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工匠精神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形成、遗留和再生的有形、无形的文化在诸多领域累积和实践。有形物质文化如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器物、遗址等,无形物质文化如各类民间知识、语言、风俗、音乐、医道、信仰等,均代表着人类行为主体对物质客体的文化表述,是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物质文化也携带着历史情感、信仰和文化认同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为“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统文化智慧的途径之一,也是重视传承、不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和转化,以及适应科技现代化和物质现代化的需要。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织的大运河沿线实地调查,对大运河沿线的“手艺人”进行生活史和手艺创作过程的深度访谈和观察,探究手艺“成为遗产”的背后,手艺传承的工匠精神、面临的困惑以及出路。通过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整理,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多样方式,为这些传统智慧结晶留下宝贵的记忆,并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提供探究性参考。 VCyLYFCRfcfGstvVdR7SASOwITdECzdJCzU8tvdG4DMeiSsvuLoYPFRxOXttUj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