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词

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 1 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异宜奈何?简文 2 之贵也,则华林;季伦 3 之富也,则金谷 4 ;仲子 5 之贫也,则止于陵片畦;此人之有异宜,贵贱贫富,勿容倒置者也。若本无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绝少“鹿柴 6 ”“文杏 7 ”之胜,而冒托于“辋川 8 ”,不如嫫母 9 傅粉涂朱,只益之陋乎?此又地有异宜,所当审者。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否则强为造作,仅一委之工师、陶氏,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与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所苦者,主人有丘壑矣,而意不能喻之工,工人能守,不能创,拘牵绳墨,以屈主人,不得不尽贬其丘壑以徇,岂不大可惜乎?此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为不可及,而更能指挥运斤,使顽者巧,滞者通,尤足快也。予与无否交最久,常以剩山残水,不足穷其底蕴,妄欲罗十岳为一区 10 ,驱五丁 11 为众役,悉致琪华、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焕然改观,是亦快事,恨无此大主人耳!然则无否能大不能小乎?是又不然。所谓地与人俱有异宜,善于用因,莫无否若也。即予卜筑城南 12 ,芦汀柳岸之间,仅广十笏 13 经无否略为区画,别现灵幽。予自负少解结构,质之无否,愧如拙鸠 14 。宇内不少名流韵士,小筑卧游 15 ,何可不问途无否?但恐未能分身四应,庶几以《园冶》一编代之。然予终恨无否之智巧不可传,而所传者只其成法,犹之乎未传也。但变而通,通已有其本,则无传,终不如有传之足述,今日之“国能 16 ”即他日之“规矩”,安知不与《考工记》 17 并为脍炙乎?

崇祯乙亥 18 午月朔友弟郑元勋 19 书于影园 20

1. 造园: 营造园林,今有“造园学”。此语应为最早出现的“造园”一词。

2. 简文: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天资聪颖,才华过人,在政治上受权臣桓温牵制。《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华林园地处南京鸡鸣山南,为三国吴时修筑,后南朝时期历代不断扩建。

3. 季伦: 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的富豪,曾任荆州刺史,劫持商旅,暴富不仁,在洛阳构筑了金谷园。

4. 金谷: 石崇在《金谷诗序》中介绍了金谷园中的设置:“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草药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窑,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基本上是从“众果”“草药”“水碓”的经济需要“物备”,达到“娱目欢心”的目的。河南指洛阳洛河之南。

5. 仲子: 姓陈,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后为刻意安贫乐道的廉士,居山东长山县南於陵。孟子在书中多有议论,并予以批评,见《孟子•滕文公下》。

6. 鹿柴: 唐代诗人、音乐家、画家王维的辋川别墅中的一景。王维《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 文杏: 本义为杏树的异种,木质纹理紧密。相传西汉修筑上林苑时,地方群臣贡献的名果异树中有文杏。这里有暗指上林苑筑园富丽别致的意思。

8. 辋川: 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的地名,为唐代王维的别墅之地。其地诸水汇流如辋形,山重水复,富于变化,有辋川二十景。辋川之水后流入灞水。王维诗中多吟咏“辋川别墅”。

9. 嫫母: 嫫为丑陋的意思。嫫母相传为古代黄帝的第四位妻子,长相奇丑无比。后人多以丑女视之。

10. 十岳为一区: 除泰山、恒山、嵩山、衡山、华山五岳之外的五座大山,与五岳合称为十岳。一区是一处的意思。

11. 五丁: 传说中的古代大力士。《水经注》中有“蜀令五丁引之成道,因曰‘五牛道’”。

12. 城南: 即扬州城南郑元勋的影园。

13. 十笏: 笏为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记事板,也称为“朝板”,多为玉石、象牙、竹木制成,长约一尺。十笏是指地方狭小。乾隆《咏纳翠轩》诗:“十笏不为仄,诸峰无尽奇”。

14. 拙鸠: 拙笨的鸠。鸠因不擅长垒巢,喜欢占据鹊巢,有成语“鸠占鹊巢”。这里为郑元勋的自谦,意即自己不擅长营构。

15. 卧游: 原指欣赏卷轴山水画。《宋书•宗炳传》:“炳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里延伸为构园叠山,作卧游之乐。引文中的“尚平”即东汉向子平。

16. 国能: 闻名于当世的特殊技能,语出《庄子•秋水》“未得国能”。

17. 《考工记》: 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官书,在汉代被补入《周礼》,成为《周礼•冬官考工记六》。“考工”辞出汉代少府制作兵器等手工业的属官,因而亦称为《考工记》。

18. 崇祯乙亥: 即明崇祯八年(1635年)。

19. 郑元勋: 生卒:1603—1644年,字超宗,号惠东,安徽歙县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有诗集《媚幽阁文娱》,筑有扬州“影园”。郑元勋是明末扬州的名士,曾邀约江楚之间的诸多名流诗人,雅集“影园”参加“黄牡丹”诗会,吟咏黄牡丹,并匿名评出诗作的第一名,由郑元勋用黄金铸成一对酒觥予以奖赏,一时轰动江左,传为佳话。

20. 影园: 为郑元勋的扬州私园,据记载为明崇祯五年(1632年)开始构园,由我国造园名家计成规划设计,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为此园题额,是明末扬州名园之一,有《影园记》《影园自记》等文流传。

译 文

古人的各种技艺,都在著述中把它们记载下来传于后世,为什么唯独没有造园的著作传下来呢?有人说:“营造园林要因人、因地制宜,并无定法可循,因此不能把建造园林的规范写成著作流传下来。”什么是“异宜”呢?梁代简文帝尊贵,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华林园;西晋季伦富有,建造了奢侈华美的金谷园;战国陈仲子贫苦,只能在于陵建一片小菜园。这就是人有“异宜”,其贵贱贫富,与之相符合的园林规模和风格也不同,这是不能随意颠倒的。如果没有崇山茂林的幽境,而假借“流觞曲水”的美名;如果没有“鹿柴”“文杏”那样的景致,而假冒王维“辋川别业”的名号,不是正如丑妇嫫母涂脂抹粉,只会更丑陋吗?这又是地有“异宜”,造园者要慎重考虑环境地理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营造园林。

只要园主人胸有丘壑,则园林的营造,既可以工巧华丽,也可以质朴简略。否则,造园只是一味地依赖工匠来负责,任他们营造的话,园中的山石理水无回引的气势与情趣,草木也不能形成葱茂掩映的姿态,怎么使园主人有“日涉成趣”的快乐呢?所苦恼的是,园主人胸中本来有丘壑的美好构想,而不能让工匠理解他的意趣,工匠恪守成规,却不知如何创新变化,更拘泥于定法定则,以此使园主人委曲求全而迁就工匠,岂不太可惜了吗?这正是计无否的造园思想为一般工匠所不能企及的,其创意变化从心而不拘成法,更有丰富的经验,能自如地指挥现场的工匠实际操作,能把那些顽石变得灵奇,使沉闷乏味的空间变得灵动,这是令人满意和欣赏的。我与计无否交游最久,常常感到小园林的营造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不能充分反映其内在的能力。因此总是幻想将天下名山胜景都罗列在一处,让古代的五个大力士都为计无否所驱使,搜尽世间所有的花草树木和奇禽仙鸟,供他布置点缀园林,使大地旧貌能够焕然一新,这真是一件称人心意的事情。只是遗憾没有这样大气魄的主人啊!那么,计无否是不是只能建造大型园林,而不能建造小型的园林呢?这也不是。正如前面所说,善于利用场地环境和园主人的优越条件,没有谁能比得上计无否。就我定居的城南园林来说,地处芦汀柳岸之间,面积狭小,经计无否略加规划,便别有一番空灵幽奇的意境。我也自认为稍稍懂得一点园林艺术,但与计无否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就深感自己像不会营巢的笨鸠了。世间不少名流雅士,要想小筑园林以供游玩,怎能不去请教计无否呢?但恐怕计无否分身乏术,难应四面八方的邀请,只能用他所著的《园冶》来代劳。但我最终还是遗憾计无否造园的智慧思想不能真正得到传承,所能流传的只不过是他造园的技术方法,几乎等于没有流传。不过后人可以依据其中的成法变通,加以变化,运用到实际中,这样有此书流传,就可供人们借鉴了。计无否堪称今日造园的国之能手,其著作也必将是后世造园参照的准则,又怎知《园冶》不会与《考工记》一样,为后世所传颂呢?

崇祯八年五月初一,友弟郑元勋写于影园

延伸阅读
宋代郭忠恕《仿辋川图》

相传唐代王维将自己隐居的蓝田辋川别墅景致绘制成了《辋川图》,后因流失,被演绎成《雪溪图》一类的面貌,而无法看到真实画面。因而后人常读诗,揣摩辋川景象。其实,人们热衷于描绘辋川之景,是对王维艺术思想的崇慕景仰。

王维是唐代一流的音乐家、画家、诗人、佛学家。王维先有终南别业一所,后宦海沉浮,奉孝事母,又购买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他利用八年的时间,因地敷形,临水构筑,建成了一片颇具规模的山景园林,而且沉溺其中,吟咏辋川,与友人裴迪和唱《辋川集》共40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语),可见“诗画一体”的优美画面。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其间的鹿柴、栾家濑、竹里馆等景物,成为了一种幽深静湛、情景交融的雅致,感染着后来的许多士人,如《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寂静湛,林木悠闲,折射出诗人别致的情怀。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宋代画家郭忠恕的《仿辋川图》恐怕与王维的平远山水图式相差太远,但是也说明了王维的《辋川图卷》以其美好的山水文化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绘画艺术。

宋代郭忠恕《仿辋川图》

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以东宫门内仁寿殿为中心,形成了寝宫乐寿堂、戏楼德和园等居住娱乐的建筑群。此处以院落式的布局,用瑞石花木点缀其间,获得了宁静封闭的空间效果。穿越宫殿区之后到达湖区,只见湖面开阔,岸柳婆娑。北面的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尽收眼前,亭台楼阁,山石叠翠。万寿山下为沿湖达728米长的彩画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成为了游湖画卷的观赏点。

颐和园的昆明湖借意于西汉昆明湖,湖东小岛是以无锡惠山黄埠墩为原型,风雅别致。南为知春亭,十七孔桥将八角重檐的廓如亭与龙王庙连接,龙王庙上林木葱茏,庙堂环绕,实为湖中仙岛。眺望湖西有柳堤隐隐,西堤六桥实仿杭州西湖苏堤。其玉桥衔泥,蒹葭扬风,一波三折。远处是玉泉宝塔,云兴霞蔚,西山绵绵。

颐和园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造园的技巧,尤其是谐趣园和后山后湖。谐趣园依仿江苏无锡寄畅园的手法,以水面造景,山合水围,幽静闲雅。而万寿山北部后山,林幽草茂,又以后湖曲折变幻,置为江南水市,将皇家富贵与江南逸韵融为一体。花掩幽径,路断桥复,忽见飞檐挑旗,市井熙熙。

颐和园整体设计是大处着眼、气象宏大,而在细部装饰上巧夺天工、精益求精。因而,华丽富贵,精雅巧妙,终成为古典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从后山看前湖,也多了一些新的感慨。

颐和园是清代修建最晚的大型皇家园林,其前身是乾隆年间的清漪园,清漪园原为金元时期的皇家行宫,在明代为一座“好山园”。乾隆六下江南,搜罗园景样式,在此大肆修复构筑,极力扩建湖面水域,并改原先的瓮山为万寿山,建成了风光旎丽、珍宝荟萃的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漪园与圆明园同时被掠夺毁灭。那拉氏在1893年将其修复后又改称为颐和园,结果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毁坏了此园。因此,今日的颐和园的规模和样式,基本上是1905年清政府又重新修复的结果。

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

谐趣园被称为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原名为“惠山园”,是乾隆从无锡惠山寄畅园带回的样稿,仿寄畅园知鱼槛的格局复制出的一个园林。风流逍遥的乾隆,饱游江南,仍不满足,带领画工,收罗江南名园,荟萃北京,仅乾隆年间修筑的皇家园林已达1600公顷。只是颐和园的惠山园(谐趣园),看起来总有些过于小巧玲珑。

惠山园在万寿山东麓,南近宫殿区。因此北依山势,有山林之趣;南浚湖泊,堆土成丘。以幽水曲池联结澹碧斋、就云楼、水乐亭、知鱼桥、载时堂、妙墨轩等临水建筑,并于北部建有八六亭,成为早期的惠山园的雏形。然而到了嘉庆时期,增添廊厅楼堂,改换园制并更名“谐趣园”,谐趣园除了知鱼桥未改名称,其余几乎换为今名。拥挤热闹,华美富丽,少了山林野趣,多的是富贵格调,物是人非,景随情迁。待晚清重修颐和园时,将北地山林与南部湖区分割,各自独立,却更显园中路径的局促。

郑元勋说:“予与无否交最久,常以剩山残水,不足穷其底蕴,妄欲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悉致琪华、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焕然改观,是亦快事,恨无此大主人耳!”恐怕也只有像修筑颐和园这样的“十岳为一区”“五丁为众役”的机会,才能尽情展示其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于晚明造园“剩山残水”的计成多少有些生不逢时。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北京圆明园遗址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一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精美的古典园林。

这座占地5200亩的皇家园苑,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盛世”,在湖山、亭台、花木、桥岛等园林建筑基础上精心修筑,豪华奢侈,为人间仙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乾隆语),并与畅春园、清漪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构成了“三山五园”的格局。圆明园完成于乾隆之手,有正大光明、九州清晏、山高水长、福海、长春园及西洋楼等建筑群,皇帝的热情加上国家财政的支撑,造就了无法想象的辉煌。法国作家雨果激动地说:“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的具体营造者是历代工艺相传的雷家,俗称“样式雷”的传统营造,随后的西洋楼主要是由郎世宁等人完成的。事实上,圆明园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时代,较之秦之阿房宫、汉之上林苑、唐之华清宫、宋之艮岳,圆明园是独领风骚。乾隆皇帝六次游历江南各大名园,携带画工,摹写画本,然后模仿重建,将万园精华集于一园,并集萃天下奇珍异宝、名画古玩,来满足帝王膨胀的虚荣心。因此,圆明园的营造,不但释放了这位风流皇帝的热情、耗损了国家钱财,也使大清帝国随之走到了暮云密布的夕阳中。

北京圆明园遗址

19世纪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外敌当前,民不聊生,主要原因还是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自大、腐败无能。于是圆明园成为了近代政治与战争的牺牲品,也成为了中国人铭刻百年的伤痛。雨果得知圆明园被毁灭、珍宝被掠夺,激烈地谴责道:“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但是,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倒退,只是给人们留下一些教训罢了。“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除了哀痛的教训,就是振兴的自觉。

圆明园,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次悲惨终结。 vNjapV5b2tPXENMmlV0b0VT4VL9kT4et0XVmMvEfKk8w4W54fMZtKD1h21ADLG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