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篇

教育及学派

第一章
学校制度

虞舜立教,首重明伦。立上庠、下庠,行养老之礼。以乐官主学事,教君及诸臣之适子。夏立东序、西序,商立右学、左学,皆以养老教士,而掌学之官不详。上庠、东序、右学为大学,在国之郊。下庠、西序、左学为小学,在国中。大小二学,皆国学也。虞时,未闻有乡学,夏商始有之。夏曰校,义主教育。商曰序,义主习射。

周代学制,视虞、夏、商加详。王之小学一,曰东胶,在国中。大学四,曰辟雍、虞庠、东序、瞽宗,在四郊,皆国学也。乡学,则党有庠,州有序,乡有校,皆为大学,家塾为小学。国之小学掌于保氏,大学则大乐正、大司成掌之,而总其成于大司徒。乡校掌于乡大夫,州序掌于州长,党庠掌于党正。诸侯不得擅立学,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其国学曰泮宫。

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科,谓之“六艺”。大学则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谓之“四术”。春夏兼教干戈,秋冬兼教羽籥。国之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祀之于学,称为先师,学官四时率学者释奠。国学、乡学,以时举行养老、饮酒之礼,以示民孝悌。

王侯及士庶之子,皆以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卿大夫、士、庶人之子,即入乡之大学。乡大夫论其秀者,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士之秀者,升之国学,曰“俊士”。俊士入学称为“造士”。间一年,即校其学之进否,七年而小成,九年而大成。大乐正乃论其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定其论,然后王官之。其在学不帅教者,大乐正告于王。王为视学,以化导之。不变,然后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唐虞三代,教学之统,皆在君相,伦物修明,道艺一贯。士民之才智者毕萃学校,浸淫于诗书礼乐之化,无敢或贰。周衰,圣君贤相不作,学校之制浸隳。始有以矫激之说,创为异端,如老子者。孔子睹世之弊,力倡古学,思复周初之盛,而世不用,仅得垂空文以自见。孟子当战国时,亦思兴学校,行仁义,世益以为迂。而同时诸子,争出新说,以鸣于世。列、庄骋虚无之辨,申、韩炫法术之学,墨主兼爱,杨尚为我,苏、张为纵横,荀卿论性恶,宋钘、尹文、邹衍、慎到之属亦各骋其雄辩。民风士气嚣然不靖,以成秦楚之乱。故欲知世运之变,当知学校之废兴及周秦诸子之学派也。

第二章
孔孟及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人也。生而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以知礼闻,游历列国,与士大夫、博物者游,观书于周,益娴典礼。居,恒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动容周旋皆中礼。

孔子少时贫贱,尝为委吏、乘田,必尽其职。比三十余岁,避鲁乱适齐。齐景公欲以卿位待之而不果,遂返鲁。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四方来学者甚众。后为鲁司寇,定公用之不终。事见第四篇。孔子去鲁之列国,所至不遇,畏于匡 今直隶大名府长垣县 ,厄于宋,彷徨于郑、卫,穷于陈、蔡之间。六十八岁而归鲁,修礼正乐,笔削《春秋》。以周敬王四十一年卒,时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门人皆心丧三年。鲁人徙居近其冢者,百有余家,因名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诸儒讲礼于塚侧,后世因其故堂作庙,藏孔子衣冠琴书,号为圣庙。

孔子博学而多能,诗书六艺无所不通,而一约之以礼。远宗尧舜,近法文武。论学、论政必从周代,以示尊王之义。其言行,务为中庸,不尚隐怪。论治国,必本之于修身。修身,必本之于伦常。以仁为众德之宗,以克己复礼为为仁之道。性命、天道盖罕言之,尝自明所学,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盖孔子于上古圣人之礼教,皆笃好而深信之。故孟子以孔子为能集群圣之大成。

孔子诲人,谆谆不倦,弟子众至三千,知名者七十余人。颜回最贤,传孔子博文约礼之学,贫而早死。孔子哭之,恸曰:“天丧予!”曾参、闵损皆纯孝,孔子称之。冉耕、冉雍有德行,与颜、闵齐名。宰予、端木赐善为说辞。冉求、仲由长于政事。言偃、卜商长于文学。有若、颛孙师、公西赤之徒,亦各有所得。诸子出处不详。仲由、冉求、冉雍皆尝为季氏宰,端木赐、言偃皆仕鲁,仲由后仕卫孔氏,遭乱而死。卜商,字子夏,孔子没后,居西河教授,魏文侯所师者是也。孔子生鲤,先孔子卒。鲤子伋,字子思,学于曾子,名显于诸侯。孔子裔孙,代有达者,历代帝王奉孔子为先师,求其后,尊以爵秩,以祠圣庙,至今不绝。

孔子没后,百有余年,孟子得其道,以传于世。孟子,名轲,邹 春秋邾国 今山 东兖州府邹县 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适魏,魏惠王不能用。游事齐宣王,在三卿之中,不遇而去。往来于宋、鲁、滕、薛之间,欲行其道以济民,卒无知者,退与万章、公孙丑之徒作《孟子》七篇。

孟子之学兼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自明所愿学者,惟孔子。尊仁义,黜功利,述周家井田、世禄、学校之制。拳拳以教民、养民为念,排斥桓、文之霸业。说齐、魏之君以行仁政而王。然战国方务富强,闻所谓王政,莫不以为迂阔。孟子已不得志于诸侯,慨然以明道自任。疾世人以性为不善,甘于为恶,乃唱性善之说。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端,扩而充之,虽尧舜不难至。尤恶杨墨,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历代学者以孔孟并称,元明以来尊为亚圣。

荀卿,名况,赵人也。少游学于齐,至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后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 春秋鄫国 今山东兖州府峄县 令,坐事废,因家兰陵。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著书数万言而卒。其书论礼最详,率述周制。排击墨子之尚俭、非乐,以为不知文。其斥神怪、灾祥、形相之说,具有卓识。惟论性与孟子相反,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盖有激于衰世而云。又其书有《非十二子篇》,诋子思、孟子以为饰邪说,与慎、墨、宋、惠之徒并称。儒者以是疵之,然是篇或出于伪作,其学大致合于儒。

第三章
老子及杨墨列庄

李耳,字聃,楚苦邑 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 人也,世谓之老聃,与孔子同时,仕周为藏书室之史。见周衰,去之。西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之文简奥难解。大旨言,道存于自然,不假人为。仁义者,道之废也。礼乐者,德之薄也。柔弱谦下,虚静无为,是谓玄德。柔能制刚,弱能胜强,谦下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不尚唐虞三代之治世,谓其说本于黄帝,遂有拟作黄帝书者,故号曰“黄老之道”。汉以后,道教盛行,尊《老子》曰《道德经》。

自老子一倡异说,杨朱、墨翟、列御寇、庄周之徒,相继起焉。杨朱之说主自爱、逸身,不要名利,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以奉一身,不取也。杨朱不知何国人,其书不传。

墨翟,宋大夫也。其说主兼爱,疾世之侈靡,尚俭约节用。论声乐之弊,辨厚葬、久丧之害。又信鬼神之赏罚,而非天命前定之说。称禹之形劳,泛爱博施,不避穷苦,虽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之徒甚众,生不歌,死不服,衣褐穿跷,奔走四方。《墨子》书今存五十三篇。墨家有《晏子春秋》,盖墨子之徒撰之。晏婴以俭名于世,故墨者述其行事,以明己术。

列御寇,郑人也。当周安王时,其说宗老子,一死生,齐是非,虚静无为,以求合于道。

庄周,宋之蒙 邑名 故城在河南归德府城东北 人也。为蒙漆园吏,博学善属文,著书十余万言,率寓言也。其说近于列子,离儒墨之是非,洸洋自恣,文极奇变。

第四章
名法诸家 附稷下诸子及屈原

名家起于宋钘、尹文,而惠施、公孙龙之属继之。钘,宋人,与孟子同时,尚名法,恶攻战。上说下教,见侮不辱,忍饥寡欲,急于救民,颇类墨者。尹文与钘同居齐稷下 山名 在齐都南 ,号称能言,著《尹子》二卷。惠施与庄子同时,尝为魏相。公孙龙,赵人也。其学务为诡辩,饰辞巧譬,倒是非,淆真伪,缴纷争,言以相乐。施著《惠子》一篇,龙著《公孙龙子》十四篇,今俱不传。

稷下者,齐宣王馆宾客之所也。宣王好文学游说之士,赐列第,尊宠之。淳于髡、邹衍、慎到、田骈、邹奭之徒七十六人,皆为上大夫。不治事而议论,于是稷下学士盛,且数百千人。淳于髡学无所主,博闻强记,称为多智。邹衍之言,怪迂而闳大,然要归于仁义,后为燕昭王师。慎子述名法,非世之尚贤,申韩剧称之。田骈、邹奭皆著书,今不传。

法家以李悝为祖,申不害、商鞅次之,韩非又次之,四子之事略见战国篇中。《管子》,书虽托名管仲,盖成于后人,述管仲治国之术,不尽可信。然其重赏罚,任法而不任智,及富国强兵之策,法家多祖尚之。

李悝集诸国刑书,著《法经》六卷。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中国历代法律,实原于此书。申、商皆有著书,《申子》今不传,《商子》之论略同《管子》,而加刻薄,正与鞅行事相类。韩非兼取申、商之意,著书五十五篇。其言曰:“商鞅为法而无术,申子有术而法不一。法者,官之所师也;术者,主之所执也。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非之学,有得于老子,假其虚静之说,以神法术之用。蔑仁义,厉刑名,惨礉刻深,大悖人性,故终不容于世。

战国学士长于论辩,而乏雅韵。古乐既亡,无复雅颂之作,独屈原以楚辞著焉。屈原,楚世家也。为怀王左徒,志洁行廉,明于治体,王甚任之。后以谗见疏,作《离骚》以自诉。顷襄王又迁之于江南,遂投汨罗 水名 在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而死。屈原之辞,凄婉动人,怨而不恚,绍风雅之遗音,为后世词赋之祖。 Sztduc/9SbqGl2rvIt7SXDGzZeJi+Irh69XpLkAHlkUdjMVfAeUxg8KyBdvYCh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