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工匠精神与守艺

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是让传统文化成为遗产,继而不断发扬、创新的基础。我国有着悠久的工匠技术历史,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体现在了文化与智慧等方面的传承,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竞争力。《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巧饰”则说明“工”本身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和原则,本身就具有追求高端精致这个意味。譬如古代形容某人擅长某一领域,或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常常谓之“工于某某”。从当今意义理解“工匠”则包含了设计者、艺术家和实践者多重身份含义。如在民间手艺人身上,他们作为手艺“工匠”,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发扬和创新。本文参考邹其昌的论述,从“法”(行为原则)、“巧”(技术原则)、“饰”(艺术或审美原则)、“和”(生态原则)四个方面理解和说明。“工匠精神”本质上仍是一种劳动精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下,在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精神,是不断更新的文化生产力。

恪守本位,坚守手艺。(1)“法”既是手艺人制作方法,也是其遵循的制作规则。《尔雅·释诂》:“法,常也。”即“法”是行为准则,制器原则。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和阐释中,无论是镇江锅盖面、淮安全鳝席、苏州叶家烧饼等传统美食,还是核雕、刺绣、糖人、纸扎、面塑、泥塑等传统手工艺,都有一定的独门绝技法,使其成为民族优秀文化或地方特色。常州烙画工艺——火针刺绣,需要“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并以中国画为基础,有较高的美术功底。而生产一把杭州张小泉剪刀,则需要72道工序。张小泉剪刀对做工的要求尤其精细,不同款式的型号都有固定的标准。比如说张小泉2号剪刀,它的头部长度必须为85毫米,轴心到根部的距离规定在110毫米到120毫米之间,脚的总长度必须控制在200毫米上下,对于纯手工制作来说,剪刀的尺寸有着严格的标准,难度很高。(2)除了基本手艺技术,细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名目,还可见对技巧的重视。《说文解字·手部》曰:“技,巧也。”《韵会》有:“巧,机巧也。”则“巧”和“技”互释互通,并进一步说明这种技术的精巧、娴熟。天津温氏面塑,其任何作品都是起始于一个普通面团,但根据作品的不同种类,温明英将面塑中的“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和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绝活巧妙融合,并辅以梳子、剪刀、刻刀、镊子等工具,创作出众多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3)众多手工艺也讲求“美”的原则,可谓赏心悦目。《说文解字注》曰:“凡物去其尘垢即所以增其光采。故刷者饰之本义。而凡踵事增华皆谓之饰,则其引伸之义也。”可见,“饰”有清理、擦拭以增加光彩,使事物得到美化之意。如书法、绘画等作品完成之后,会增一笔艺术性的题款和加盖印章,画面的疏密程度也可以用题款和印章加以补充调剂,而合理的题款和印章也可以使得画面更加充实灵活,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经断纬”,体现了艺人集体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意蕴。中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也非常重视“生产性”工作。如中国的剪纸,其基本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化,虽然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了审美与收藏的行列。(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发展,最后要达到“和”的生态原则。工匠过程是将众多元素组合成新,不只是在制作过程,也在成品之后的保存、延续之中。“和”即是“相应”,如在音乐呈现中,“和五声”则是将不同音符搭配演奏以达到悦耳的效果。淮北大鼓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通常采用地方小调并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和”也是推陈出新,迎合当下需要的过程。2004年,在淮北市春晚上,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与其他几位艺人推陈出新,创作了《乡韵乡情唱相城》,将传统的坠子、琴书、淮北大鼓结合在一起,10分钟的演出,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其实,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一直在想,如何在形式上有更多的创新。如果人够多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群口大鼓,就像相声一样,过去都是单口、双口相声,但是马季先生则推出了大受欢迎的《说五官》等群口相声,只要能创新,大鼓就有出路。”

但快速革故鼎新的社会,“衰落”仍是手工艺在面对现代化和信息化大潮时不可避免的遭遇。处于偏僻与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受到巨大冲击,他们的文化传承或后继无人,或在外来政治、经济及权力的压力下手足无措。而“留住手艺”并传承工匠精神,是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守住传统手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和人民重视传统的体现。包括中国端午节、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等优秀传统资源,在成为遗产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最终得以传承和发扬。(2)国策重视与立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的法律。较为重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日本,更是制定“文化立国”战略,制定一系列法律,如《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将重要的民间节日立为法定节日,使得传统工艺依附于民间节日得以保护和传承。(3)无形文化的有形转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政府、民间匠人、文化工作者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记录和保存无形的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带承载着丰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3年出版的单霁翔著作《大运河遗产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以我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为线索,收录了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提案、演讲、采访稿等数十篇,记录了2004年以来作者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上所做的不懈努力。本书正文内容,则是通过寻访大运河沿线地方手工艺人,运用“口述”方式呈现了从“传承人”的视角探寻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34位手工艺人分布于大运河沿线的8个省市34个核心区,堪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集体画像”。

在文化保护工作中,除了物质文物的收集外,以影视记录文物背后人的思维与行为也十分重要。2012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特别推出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用影像记录并珍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全面地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华古老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使这些国宝级手艺得到拯救、保护和传承。文字和影像作品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文字对场景的陈述是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图像记录则是场景的直接与具体的呈现。由人类学理论推动的影视人类学的作品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旨在透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庄孔韶1989年在福建闽江拍摄的民俗纪录片《端午节》,2017年拍摄的《金翼山谷的冬至》,均是从影视人类学视角,通过摄影机捕捉闽南地方民俗和宗教实践,展示、诠释、理解和保存地方文化。《端午节》更是在华东水口电站改变水位前,对移民搬迁前最后一次端午节民俗仪式——龙舟竞赛的记录和保存。“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在南北方均有不同形式的记录、仪式和保存,《金翼山谷的冬至》关注当地的民俗和传说,融合了金翼山谷内外的歌谣、绘画、戏剧、电影、新媒体等多元研究与创作,并突出地方性合作。如戏剧导演、演员都是本地人,而且戏剧演出得到了县镇村民、金翼之家和山谷的邻居们的积极参与。最后的成片在国内多个学术会议,如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讨会、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及国际电影展得到展映和传播,并在当地电视台播映,通过这种情感参与和无缝展现,民俗纪录片也更好地传扬着传统文化。

总之,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机制,而“任意器物,只有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它所处的地位,才能得到它的文化意义”。面对传统“手艺”和如何“守艺”,发挥“匠人”精神和技艺,并展开多渠道保护行动,保存传统文化记忆,增添时代烙印。 7aa7z0JS118dH+NSU9fyK3U0jIK/2K53VXJ0SUSbvw3iNOGHMWbsldm6UbPKz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