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篇

礼俗及文事

第一章
名字、姓氏及世族

古俗简质,人惟有姓氏及名,无字与谥。贵贱皆呼其名,不相讳。至周世,始有冠而命字之礼 冠礼详后 。自称以名,称人以字,而不相呼名,惟于臣子及幼贱者则名之。

谥法亦自周始。人死则诔其行以立谥,而讳生时之名。有物与死者同名,臣子必易其物名。秦始皇一废谥法,汉寻复之。周、汉之际,制谥用一二字。唐宋以来,帝王谥号至累二十余字。且当君父生时即讳其名,并同音之字,目为嫌名,避不敢称,此周制所未有也。

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所出,而别婚姻也。一姓分为数族,则又称氏以为之别。故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古史称炎帝母居姜水,黄帝母居姬水,舜母居姚墟,因以为姓,盖犹出于自称。至禹平洪水,分土授民,始有赐姓之制。其时族姓甚多,号为百姓。及周兴,姬姓繁衍于华夷,异姓渐绌,然犹有二十余姓。周衰,姜、芈、妫、嬴踵兴,与诸姬相轧,而他姓愈微。

古之称氏者,大抵以君国之号,或以地名,然非必人尽用之。周时,有君命氏族之法,用以分别贵贱。其受氏之别有五:或以所封之国,或以祖父之字,或以祖父之谥,或以世居之官,或以世食之邑。凡男子冠名以氏而不称姓,姓惟妇人称之。及战国时,妇人亦不称姓,而姓之用废,世尽以氏族为姓。

古俗甚重世系,群姓皆称神圣之裔。唐虞大臣,如禹、皋陶、稷、契之属,皆出于名族。惟商世,伊尹、傅说起自微贱,骤跻宰辅,实为创举。至周时,封建世禄之制益备,王朝公卿,莫非有土之君。诸侯执政,亦皆世臣。士庶人各守其业,虽有俊杰,艰于进用。以孔子之贤圣,一用于鲁,亦不过位大夫。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暗弱之君,虚拥位号;强臣大族,篡弑频仍。其势不得不变,数百年间,诸侯吞灭殆尽,其卿大夫亦兴亡相踵。于是吴起、孙膑、乐毅、廉颇、白起、王翦等白身而为将,苏秦、张仪、蔺相如、范睢、蔡泽等徒步而为相。卿相之位,不复专属于世家。及秦并六国,世侯世族灭亡无遗,遂开后世布衣将相之局,是古今国势之一大变也。

第二章
冠婚丧祭之礼

三皇时,以冒覆头,句颔绕项。黄帝始造冕旒,其后冠制益备,以皮及布帛制之。周人特重冠礼。子年二十,则父于宗庙延宾设醴,为之三加冠。字之曰“某甫既冠”,则以成人之礼相待。天子、诸侯之子或十二而冠,或十五而冠,皆四加冠。

太皞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虞时始有嘉礼之称。周制,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嫁娶必以仲春之月。凡结婚始纳雁,以为采择之礼,次问女之名氏,次纳吉、卜,聘财于女氏,然后请婚期,而婿亲迎,谓之六礼。同姓虽百世,不通婚姻。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古俗一夫配众妇,无妻妾、嫡庶之分。周制:王之嫡妻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内子,皆与其夫齐位,群妾莫敢与为匹。子孙以嫡庶为别,丧服亦以嫡庶为差。并后夺嫡,垂为大戒。周衰,礼废,幽王始以嬖倖乱国。其后如齐桓公、晋献公皆以庶孽争立,酿数世之祸。

周制诸侯嫁女,列国使同姓二国以其女媵之。三女皆以侄娣相从,姊妹姑侄并为列妾。故国君一娶得九女,夫人早死,则继之以媵,或以侄娣,而不再娶。王纳后妃,盖亦如此,而其制不详。王立六宫,诸侯立三宫,以处群妾,命为内官。王之内官凡一百余,有夫人、嫔御、世妇等号。其贵宠者,位视公卿。战国时,诸侯荒淫,不揆古制,拘集宫妾,大国累千,小国累百,至秦尤甚。

古者丧期无数,敛死者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唐虞始制瓦棺,服君及父母之丧皆三年。夏制堲周,以土周绕于棺。商始以木为棺椁。或曰禹之丧法,桐棺三寸,制丧三月,以木为棺,殆不始于商。周公制丧礼,节目详备,哭泣、擗踊,皆有法。人死,则必先复。复者,呼其魂来归也。次有沐浴、饭舍、小敛、大敛之礼,衣衾、棺椁务尽其美。王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殡,五月葬。大夫、士三日殡,三月葬。丧期以服为差,为父母斩衰二十五月 父在则为母期 ,谓之三年之丧。其次齐衰十三月,谓之期丧。其次有大功、小功、缌麻之服,自九月至三月。王崩,臣庶皆服丧三年,嗣王不亲政,谓之谅暗,百官皆听于冢宰。诸侯薨,亦准之。

丧葬既毕,以木为死者之主,奉之于庙。岁时祭祀,有事必告焉。王有七庙、二祧及四亲。庙为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夏祖禹、商祖契、周祖后稷,其主百世不迁。祧者,迁主所藏之庙也。亲庙亲尽则迁其主于祧,而致新主于庙。诸侯五庙,无二祧,以太祖之庙为祧。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寝。

祖考之祭,必撰族人,使服死者遗衣服,以象其生时,坐神主之侧,名之曰尸。祭者北面事之,献奠、致礼,谓鬼神凭尸来格也。凡祭,以牛若羊豕为牺牲,以黍稷为粢盛。王侯行亲耕之礼,以劝农事,取其田之收,以供粢盛。后、夫人行亲蚕之礼,以劝蚕事,缫其茧丝,以为祭服。此二礼,历代帝后多遵行之,至今不废。

舜命伯夷典三礼,盖祭天神、地祗、人鬼之礼也。夏人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其制度俱不详。周代尤重祭祀,以为国家之大事。天地、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皆神而祭之。王者筑坛于国都南郊,燔柴祀天,以其太祖配食,谓之郊祀。郊祀为王之大礼,诸侯以下不得行之。其次于郊祀者,为社稷。社,土神,后土配之。稷,谷神,后稷配之。诸侯兼祀社稷,大夫以下有州社、里社专祀土神。王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祭日之坛曰王宫,祭月之坛曰夜明,祭星之坛曰幽宗。孟夏日食,则王为之不举,伐鼓于社,以责群阴。王祭九州名山大川,诸侯祭境内山川。山崩川竭及有水旱之灾,则君降服、撤乐,祝用币,史用辞,以禜群神。自汉魏以来,祀地只于北郊,其礼视南郊,天地群神从祀两郊。又祀日于东郊,祀月于西郊。四郊皆有祭坛,较周制稍变。

第三章
文字之沿革

由上古至秦汉,文字凡经五变。开辟之初,结绳而治,未有书契。仓颉始造古文,象虫鸟形迹为之。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名籀文,初变古文之体。秦丞相李斯等作小篆,增损籀文,渐趋简易。狱吏程邈继造隶书,字画务从省简,以便施之徒隶。汉史游又作草书,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因其草创,谓之草书。自后通用隶、草二体,古篆惟碑刻、印玺用之。

周人教小学,析文字之体用,为六书。其说甚明,凡摹写形体以表庶物,谓之象形,如日、月、山、川是也。形之难象者,以符号表其义,谓之指事,如数字及上、下、左、右是也。合二字并取其义,以表新义,谓之会意,如日月为明,口鸟为鸣是也。合二字,一取其义,一取其声,谓之谐声,如江、河皆从水,而工、可为声。崑、崙皆从山,而昆、仑为声是也。太古始制字,主指事、象形,而两间事物不可一一作新形以表之,故辅以会意,广以谐声,而后字之体备。至其为用,则有转注、假借二法。同类一首之字,互相为训,谓之转注,如考(老)、讽(诵)是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谓之假借,如令(长)、朋(来)是也。宋郑樵计六书之数,谓象形类凡六百余字,指事类凡一百余字,会意类凡七百余字,转注类凡三百余字,谐声类凡二万一千余字,假借类凡五百余字。

上世有笔墨,而未有木皮纸,或书于木,或书于竹。故札、檄等字从木,篇、籍等字从竹。或用缣帛为纸,故纸字从系。典籍大抵以漆液书竹简,以韦编束,卷而藏之,故算书册以卷数。秦始皇时,内史蒙恬始精毛笔之制。至后汉世,宦者蔡伦造意,用树皮、币布等捣抄作纸,文书之用于是益便。

第四章
上古典籍

中国典籍最古者曰《易》《书》《诗》《春秋》。《易》本蓍筮之书,列记卦爻以示吉凶。其曰易者,以其有交易、变易之义也。太皞始画八卦,卦有六爻,重为六十四卦。文王因之,作卦辞、爻辞,分为上、下二篇。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以阐易理,谓之十翼。《易》虽始于太皞,而成于周,故曰《周易》。

《书》又名《尚书》,三代史官记大政大事者也。周时《书》之存者三千余篇,孔子删之,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至秦燔书,亡失大半,今所传者,惟《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二十八篇 今古文之说 详卷之三

《诗》者,周代之歌也,亦孔子所删,分风、雅、颂三类。诸国之歌谣曰风,燕飨朝会之乐歌曰雅,宗庙之乐歌曰颂。孔子手定者三百十一篇,今存三百五篇。“笙诗”六篇有其义,而亡其辞。

《春秋》者,鲁史记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孔子既纂书,复取《春秋》笔削之,正名显实,以讨僭乱。始鲁隐公元年,终哀公十四年,其后十六年之文,弟子所续也。公羊、谷梁、左氏皆为之传。《左氏》三十卷,叙事最详。东周二百五十年,五霸功业,列国盛衰,悉具是书。又《国语》二十一篇,国别为语,与左氏相表里,或称为《春秋外传》。《战国策》三十二篇,记战国人之筹策,多纵横、权诈之言。周代古史可考者,惟此三书。

儒者立六经之目,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乐》书失传,其论散见于《礼》书中,故又称五经。《礼》有《周礼》《仪礼》《礼记》 此小戴所传 详卷之 ,谓之三礼。《周礼》本名《周官》,叙天地四时六官 天官大冢宰 地官大司徒 春官 大宗伯 夏官大司马 秋官大司寇 冬官大司空 之职事,相传以为周公所作,然其言不尽合于周制,殆出于后人所窜乱。《仪礼》记冠、婚、丧、祭、燕射、朝聘之制,盖周公所作,今存十七篇。《礼记》之作,出自孔门,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秦汉诸儒附益所作,合为四十九篇。唐代立五经于学官,《礼》独取《礼记》,后遂相沿不废。

《易》《书》《诗》,“春秋三传”“三礼”之外,有《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经,合称十三经。《论语》者,孔子及门弟子之语,而后人所辑而撰录也。《孝经》盖曾子弟子所辑,皆孔子与曾子论孝之语。《尔雅》十九篇,或言首篇为周公作,余则孔子与子夏所增。《孟子》七篇,皆孟子自著。

周秦诸子之书,流传于世者数十部。儒家以《荀子》为最,道家以《老子》《庄子》《列子》为最。《墨子》及《晏子春秋》,墨家之所主。《管子》《商子》《韩非子》,法家之所宗也。四家大旨,略载于次篇。又兵家有《孙》《吴》《尉缭子》,纵横家有《鬼谷子》。《孙子》者,孙武之书。《吴子》者,吴起之书也。吴起仕魏、楚 见第 五篇 。孙武与尉缭出处不明,或曰武事吴王阖闾,建军功。然左氏详叙吴事,未尝及武。其书辞理精绝,儒者亦盛称之。《鬼谷子》即所谓鬼谷先生,苏秦、张仪之师也。其书专论阴谋权术,或以为即苏秦所作。 K+GrCoDYYsnoi9zh3kxGQSXzFu4XSf1jhVBUFGSyq9bgusd1ZEl6HxHNL7/3fN5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