由大清河入海。其支川大者,左有汾水,右有渭水、洛水,三水皆名著于史。江水出于河源之西,东南入中国,名金沙江。转而东北,与岷江合,始称大江。东流并洞庭、鄱阳两湖之水,注于东海,计长八千余里。其下流一名扬子江。入江之川大者十余,而汉水长三千余里,名最著。汉朝、汉土之号,皆本此水。其外大川甚多。湿水,一名永定河,发源太行之西北,并河北诸川,注于渤海。淮水发源桐柏山,并河南诸川,汇为洪泽湖,注于东海。粤江发源金沙江之东南,东流三千里,入于南海,其大次于江、河。

南、北二岭横贯中国,地势分为三带。北岭、淮水以北为北带,其南至南岭为中带,中带之南为南带。大清置十八省,以分辖中国。其六省在北带,曰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七省在中带,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唯江苏、安徽北境逾淮入北带。四省在南带,曰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一省跨中、南二带,曰贵州。历代国都多在北带,黄河左右,自古称为中原,治世则常为文物之会,乱世则必为兵争之地。今则中、南二带之富庶远胜于北带,江淮及沿海口岸,均用兵所必争焉。

东三省在直隶省东北,曰盛京、曰吉林、曰黑龙江。地势广袤,以方里计之,几得内地十八省之七。大清初,起吉林,国号满洲,南拓盛京,北取黑龙江。入关以后,遂分建为三省。至咸丰中,其地稍侵于俄国。

蒙古当盛京、黑龙江之西,中国长城之北,中有大沙漠。横亘数千里,土人名曰戈壁。蒙古跨沙漠而居,分为二部,漠北曰外蒙古,漠南曰内蒙古。其直蒙古之西而与甘肃接壤者,曰新疆省,亦分南、北二部。以天山为之界,南曰天山南路,一曰回疆;北曰天山北路,一曰伊犁。

当甘肃、四川西北,而在祁连、巴颜咯喇两山脉之间者,曰青海。青海,以湖而名,其湖即古之弱水。西藏又在青海之西,而当昆仑之南,地最高,山最峻,金沙江及南亚细亚诸大川 澜沧江 怒江 布喇麻普特喇河 印度斯河 皆发源于兹。其地分三部,前藏曰康,中藏曰卫,后藏曰藏。此大清疆域之大略也。

第二章
历史大旨

由大清而上溯,统一中国者,凡十三代,曰唐、虞、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据一方而为帝王者,周末有七王国 ;汉晋之际有魏、汉、吴三国;晋时有五胡十六国 前赵 后赵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燕 后燕 北燕 前凉 后凉 南凉 北凉 西凉 ;晋隋之际,宋、齐、梁、陈相继为南朝,后魏、北齐、后周为北朝;唐宋之际,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及十国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五代及宋之时,辽、金相继为北朝,北朝之西,有西夏、西辽。其统祚政俗皆详见于正史。

历代正史之例,创于汉司马迁。迁作《史记》,分为五体,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表以系时事,书以详制度,传以志人物。其后班固作《汉书》,晋陈寿作《三国志》,宋范晔作《后汉书》,梁沈约作《宋书》,萧子显作《齐书》,北齐魏收作《魏书》,唐姚思廉作《梁书》《陈书》,李百药作《北齐书》,李延寿作南北二史,令狐德棻等作《北周书》,魏征等作《隋书》,后晋刘昫等作《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作《新唐书》,薛居正等作《旧五代史》,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元托克托等作宋辽金三史,明宋濂等作《元史》,国朝张廷玉等作《明史》,皆沿其例,虽间有损益,而大致相同。乾隆间,钦定此二十四书皆为正史。

然迁书起黄帝讫汉武帝,上下三千余年,贯通史之例。班、陈而下,断代为史,不能贯串古今、观其会通。梁武帝鉴其弊,尝命吴均作《通史》,未克成书。至宋司马光作《通鉴》、袁枢作《纪事本末》、郑樵作《通志》,始足萃诸史之精,酌因革之道。然三书卷册浩繁,未易卒读。后之续者,或且倍之。盖专门之学,非教科之用。今欲俾初学贯彻历代,得其大凡。故本《通鉴》《通志》之意,仿《纪事本末》之体,略采正史,析其条理,以为历史初级。

政治之得失,学术之升降,疆域之分合,国势之隆替,代有不同。然统观历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变,自汉至五代而一变,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故兹编分为三大纪,自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二千余年为上世史;自秦历汉晋至唐,一千余年为中世史;自五代历宋、辽、金、元至明,七百余年为近世史。取便寻览且资考镜焉。 JFVGimmJv3IfzkG9oMsvLkE2iaWmch3FJETW+17MBJc7lea5geaJtbj/+YMGcH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