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艺人与手艺

人类学者金光亿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人类学家强调文化的主体,费孝通先生强调“文化自觉”,国家强调“文化自信”,都是要避免“看文化不见人”,目睹当地的现状,听见当地人的声音,体会当地人的思考。

在大运河沿线,有这样一批手艺人仍在坚守。安徽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河南洛阳济世堂李占标膏药传承人李瑞成,河南新安窑传承人王志成,天津面塑手艺人温明英,山东聊城木版年画传承人徐秀贞,江苏常州乱针绣传承人周明敏,江苏无锡手工银丝面传承人胡法律,浙江杭州张小泉剪刀代表性传承人丁纪灿等。这些手艺人各个精通绝活,并不断发扬传承。学者徐雯雪在对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全国共有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苏省共有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门类,其中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江苏省占有量排名前三类别的分别是:传统技艺类(33项),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类(27项),如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苏绣、泥塑、常州梳篦等;传统戏剧类(22项),如昆曲、京剧、苏剧、扬剧、木偶戏、淮剧、徐州梆子等。本书所调研的江苏地域,传统手工艺包括了传统戏剧、美术、医药、雕刻、泥塑、剪纸、美食文化等。这些文化精华的保存和传承,是手艺人的坚守,也是工匠精神的延续。

中国非物质文化具有历史统一性和传承性。在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调研中,这些手艺人不断坚守和传承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积淀。如(1)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河南新安窑始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明清时期没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七八十年代仍有部分窑口生产日用青花瓷及黑釉瓷。在王志成收藏的众多藏品中,汉、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品居多,它们不同的工艺、造型都是它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印记。新安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如今广受人们喜爱的紫砂,也属于新安窑。(2)中医和中药的历史发展。河南洛阳老城区董氏梨膏糖和洛阳百年膏药世家——济世堂李占标膏药是其体现。糖是药性梨糖膏的原材料之一。众所周知,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饴糖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地方特色不一,糖的种类不断丰富,制糖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相传,梨膏糖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为一位民间中药名医所配制而成,曾为皇宫贡品。后来流入民间,董氏梨膏糖由董家上十三代祖辈接传,成为董家的保命手段。梨膏糖虽是糖,但本质是药,古代和近代人因接触西药较少,抗体较少,因此它是20世纪洛阳人冬天伤风的特效药。百年老店济世堂李占标膏药成立于1856年,采用古法熬制,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有着“黑如漆,明如镜,黏如鹰抓兔子般,拉药成丝,滴水成珠”等特征,膏药布将纯棉布与国画宣纸相结合,不仅软硬适中,而且透气耐用,不易过敏,为老百姓缓解了许多病痛。(3)发达的手工艺器具制造。如河南修武县的“雁门耧”。“耧”又称耧车、耧犁、耩子,是一种畜力牵引的播种农具,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河南处于中原平原地带,是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对农业工具的需求和创造也随之增强。耧就是用来播种各种谷物和蔬菜的一个重要工具。由于它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因此大大提高了播种的质量和播种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消耗。汉代发明使用,不断改良,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使用。为防止这门手艺的流失、避免这门手艺被历史遗忘,2015年河南修武县及传承人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审批。

中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具有地域性。每个地方由于文化基础、民族属性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小众的文化代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区性特征。(1)地方戏曲多样。最初的徐州柳琴戏是以鲁南、苏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而其内精髓就在于一口唱腔,由精练的一字一音表达出来,多一个字是浪费、是多余,少一个音是意境全无、是索然无味。与这种口传技艺不同的,是老北京拉洋片,由一人表演,道具是一个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几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圆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的圆洞,观众可以看到柜里的画片。画片不是自动播放的,而是需要表演者用手去拉小绳控制。拉洋片的表演内容十分广泛,取材丰富。根据故事内容绘制图片、编辑唱段,台词多是合辙押韵、幽默诙谐的段子。每一个表演者所表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师承不一,表演风格各异。而河南坠子是以河南方言来展开说唱表演,伴奏多以坠子弦(又名“坠胡”“坠琴”“弦子”)和木鱼的演奏为主,伴奏乐队最开始只有坠子弦,后来逐渐加入琵琶、扬琴等乐器,再后来发展为两到五件乐器共同伴奏的形式。近代以来,也有加入交响音乐、电子音乐等元素的尝试。可以说河南坠子的发展一直在与时俱进。(2)地方美食丰富。中国素来有几大菜系,而在各菜系中,同一地域,又有各样的地方风味美食。早在唐代就颇具名气的苏州叶家烧饼,曾被唐朝尚食局选中,后又被南巡时的乾隆帝称赞不绝。当下,叶家烧饼基于传承,勇于创新,当代掌门人刘大勇到各地遍访面点师,交流学习不同地域口味,在保留传统特色白糖馅儿和葱油馅儿的烧饼的同时,刘大勇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品种,推出了豆沙馅儿、奶油馅儿、肉松馅儿、雪菜肉馅儿和多种果脯馅儿的烧饼。同样,无锡的手工银丝面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早上吃面是南方人一种生活习惯,在古老的京杭运河河畔无锡,这个城市拥有着诸多面馆,新万兴银丝面馆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据《中国小吃》记载,银丝面因面条洁白如银,纤细如丝,故而得名。(3)手工技艺精巧。如常州市梳篦,“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这是生于大运河畔的老常州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民谣,常州最开始被称作延陵,这首民谣歌唱的就是每一个常州人引以为傲的梳篦。木版年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美术工艺,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相当盛行。聊城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简单,整体感强烈。年画中,人物的造型刻画夸张却又异常和谐,形象丰满,情绪高昂;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带刚;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极具喜庆的气氛。数百年来,聊城木版年画对鲁西文化的昌盛起了重要作用,对全国其他地区年画的制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YhYACOENT9iNsPLuTAe9uw30lIObnT/C31banDTkbOXYRr9E4fT3Pv27Fuk0DR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