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柳诒徵《历代史略》(点校本)序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与全国各地中学历史教师或教研员多有接触和交往。因我祖籍镇江,对江苏的同行们便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对他们当然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在他们当中,华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大的特点在于:勤奋学习、执着钻研、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每每见面,他都抓紧时间,讨论认真严肃的学术话题。更重要的是,他对我国的历史教育改革,特别是教科书建设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柳诒徵先生恰是我的老乡,是著名史学家、史学教育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而且还是书法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之先驱。但因他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便辞世,在史学界之外的普通大众中,鲜有对他了解者。实际上,他是与陈垣等并称“北陈南柳”的国学大师。

20世纪初,柳先生就随主张维新的导师赴日本考察,深感教育在国家富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故撰写《历代史略》一书,作为中国的历史教材。此书是柳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开山之作。它突破纲鉴的编年体例,从史前时期直通明末,系统叙述了历代史事沿革,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新式历史教科书。全书展现了史学与哲学的思辨,维新与保皇思想的碰撞,对时空观念的有机把握,对历史鲜活生动叙述的追求。在西学东渐的大潮流下,在清末“新政”的苟延残喘中,本书与夏曾佑等人的历史教科书共同荡起一缕清风。虽已相隔百余年,在当今中国,此书仍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价值。

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建设,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得不说,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的教科书比较侧重宏观叙述和规律揭示,很难展开鲜活的叙述和描写,因而骨感有余,血肉不足;对学科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历史地理融合的“时空观念”,虽不断提及,但并未进行刻意的系统设计。而且,能够弥补这些缺憾的普及型通史读本也不够丰富。

华中老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大胆选中此书加以点校,作为历史读本付梓问世,是颇有勇气和见地的。校点是编辑加工古籍使其成为可靠的、便于阅读的出版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和史学素养,更需要“呕心沥血”的牺牲精神。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赞赏与感佩。

赘言少叙,惟愿此书的问世,可了却华中老师的宏愿,造福于广大的历史爱好者、助益于师生们的教与学,并为我国历史教科书建设与历史教材学研究作出贡献。

陈 其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历史室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夏威夷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
2020年11月19日 AqI5BxOvxIAxm9bNxo5ceo6KyuGtxvoeUt545Z9+tYD43UZrpta9BssPTwa2Gr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