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
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故脏腑经络概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先后,指发病的时间,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都有先后的过程。一般经络先受邪,然后入脏腑,故先后概指病变过程的时间先后。总之,从篇名可知一切疾病的诊治有二要:一要辨清病变部位的深浅,二要详察发病时间的先后。
[01]问曰:上工 〔1〕 治未病 〔2〕 ,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 〔3〕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醋 〔4〕 ,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5〕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6〕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 〔7〕 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 〔8〕 ,补不足,损有余 〔9〕 ,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10〕 。
【注释】
〔1〕上工:此指高明的医生。古时根据医生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黄帝内经·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工,是古代对技艺性劳动者的总称。
〔2〕治未病:指治病的早期。古代所称的“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病的早期,“病”是疾之加甚者。故“上工治未病”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
〔3〕脾王:即“脾旺”。王,通“旺”。
〔4〕醋:俞本、徐本、赵本作“酸”,是。
〔5〕金气不行:即肺气不行。
〔6〕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此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脏腑间的传变。今已不采用。“则伤肺”上,俞本有“心火气盛”四字。“肝气盛”下,俞本有“故实脾”三字。
〔7〕不在:即不当。在,作“当”解。《国语·晋语》:“朱也在御。”《春秋左传》作“朱也当御”可证。
〔8〕虚虚实实:指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的错误治法。
〔9〕补不足,损有余:即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法。
〔10〕余藏准此:指出所有疾病的治疗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一要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要准(辨证正确,用药对证)。本条论述百病的治疗准则。
【译文】
问道:高明的医生是怎样治未病的?老师说:治未病是这样的,发现肝有病,了解肝病会传到脾,应当预先补益脾气。但当一年中脾气旺盛不会感受到邪气时,就不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掌握疾病会传变的知识,看到肝有病,不理解补脾的意义,只知道治肝。
凡治肝虚之病,既要用酸味的药来直接补肝,又要用焦苦的药来辅助心,更要用甘味的药来调和脾。因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旺会伤肾,肾气虚弱,水不通行;水不通行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伤肺,肺受伤则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肝气旺盛,于是肝病自愈。这是治肝补脾的重要方法。治肝虚用这方法,肝实就不应当用此法。
《医经》说: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加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加重,(这都是错误的治法)。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确的治法。其他所有脏腑病证治疗都应依此为准。
[02]夫人禀五常 〔1〕 ,因风气 〔2〕 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 〔3〕 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4〕 ,中人多死。千般疢 〔5〕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 〔6〕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 〔7〕 经络;适 〔8〕 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9〕 、吐纳 〔10〕 、针灸、膏摩 〔11〕 ,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12〕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 〔13〕 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4〕 。
【注释】
〔1〕五常:即五行之常气。《金匮方论衍义》:“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
〔2〕风气:概括“风暑燥湿寒”五气。五气与五常同义。
〔3〕五脏元真:泛指全身气机。
〔4〕客气邪风:“客气”指外来的邪气;“邪风”即虚邪贼风,“客气”与“邪风”同义,皆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5〕疢(chèn):《说文解字》:“热病也。”在此单指“病”。
〔6〕九窍:两耳、两鼻、两目、口及前阴、后阴之总称。
〔7〕干忤(wǔ):触犯、侵犯。
〔8〕适:刚刚。
〔9〕导引:即摇筋骨,动肢节。《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10〕吐纳:即口吐浊气,鼻纳清气。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方法。
〔11〕膏摩:即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参见本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附方“头风摩散方”之类。
〔12〕灾伤:俞本作“疢伤”;徐本作“灾重”。
〔13〕遣:徐本误作“遗”。
〔14〕腠者……是皮肤脏胕之文理也:此段阐明腠理的部位及功能。前后二句当为互文。三焦,泛指全身。元真,泛指气血营卫。表明腠理是全身气血营卫贯通会合的部位,是气血津液流注的通道,也是皮肤脏腑的纹理。腠理遍布全身,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若体内正气不足,则腠理又成为外邪入侵的门户。本条论述防病的纲要。
【译文】
人体禀受自然界五行之气,并依靠五气而生长。五气虽能使万物生长,也能伤害万物,正如水能使船浮行,也能使船沉没。如果全身的气机通行畅达,人体就平和安康。一旦外界的邪气侵入人体就容易引发疾病。虽然有千百种疾病,但发病途径不外乎三条:第一条是经络感受邪气,然后进入脏腑,这会引起内部脏腑的病变;第二条是病邪只在四肢九窍的血脉中相互流传,导致阻塞不通,这会引起外部体表的病变;第三条是由于房劳过度、金刃创伤以及虫兽咬伤所引起的病变。从这三条途径细细推究,疾病的源由都包括在内。如果人体在生活起居方面能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不使邪气侵犯经络;或者刚刚侵入经络,尚未流传至内部脏腑,及早医好它。当四肢开始出现沉重乏力、血脉不通的感觉,马上运用导引(活动肢节)、吐纳(调整呼吸)、针灸治疗或用药膏摩擦体表等方法,不要使(四肢)九窍的血脉闭塞不通;还要注意不做违反国家法令的行为,避免禽兽的伤害,房事不要过度,不使精气耗竭;更要根据气候的冷热变化,调适穿着的衣服,饮食营养的摄入要调配五味的均衡。如此不使人体的正气削弱,病邪就不会侵入人体的腠理。腠是三焦贯通会合元真之气的部位,也是气血流注的通道;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0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 〔1〕 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 〔2〕 头色青,腹中痛,苦 〔3〕 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 , 苦 〔4〕 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 〔5〕 有寒;色白者,亡血 〔6〕 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 〔7〕 ,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8〕
【注释】
〔1〕见:音义通“现”,表现、出现。
〔2〕鼻:指代“面”。上句问“气色见于面部”,下句答“鼻头色青”,可知“鼻头色青”当指“面部色青”。
〔3〕苦:俞本作“若”。
〔4〕苦:徐本作“若”。
〔5〕胸上:即腹中。胸,概指“腹”。上,释为“中”,“上”“中”可互训。
〔6〕亡血:即少血。亡,通“无”。
〔7〕痓:当为“痉”。参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按语。
〔8〕本条论述面部望诊。
【译文】
问道:患病的人有气色表现于面部,希望听听这方面的解说。老师说:鼻头色青(面色青),腹中疼痛,若检查发现手足很冷,则病情危重; 一种说法是腹中冷 , 剧烈疼痛 , 病情也危重 。面色晦黑有水肿;面色黄,腹中有寒湿;面色苍白,贫血;如果面色白而见两颧淡红,又不是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阴盛格阳的戴阳症),病情十分危重(除望面色外还要看五官,如目诊)。见到两目正圆,直视不能转动,是痉病发作,此病难治。(总之),面色青是急性腹痛;面色黑是慢性虚劳;面色红是外感风热;面色黄是(黄疸病)小便不利,皮色光亮透明是(水肿病)体内有水饮停留。
[0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 〔1〕 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 〔2〕 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 作痛 。 〔3〕
【注释】
〔1〕喑(yīn)喑然:形容语声低微。
〔2〕啾(j iū )啾然:形容语声细小而长。
〔3〕本条论述闻诊,听语声以诊病的方法。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安静无声时(由于改变体位)突然大声呼痛,这见于筋骨方面的疾病(如骨折、关节痛);病人讲话声音低微而不响亮(此因气道阻塞,发不出声音),这见于胸部心肺间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病人讲话声音细小而长,这是头部疾病。 一种说法是头痛 ( 不敢大声说话 , 以免引起头部震痛 )。
[05]师曰:息 〔1〕 摇肩 〔2〕 者,心中坚 〔3〕 ;息引胸中,上气 〔4〕 者,咳;息张口短气 〔5〕 者,肺痿 〔6〕 唾沫。 〔7〕
【注释】
〔1〕息:指呼吸。
〔2〕摇肩:即抬肩呼吸。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由于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困难的表现。
〔3〕心中坚:当是“心下坚”,“中”“下”可互训。医生按病人上腹部有痞满的感觉。
〔4〕上气:即喘息。《周礼》:“冬时有嗽上气疾。”郑玄注曰:“上气,逆喘也。”由于肺气上逆引起呼吸时喉中有痰鸣声,甚至不能平卧,医生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5〕短气:即呼吸短促。《伤寒明理论》“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由于肺气不足引起呼吸急促,数吸自救,甚至张口呼吸,也是呼吸困难的表现。
〔6〕肺痿:中医病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条注〔2〕。
〔7〕本条论述气息望诊,以辨肺病之虚实。
【译文】
老师说: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的病人,往往同时有心下坚满;呼吸时出现喘息的病人,多兼有咳嗽的症状;呼吸时张口气急的病人,是肺痿病有吐泡沫样稀痰的症状。
[06]师曰:吸而微数 〔1〕 ,其病在中焦 〔2〕 ,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3〕 呼吸动摇振振者 〔4〕 ,不治。 〔5〕
【注释】
〔1〕吸而微数:指呼吸稍有急促。吸,包括“呼吸”。
〔2〕中焦:为三焦之一,位于躯体的中段,即脾胃(包括肠)所居之处。此指“肠胃”。
〔3〕在上焦者……此皆难治:此为互文。无论是上焦或下焦疾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上焦位于上部,是心肺所居之处;下焦位于下部,是肾与膀胱所居之处。
〔4〕呼吸动摇振振者:由于喘息引起全身动摇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较抬肩呼吸为重。
〔5〕本条再论气息望诊,以断全身疾病的预后。
【译文】
老师说:呼吸稍有急促,若是中焦肠胃病引起的,是实证,当下其实热,呼吸就平稳;如果是虚证(是中气虚脱),病就难治。上焦或下焦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如果呼吸时气喘得全身动摇,那是不治之症。
[07]师曰:寸口脉 〔1〕 动者,因其王时 〔2〕 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3〕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4〕
【注释】
〔1〕寸口脉:是切脉的主要部位。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2〕王时:即旺时。
〔3〕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上文言脉不言色,下文言色不言脉,是互文见义,故结以非其时色脉句。”“四时各随其色”如肝旺于春,其色青,等等。
〔4〕本条论述色脉之诊要结合时令。
【译文】
老师说:寸口脉的搏动,是根据所旺的季节而变动的,假如肝旺于春,则其色青,色泽也随四季的变动而变化。例如春季肝旺时,应是青色而反出现白色(脉象当弦而不弦),这不是当令季节应该反映的色泽与脉象,应当都属于病态。
[08]问曰:有未至而至 〔1〕 ,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 〔2〕 之后,甲子 〔3〕 夜半 〔4〕 ,少阳 〔5〕 起少阴之时 〔6〕 ,阳始生,天得温和。以 〔7〕 未得甲子,天因 〔8〕 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9〕 ,而天未温和,此 〔10〕 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1〕
【注释】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2〕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
〔3〕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在此指冬至以后六十天。
〔4〕夜半:即午夜,子夜。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晨一时。
〔5〕少阳:代表时令的名称。古代把一年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
〔6〕少阴之时:俞本、徐本皆作“少阳之时”,当是。
〔7〕以:作“而”解。
〔8〕因:作“若”解。
〔9〕以得甲子:此下三个“以得甲子”皆当释为“已到甲子日”。“以”作“已”解。
〔10〕此:俞本、徐本、赵本无此字。
〔11〕本条论述天气的异常变化。
【译文】
问道:有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有时令到而气候未到,有时令到而原来气候未去,有时令到而气候来得太快。这些是怎样的呢?老师说:冬至之后六十天的午夜,少阳开始启动。少阳时,阳气开始生发,天气渐渐转温(这是正常的气候)。而未到甲子日,天气若出现温和,这是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未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依然非常寒冷,这是时令到而寒冷的气候不去;已到甲子日,而气候温暖像盛夏五、六月间,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来得过早(这些都是异常的气候)。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 〔1〕 ,其病在表;浮者在后 〔2〕 ,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 〔3〕 ,必短气而极也 〔4〕 。
【注释】
〔1〕前:指切脉部位在关前,即寸脉。寸口脉包括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2〕后:指关后,即尺脉。
〔3〕腰痛背强不能行:此为表证。承“浮者在前”句。《金匮悬解》:“表病则腰痛背强不能行,太阳行身之背,挟脊抵腰而走足也。”表明浮脉可见于表病。
〔4〕必短气而极也:此为里证。承“浮者在后”句。《金匮悬解》:“里病则短气而极,手太阴肺主中气而行呼吸也。”表明浮脉也可见于里病。“必”,或也,不定之词。“极”,《方言》云“疲也”,指疲惫无力之证。《汉书·王褒传》曰:“匈(胸)喘肤汗,人极马倦。”人极马倦,即“人疲马倦”。本条论述诊脉当与证候合参。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浮出现在关前(寸脉),且有腰痛背强不能行走的症状,这是体表的疾病;如果脉浮出现在关后(尺脉),且有短气而乏力的症状,这是内部脏腑的疾病。
[10]问曰:经云“厥阳 〔1〕 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2〕
【注释】
〔1〕厥阳:谓病发于阳。《金匮要略浅注》:“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厥,《说文解字》云“发石也”,后人引申为“发也”。《伤寒论文字考·厥阴病名义》:“凡有发者,皆曰厥也。”
〔2〕本条举厥阳为例,论述阴阳失调的病机。
【译文】
问道:《医经》云“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有阳无阴,所以叫做厥阳。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 〔1〕 ,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2〕 ,此为卒厥 〔3〕 ,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 〔4〕 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5〕
【注释】
〔1〕沉则为实……实气相搏:此是解释卒厥的病理。《金匮要略心典》:“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俱实也。”
〔2〕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指病证的预后判断。《金匮要略编注》:“血气入脏者,即邪气入脏者。”入脏,病变深,预后差。入腑,病变浅,预后好。
〔3〕卒厥:中医病名,一种突然昏倒的暴发病,在此泛指一切暴发病。“卒”通“猝”,急暴之谓。厥,发也。
〔4〕知:徐本、赵本、俞本作“如”,是。
〔5〕本条举卒厥为例,论述一切暴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气血并实,导致卒厥。邪气入脏即病重,入腑则病轻,怎样判断卒厥一类暴发病的预后呢?老师说:(根据当时出现的证候)口唇青紫(是气滞血瘀)、手足逆冷(是阳气暴脱,此是内闭外脱之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如果身体温和,自汗出(这是气血运行通畅),是入腑的表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12]问曰:脉脱 〔1〕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 〔2〕 ,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3〕
【注释】
〔1〕脉脱:脉,在此指血气(即邪气),不是脉象。脱,或也。《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脉即血脉,系血气之省文,考字书,脱,或然之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脉脱不具,诊无常行。”吴昆注云:“脉或不显也。”
〔2〕浸淫疮:中医外科病名。浸淫疮是一种逐渐蔓延的皮肤病。在此泛指一切渐发病。浸淫,渐积也。
〔3〕本条举浸淫疮为例,论述一切渐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是怎样判断的呢?老师说:不仅是一种病,所有病的预后判断都是如此。例如:浸淫疮一类的渐发病,其预后判断(要看病情的发展趋势)从口起向外流至四肢的,容易治愈;从四肢向里传到口的,不易治愈。病在外(病浅)易治,病在内(病深)难治。
[13]问曰:阳病十八 〔1〕 ,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 〔2〕 ,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 〔3〕 、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4〕 。人又有六微 〔5〕 ,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6〕 。五劳、七伤、六极 〔7〕 、妇人三十六病 〔8〕 ,不在其中。
清邪 〔9〕 居上,浊邪 〔10〕 居下,大邪 〔11〕 中表,小邪 〔12〕 中里,䅽饪之邪 〔13〕 ,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
【注释】
〔1〕阳病十八:阳病指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的病证。阳经行于身后,外走体表,属于在表在经络的病证。文中举出六证,各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之分,合计为阳病十八种。
〔2〕阴病十八:阴病指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的病证。阴经行于身前,内连脏腑。属于里通脏腑的病证。文中举出九证,各有虚病、实病之分,合计为阴病十八种。
〔3〕咽:指噎塞之症。
〔4〕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脏(心、肝、脾、肺、肾)病,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分,又有气分、血分及气血兼病之别,合计为九十种病。
〔5〕六微:即六腑的病证,因腑病较脏病轻微,故名。
〔6〕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病,也有六淫及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之分,合计一百零八种病。以上这些病证的分类法,是以病因、证候、病位、病理等综合归类而划分,今已不用。
〔7〕五劳、七伤、六极:这些都是疑难病。五劳是五脏之劳;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漏、精清、小便苦数、精少;六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8〕妇人三十六病: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羮,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huàn)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niè)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小,七曰害吐。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痛,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害。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9〕清邪:轻清之邪,指风邪。
〔10〕浊邪:重浊之邪,指湿邪。
〔11〕大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12〕小邪: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邪。
〔13〕䅽饪之邪:即饮食之邪。䅽,同“穀”(谷)。饪(rèn),煮熟。䅽饪,俞本作“䅽饦(tuō)”。
〔14〕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此二句当为互文。意思是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本条论述病证分类法及五邪中人的规律。
【译文】
问道:阳经的病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头痛、项痛、腰痛、背脊痛,手臂痛、脚牵痛。阴经的病也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咳嗽、气急、哮喘、呃逆、噎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计为九十种病,人体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种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还不包括在其中。
(邪气侵犯人体有一定规律)轻清之邪(如风邪)易侵入人体的上部;重浊之邪(如湿邪)多侵入人体的下部。六淫之邪从表而入;七情之邪从内而伤。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饮食不节)可导致宿食停积。外邪侵入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又风邪侵犯人体多在午前;寒邪侵犯人体多在夜暮;水湿之邪多伤人的下部;雾露之邪多伤人的上部。又风邪致病脉多缓;寒邪致病脉多急,雾邪多侵入体表;湿邪多流注关节;饮食之邪伤人的脾胃。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
[14]问曰:病 〔1〕 有急当救 〔2〕 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 〔3〕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 〔4〕 不止,身体疼痛 〔5〕 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6〕
【注释】
〔1〕病:指表里同病,即表证与里证同时存在。
〔2〕救:治疗。
〔3〕病:指表病,表证。
〔4〕清谷:大便完谷不化。在此泛指里证。
〔5〕身体疼痛:泛指表证。
〔6〕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问道:表里同病时有急当先治里证,有急当先治表证,怎样区分先后呢?老师说: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里证),以致出现下利不止,清谷不化,虽然身体疼痛等表证尚存在,还是应当先治里证;待大便恢复正常时,尚有身体疼痛,再治其表证。
[15]夫病痼疾 〔1〕 ,加以卒病 〔2〕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3〕
【注释】
〔1〕痼(gù)疾: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痼,久病。
〔2〕卒病:指突然新得的急性病。卒,同“猝”,突然。
〔3〕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原有久治未愈的慢性病,又得了新的疾病,应当先治新病,然后再治其旧病。
[16]师曰:五脏病各有得 〔1〕 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 〔2〕 ,各随其所不喜 〔3〕 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 〔4〕 之,必发热也 〔5〕 。
【注释】
〔1〕有得:此指有适宜的食物。得,徐本、赵本作“所得”。
〔2〕有所恶:有不适合的食物。
〔3〕所不喜:亦指不适宜的食物,即禁忌的食物。
〔4〕暴思:在此指暴食。
〔5〕必发热也:必,则也。发热,在此引申为病情加重。本条论述饮食调节当以五脏病的喜恶为原则。
【译文】
老师说:患五脏方面的疾病各有其相宜的食物(适宜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五脏病也各有其所禁忌的食物,相忌的饮食会引发疾病。病人本不应该吃的食物,反而暴食,则会加重病情。
[17]夫诸病在脏 〔1〕 ,欲攻 〔2〕 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3〕 。余皆仿此。 〔4〕
【注释】
〔1〕在脏:泛指在里的疾病。
〔2〕攻:治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攻’古训治,不尽训攻下。”
〔3〕猪苓汤:由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组成。本方有滋阴利水的功效。参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并治第十三》篇[13]条及《伤寒论》223条、319条。
〔4〕本条论述祛邪当以审因论治为原则。
【译文】
各种疾病在体内的病邪,要治疗必须针对其所得的病源,例如口渴的病人(口渴的原因甚多,绝不能一概断为伤阴而妄投养阴生津之剂。若有蓄水而致渴,当以利水为治);给予猪苓汤。其他的病证皆依此为准。
【按语】
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
篇名中的“痓”当为“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读书杂志·战国策》云:“凡隶书……从‘坙’之字,或书作‘
’,因讹而为‘至’,故‘痉’伪作‘痓’。”本书以下的“痓”字,全部改为“痉”字,不再说明。
痉,《说文解字》:“强急也。”《广韵》:“风强病也。”痉病邪在筋脉,由外感风邪所致,多挟寒邪。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由外感湿邪所致。多挟风、挟寒、挟热。湿病有内外之别,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又称“中湿”。
暍,《说文解字》:“伤暑也。”暑即热,暍病即暑病,是暑天的一种热病。由外感暑邪所致,多挟湿邪,故又称中暍、中暑、中热。徐本、赵本篇名中无“治”字。
[01]太阳病 〔1〕 ,发热、无汗,反 〔2〕 恶寒者,名曰刚痉 〔3〕 。
[0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 〔4〕 恶寒,名曰柔痉 〔5〕 。
【注释】
〔1〕太阳病:中医病名。《伤寒论》六经分证之一。六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起阶段。《伤寒论》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反:复也,又也。
〔3〕刚痉:中医病名,为痉病之一。有发热、无汗、恶寒等太阳伤寒表实证,又有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痉证。
〔4〕不:语助词、无义。
〔5〕柔痉:中医病名,为痉病之一。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表虚证,又有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痉证。《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此两条论述痉病的分类及其鉴别方法。
【译文】
病初出现太阳病表实的症状,发热、无汗又恶寒(以及痉证),名叫刚痉。
病初出现太阳病表虚的症状,发热、汗出而恶风(以及痉证),名叫柔痉。
[0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 〔1〕 者,名曰痉,为难治。 〔2〕
【注释】
〔1〕脉沉而细:此以脉象判断痉病的预后。太阳病,邪在表,脉当浮,今脉反沉而细,表明邪虽在表,但里已虚。此省略痉病的主症(头项强痛、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医宗金鉴》:“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痉证而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
〔2〕本条论述痉病的预后。
【译文】
(痉病)有太阳病发热等表症,但同时出现脉沉而细的里虚症,这种痉病(由于邪盛正虚)难以治愈。
[0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1〕 。
[0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06]疮家 〔2〕 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3〕
【注释】
〔1〕痉:在此不是指痉病,而是痉证。由于津液受损、筋脉失养,导致四肢拘急的痉证。此以下三条皆是其他疾病误治后出现的痉证。高注《金匮要略》:“此及下文三条,俱非痉病,因误治以伤阴,遂亦成痉者也。”
〔2〕疮家:久患疮疡一类皮肤病的人,如痈疽、疔疮、疖肿等。
〔3〕此三条因太阳病误治而致的痉证。
【译文】
原有太阳病,但因发汗太过,出现四肢拘急的痉证。
本有太阳中风证,先误用下法,后再发汗(津液一再损伤,筋脉失养),以致出现四肢拘急的痉证。
原本有疮疖等皮肤病的人,虽然有身体疼痛(或发热)等表症,但不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若误用发汗法就会出现痉证。
[0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 〔1〕 ,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2〕 ,独头动摇 〔3〕 ,卒口噤 〔4〕 ,背反张 〔5〕 者,痉病 〔6〕 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7〕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8〕 。 一云其脉浛浛 〔9〕 。
[08]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 〔10〕 ,痉。 〔11〕
【注释】
〔1〕颈项强急:《玉函经》作“头项强”。
〔2〕目赤:《玉函经》、《脉经》作“目脉赤”。即眼部血管充血。
〔3〕独头动摇:《脉经》作“独头面摇”。“头面”两字,当着眼于面,头,为连及之词。面摇,是面部筋脉挛急而抽动。
〔4〕卒口噤:是阵发性的牙关紧闭。口角向上、向外牵引,双眉举起,表情犹如苦笑。由于面部肌肉(咀嚼肌)痉挛所致。
〔5〕背反张:即角弓反张。由颈背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引起,颈不能前屈。
〔6〕痉病:中医病名。由于外感风邪引起的以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此病类似现代所称的“破伤风”。
〔7〕若发其汗……即恶寒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认为:“若发其汗”以下十七字,盖湿病中之文。错简在此,因与本义不符。
〔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脉经》由此连接下条作“痉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阐明痉病发汗后的预后。若弦紧的脉象忽然舒缓扩大,犹如蛇腹那样柔软和缓,这是痉病发作将要缓解的表现。
〔9〕浛(hán)浛:扩大貌,形容脉象由弦紧转为缓和,表明挛急的筋脉渐趋舒缓。俞本作“沧沧”,赵本作“浛”。
〔10〕脉如故,反伏弦者:指出痉病治疗后另一种预后不良的转归。脉象依然像原来那样弦紧,甚至进一步演变为沉伏而弦紧,表明病邪入里,病情加重,痉病仍会持续发作。伏,《玉函经》作“复”。
〔11〕此两条论述痉病热盛的证候及预后。
【译文】
病人身体发热而下肢发冷,头颈项背部筋脉强直拘急,恶寒,发作时头部发热、面红、目赤,面部肌肉抽动,突然口噤不开(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发作时的表现。如果发汗后又感受寒邪与湿邪,肌表更虚,则恶寒加重。若发汗后脉象如蛇腹那样柔软和缓, 一种说法是脉象扩大 。这是痉病发作要缓解的表现。如果脉象依然像原来那样,且沉伏而弦紧,那痉病还将持续发作。
[0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1〕 ,直上下行 〔2〕 。 一作筑筑而弦 〔3〕 , 《脉经》 云 :“ 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4〕 。”
【注释】
〔1〕紧如弦:即紧而弦。指弦而有力的脉象。紧脉劲急,弦脉端直,紧言其力,弦言其象。《医宗金鉴》:“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如,古通“而”。
〔2〕直上下行:形容弦脉端直,从寸脉至尺脉,上、下(寸、关、尺)三部皆见劲急的紧脉。上,指寸脉。下,指尺脉。本条论述痉病的脉象。
〔3〕筑筑而弦:形容坚实的弦脉。
〔4〕脉伏坚,直上下:指沉伏而坚实的弦脉。从寸脉至尺脉都如此,与“紧而弦,直上下行”同义。
【译文】
痉病的脉象,重按是紧而弦,从寸脉至尺脉都是如此。 一说是坚 实的弦脉 。 《脉经》 曰 :“ 患痉病的人 , 从寸脉至尺脉 , 脉象都是沉伏而坚实 。”
[10]痉病有灸疮 〔1〕 ,难治。 〔2〕
【注释】
〔1〕灸疮:因针灸后皮肤破损留下的疮疡。由于疮疡引起的痉病,更为难治。《医学纲目》直言:“本病即破伤风之类也。”
〔2〕本条论述痉病的预后。
【译文】
患痉病的人,同时发现身体上有针灸引起皮肤破损的疮疡,这种痉病难以治愈。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1〕 ,几几然 〔2〕 ,脉反沉迟 〔3〕 ,此为痉 〔4〕 ,栝蒌桂枝汤 〔5〕 主之。 〔6〕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 〔7〕 二两 桂枝 〔8〕 三两 芍药 〔9〕 三两 甘草 〔10〕 二 两 生姜 〔11〕 三两 大枣 〔12〕 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 〔13〕 ,啜 〔14〕 热粥发之。
【注释】
〔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太阳病,其证备”指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表虚证;“身体强”概指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之症。
〔2〕几几然:形容身体强甚。《诗经》有“赤舃几几”。《说文解字》作“赤舃
”。可知“几几”为“
”的通假字。两字连用形容坚固,盛大。《读金匮札记》:“几几然者,项背强之甚者。”
〔3〕脉反沉迟:痉病脉本弦紧,此因津液损伤,故脉沉迟,但沉迟中必兼弦紧。
〔4〕此为痉:在此指柔痉。
〔5〕栝蒌桂枝汤:以栝蒌根合桂枝汤而成。有解肌祛邪、生津养筋的作用。
〔6〕本条论述柔痉的证治。
〔7〕栝蒌根:亦称瓜蒌根。又名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8〕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9〕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有养血柔肝的功效。实验证明有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10〕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生用能泻火解毒,炙用能补中益气。一般在方中多作辅助及矫味之用。
〔11〕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的功效。
〔12〕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有补脾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
〔13〕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14〕啜(chuò):喝、吃。
【译文】
(病初)出现像太阳病表虚证所有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且有明显的项背强急之症,脉象又见沉迟,这就是柔痉,当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 二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 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九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使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稍停片刻,给吃热粥以助发汗。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 〔1〕 ,气上冲胸 〔2〕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 〔3〕 主之。 〔4〕
葛根汤方:
葛根 〔5〕 四两 麻黄 〔6〕 三两去节 〔7〕 桂枝 二两去皮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8〕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右七味。
咀
〔9〕
,以水一升
〔10〕
,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
〔11〕
,去沫。内
〔12〕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3〕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14〕
。
【注释】
〔1〕小便反少:由于少腹筋脉拘急,尿不得出(尿潴留)。
〔2〕气上冲胸:邪气向上,即病变向上发展。
〔3〕葛根汤:本方以葛根为君,麻黄、桂枝为臣。全方有发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
〔4〕本条论述刚痉的证治。
〔5〕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有解表生津的作用。临床证实,本品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6〕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及木贼麻黄的草质茎。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7〕去节:指去根节。因麻黄根节有止汗作用,故去之。
〔8〕炙(zhì):中药加工法之一。将药材用液体辅料(如蜂蜜、黄酒、米醋、姜汁等),加热拌炒的制法。
〔9〕
咀(fǔ jǔ):中药加工法。古代用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煮。今指切片、捣碎的加工方法。
〔10〕一升:俞本、徐本、吴本、《玉函经》作“一斗”,赵本作“七升”。《伤寒论》14条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为“以水一斗”。当以“一斗”为是。
〔11〕减二升:吴本作“一二沸”。
〔12〕内:通“纳”。下文不再出注。
〔13〕微似汗:微微持续汗出。似,《广雅·释诂》:“续也。”
〔14〕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伤寒论》12条:服桂枝汤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译文】
(病初)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表实证,小便解不出而少,病势向上,见有(颈背强)牙关紧闭,不能讲话,这是刚痉即将发作的证候。当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将药切片,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减去二升,去掉上面的药沫。放入其他药同煮,煮到三升时,去掉药渣。一次温服一升。服药后注意盖被保温,使其微微持续汗出,不必吃粥。其他依照桂枝汤后的服药方法及饮食禁忌。若一服后汗出病愈,就不需再服余下两服。如果汗不出,照前法再服一升。仍不出汗,再加服促使发汗。半天内将三升汤药全服完。如果病重,白天晚上连续服药,二十四小时观察病情。服完一帖药后,证候还在,再继续服。若不出汗,一天服至两三帖药。禁食一切生冷黏滑之品,如肉、面、酒、酪以及葱、蒜等辛辣食物。
[13]痉
〔1〕
为病
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
〔2〕
,口噤,卧不着席
〔3〕
,脚挛急,必
齿
〔4〕
,可与大承气汤
〔5〕
。
大承气汤方:
大黄 〔6〕 四两酒洗 厚朴 〔7〕 半斤炙去皮 枳实 〔8〕 五枚炙 芒硝 〔9〕 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弗 〔10〕 。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注释】
〔1〕痉:《玉函经》、《脉经》作“刚痉”。
〔2〕胸满:即胸闷。《金匮要略方论考证》:“胸满之满,读为懑,与闷同,非胀满之满也。”
〔3〕卧不着席: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之甚者。
〔4〕
(xiè)齿:上下牙切齿有声。《说文解字》曰:“
,齿相切也。”
〔5〕大承气汤:有通腑泄热、急下存阴的功效。但是治疗痉病用大承气汤仅是对症治疗。《医门法律》云:“是死里求生之法也。”本条论述痉病热盛的证治。
〔6〕大黄: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有泻火、破积、通便、行瘀等作用。实验证明,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7〕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和凹叶厚朴的树皮、根皮及枝皮。有燥湿行气的功效。
〔8〕枳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9〕芒硝:又称玄明粉、元明粉。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煮炼的精制品。有泻热、通便的功效。内服时不入煎药,冲入药汁或开水中溶化后服。
〔10〕一二弗:俞本、徐本、赵本作“一二沸”当是。指沸腾一二次。
【译文】
痉病 一本作刚痉 热盛(病情危重),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牙关紧闭,口噤不能讲话,且上下牙齿相切有声,颈背部强硬,睡卧时背部不能着床(角弓反张),四肢亦挛急强直,此时的治疗可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酒洗 厚朴 半斤炙去皮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药。先用一斗水,煮厚朴、枳实二味,煮取五升药汁,去掉药渣。放入大黄,煮到二升,去掉药渣。然后放入芒硝,再在火上沸腾一二次。分两次温服。大便得通,就停止再服。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1〕 ,脉沉而细 〔2〕 一作缓 者,此名湿痹 〔3〕 。 《玉函》 云 : 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4〕 ,但当利其小便 〔5〕 。
【注释】
〔1〕关节疼痛而烦:指关节疼痛之甚。烦,与“剧”同义。
〔2〕脉沉而细:《玉函经》作“其脉沉缓”,《脉经》作“脉沉而缓”。作“细”或“缓”,均可。太阳表证脉当浮,今感湿邪,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故脉沉细或沉缓。
〔3〕此名湿痹:上文是关节疼痛而烦,是湿在表之证。故不是“湿痹”,当是“此名中湿”。《玉函经》曰:“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脉经》也作“中湿”。当以“中湿”为是。
〔4〕湿痹之候……大便反快:湿痹,中医病名。湿邪闭阻在里,故名。其主症是小便不利,大便通利。《金匮要略今译》引元坚云:“大便反快者,快调和平之谓。”快,徐本误作“怏”。
〔5〕但当利其小便:利小便是湿痹的治疗原则。使湿邪去、阳气通,气化功能得以恢复。后世医家李东垣的著名论断“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导源于此。至于利小便方,当按《金匮发微》所说:“五苓散倍桂枝是也。”本条论述湿痹的证治。
【译文】
出现太阳病(发热、恶寒等)表证,又有关节剧痛的主症,脉沉细或沉缓(这是感受湿邪引起的湿病)名叫中湿(不是湿痹)。而湿痹(湿邪闭阻在里)的证候是小便不利,大便爽快,治疗只要利小便就可以。
[15]湿家 〔1〕 之为病,一身尽疼 一云疼烦 ,发热,身色如熏黄 〔2〕 也。 〔3〕
【注释】
〔1〕湿家:指感受湿邪的人。
〔2〕熏黄:形容病人皮肤发黄而晦暗。《金匮要略心典》:“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黄。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
〔3〕本条论述湿郁肌表的证候。
【译文】
湿邪这种病(由于湿热蕴蒸)会导致出现全身剧烈疼痛,发热,皮肤发黄而晦暗。
[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1〕 。若下之早则哕 〔2〕 ,或胸满,小便不利 一云利 ,舌上如胎 〔3〕 者,以丹田 〔4〕 有热,胸上有寒 〔5〕 ,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6〕
【注释】
〔1〕欲得被覆向火:形容恶寒之甚,想要盖被及烤火。
〔2〕哕(yuě):呃逆或呕吐。《脉经》作“吐”。《正字通·口部》:方书谓“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
〔3〕舌上如胎:指舌苔发黑,犹如煤尘。《金匮要略考证》:“‘胎’‘炱’古通用。”又《玉篇》:“炱,煤烟尘也。”
〔4〕丹田:针灸穴位名。在腹部脐下。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穴位都别名丹田。在此泛指下焦(少腹部)。
〔5〕胸上有寒: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03]条注释〔5〕。
〔6〕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变证。
【译文】
感受湿邪的病人,出现头部汗出(身无汗),腰背强直,怕冷得要盖被或烤火取暖(本是湿邪在表,当用汗出)的症状,可医生(见其头汗出,误以为是里热证)过早地应用下法治疗,以致病人呃逆或呕吐,有的出现脘腹胀满,小便不通 一种说法小便尚通利 ,舌苔发黑如煤尘那样,这是由于少腹有热而脘腹中有寒湿的缘故。且有渴欲饮水而不能饮,口中十分干燥的症状。
[17]湿家下之 〔1〕 ,额上汗出,微喘 〔2〕 ,小便利 一云不利 〔3〕 者死。若下利不止 〔4〕 者,亦死。 〔5〕
【注释】
〔1〕湿家下之:指湿病误用下法。《金匮要略心典》:“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
〔2〕额上汗出,微喘:湿病误下后,里阳损伤,阳从上越。出现头部出汗、气急之症。
〔3〕小便利, 一云不利 :小便利是小便失禁,不利是没有小便,都是阴从下脱的表现。
〔4〕下利不止:指大便失禁不止,是阴阳离决的危象。
〔5〕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坏证。
【译文】
对于感受湿邪的人,误用下法,使病人出现头部出汗,气急而小便失禁 一说小便不利 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如果大便失禁不止,病情也十分危重。
[18]风湿相搏 〔1〕 ,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 〔2〕 去,湿气 〔3〕 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 〔4〕 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5〕
【注释】
〔1〕风湿相搏:指风邪与湿邪相并感受。《伤寒论文字考》:“相是相并之相,而非相互之相。搏,击也。击,犹攻也。凡相搏者,皆两病相并,一时起攻身体也。非两病互相击之谓也。”
〔2〕风气:指风邪。
〔3〕湿气:指湿邪。
〔4〕似欲:即持续。“似”参见本篇[12]条注释〔13〕。又《广释词》:“欲,犹似也。”故“似”“欲”两字同义。
〔5〕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治法。
【译文】
风湿相并侵犯肌表,全身都疼痛,按常规使用汗法,疼痛能解除,但适逢天气阴雨连绵不止(外界湿度大,影响体内湿邪排出),医生虽说,此可用汗法治疗,但发汗后病仍未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发汗后,出汗太多,仅仅风邪去除,湿邪仍留在肌表,故病不能痊愈(这是气候因素,加上治法不当所致)。正确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当是汗法。但必须微微地持续汗出,使风湿之邪一并去除。
[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1〕 。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2〕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 〔3〕 则愈。 〔4〕 《脉经》 云 : 病人喘 , 而无 “ 湿家病以下至而喘 ” 十三字 〔5〕 。
【注释】
〔1〕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段文字与下文“病在头中寒湿”、“内药鼻中则愈”不相吻合。《脉经》无此十一字,当以《脉经》为是。
〔2〕脉大:指脉形宽大,多表示有热象。
〔3〕内药鼻中:为外治法,即鼻中给药法。《千金要方·鼻病》有鼻塞脑冷清涕出方:“通草,辛荑,细辛,甘遂,桂心、芎
,附子研末,蜜丸,绵裹纳鼻中。”
〔4〕本条论述头中寒湿的证治。
〔5〕十三字:赵本作“十一字”,当是。
【译文】
感受湿邪的病人,身体疼痛,发热,面色黄而气喘。(而另一种病情是)头痛,鼻塞很厉害,脉大,饮食如常,腹部也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头部有寒湿。故主症是鼻塞(流涕)。治疗只需把药放在鼻孔中就可痊愈。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 〔1〕 ,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 〔2〕 之 〔3〕 。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 〔4〕 炙 杏仁 〔5〕 七十个去皮尖 〔6〕 白术 〔7〕 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注释】
〔1〕麻黄加术汤: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麻黄汤原是祛风寒的峻汗方,加白术则成为祛寒湿的微汗方。白术能止汗,又能祛湿。《医门法律》:“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
〔2〕火攻:古代应用的一种发汗方法。就是用温针(针刺时,针尾裹装艾绒燃着)、熏(以药物煎汤,取热的药气熏蒸全身或患处),熨(以药物炒热,布包或用布浸渍热的药汁熨周身皮肤),促使全身出汗、气血流通以祛除病邪。但此法发汗太猛,容易损伤津液,今已不用。
〔3〕本条论述寒湿表实证及其治法和禁忌。
〔4〕一两:俞本、赵本作“二两”。
〔5〕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的种仁。有发散风寒、下气止咳的作用。
〔6〕去皮尖:种仁类中药加工方法。去掉外层种皮和胚芽,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7〕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有健脾、燥湿、止汗的功效。
【译文】
体表感受寒湿的人,全身剧烈疼痛(且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实证),可用麻黄加术汤微微发汗为宜,千万不可用火攻发汗的方法。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 尖 白术 四两
以上五味药,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减去二升,去掉药沫,再把其余四味药放入同煎,煎到二升半药汁时,去掉药渣。一次温服八合。随即盖被使微微持续汗出。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 〔1〕 所剧者,名风湿 〔2〕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
草汤 〔3〕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4〕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 〔5〕 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 〔6〕 ,每服四钱匕 〔7〕 ,水 〔8〕 盏 〔9〕 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注释】
〔1〕日晡(bū):为十二时辰之一的申时。相当于下午三至五时。
〔2〕风湿:中医病名。指风湿病,为湿病之一。挟有风邪,以发热、身痛为主症。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有解表、祛风湿、清热的作用。本条论述风湿表实证及其成因与治法。
〔4〕汤泡:中药加工法。将药材用热水浸泡。
〔5〕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有祛湿利水的作用。
〔6〕麻豆大:“麻豆”究为何物,至今未明,待考。推测是大麻仁或大豆的大小,类似现代中药丸剂大小。
〔7〕钱匕:量器。用汉代五铢钱抄取药末,以不散落为度,叫一钱匕(约相当于2克多)。徐本作“四钱”。
〔8〕水:俞本、徐本作“一”。
〔9〕盏:浅而小的杯子。《方言》:“盏,杯也。”
【译文】
病人周身疼痛,发热,午后近黄昏时热度还升高,这叫做风湿病。这种病是由于出汗时感受风寒或长期贪冷所引起的。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 去节 , 半两 , 用热水浸泡 甘草 一两炙 薏苡仁 半两 杏仁 十个去皮尖 , 炒
以上药物锉磨成麻豆大小,每服取四钱匕(约八克多),加一杯半水,煮到八分,去掉药渣。一次温服。服药后会出微汗,注意不要再受风寒。
[22]风湿,脉浮 〔1〕 、身重 〔2〕 、汗出恶风 〔3〕 者,防己黄芪汤 〔4〕 主之。 〔5〕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 〔6〕 一两 甘草 半两炒 白术 七钱半 黄芪 〔7〕 一两一 分 , 去芦 〔8〕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 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三分 。气上冲者加桂枝 三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9〕 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 〔10〕 ,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11〕 。
【注释】
〔1〕脉浮:表明病在肌表。
〔2〕身重:身体沉重,但不痛,可兼有浮肿,是风湿伤于肌表的表现。
〔3〕汗出恶风:不发热而汗出恶风是表虚不固,偏于气虚。
〔4〕防己黄芪汤:有益气行湿的功效。本方在《水气病》篇还用于风水(参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2]条),可见水与湿同类,故凡气虚湿胜者,皆可用本方治疗。《玉函经》、《脉经》称本方为“防己汤”。
〔5〕本条论述风湿表虚证(偏于气虚)的治法。
〔6〕防己: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粉防己的块根。有祛风利水的作用。
〔7〕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有益气、固表、利水的作用。
〔8〕去芦:指去掉根部顶端的根茎部分。
〔9〕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华细辛的带根全草。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10〕如虫行皮中:服药后自觉有蚂蚁在皮肤中爬行,是病情好转的表现。
〔11〕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译文】
风湿病,脉浮、身体沉重(可兼有浮肿)、汗出恶风者,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 一两 甘草 半两炒 白术 七钱半 黄芪 一两一分去掉根部顶端部分
以上药物剉磨成麻豆大小,每服抄取五钱匕(约10克),用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入一杯半水中同煎,煎到八分,去掉药渣。先温服一次,后隔一段时间再服一次。有气急的加麻黄 半两 (平喘),胃中不和的加芍药 三分 (和胃止痛),邪气上逆的加桂枝 三分 (平降冲逆),腰下感到寒冷的加细辛 三分 (温经散寒)。服药后自觉有蚂蚁在皮肤下爬行。腰以下冰冷,要使病人坐在棉被上,再用一条棉被围在腰下保暖,使微微出汗,这样病就会痊愈。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
〔1〕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2〕
,脉浮虚而
〔3〕
者,桂枝附子汤
〔4〕
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
〔5〕
者,去桂加白术汤
〔6〕
主之。
〔7〕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 〔8〕 三枚,炮 〔9〕 去皮,破 〔10〕 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1〕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 〔12〕 ,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13〕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注释】
〔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是指感受风寒湿三气形成风湿病,已八九天,当有发热、恶风、汗出等表症。
〔2〕不呕不渴:不呕,表明病邪尚未入里;不渴,是指邪亦未化热。均为阴性症状。
〔3〕脉浮虚而
:表示风湿仍在肌表,而兼表阳虚。
〔4〕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重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而成。全方有祛风胜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5〕大便坚,小便自利:表明二便如常,病未入里,邪仍在表,与“不呕不渴”同义。坚,《脉经》作“鞭”。
〔6〕去桂加白术汤:又称白术附子汤。《脉经》作“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并减半余药剂量而成。有行湿散寒的功效。
〔7〕本条论述风湿表虚证(偏于阳虚)的治法。
〔8〕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药性温热,具有毒性,生者尤剧,炮制后有所减弱。今临床多用熟附片,入汤药中最好先煎。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9〕炮:中药加工法之一。与“炒”相似的加热法,但火力要猛,动作要快,使药物通过高热而体积膨胀,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10〕破:劈开。
〔11〕擘(bò):用手将药物剖开。
〔12〕身痹:指皮肤感觉麻木不仁。
〔13〕如冒状:犹如头旋眼花的症状。《金匮要略方论考证》:“冒状者,言眩晕,即附子之效也。”
【译文】
感受寒邪已八九天(有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又同时感受风邪与湿邪,周身剧烈疼痛,而且不能自由转动。但不呕吐、不口渴,脉浮而虚,兼有
象,当用桂枝附子汤主治。服药后(表证已解,身体疼痛减轻),如果大便仍实而不溏,小便能通利(是寒湿之余邪尚在肌表,并未入里),宜用原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治。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 四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 附子 三枚 , 炮 , 去皮 , 劈成八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剖开
以上五味药,加入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时,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 二两 附子 一枚半 , 炮 , 去皮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一两半 切 大枣 六枚
以上五味药,加入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时,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服一次后觉得肌肤麻木不仁,每隔半天左右再服一次,三次药汁全部服完,病人会感到有些头旋眼花,不要见怪,这是白术、附子走表逐湿的效用,因原来肌表寒湿未清除的缘故。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1〕 主之。 〔2〕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二枚 〔3〕 , 炮 , 去皮 白术 二两 〔4〕 桂枝 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注释】
〔1〕甘草附子汤:本方以甘草为君,且桂枝、白术、附子三药并用,药力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同用)、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并用)为重,有助阳、祛风、化湿的作用。本方是治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后人常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即从本方加味而成。
〔2〕本条论述风湿兼表里阳虚的证治。
〔3〕二枚:徐本作“一枚”。
〔4〕二两:《玉函经》作“三两”。
【译文】
风湿之邪侵犯肌表,全身关节剧烈疼痛,不能随意屈伸,触到关节,疼痛更加剧烈,还兼有出汗、短气、小便不利之症。恶风严重,甚至不愿脱下衣服,有的出现轻度浮肿。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二枚 , 炮 , 去皮 白术 二两 桂枝 四两去皮
以上四味药,加入六升水同煮,煎到三升水时,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若开始服药后有微微汗出,病情就会好转(全身症状减轻),胃口也增加。若汗出后仍疼痛剧烈,就服五合药汁。要是怕服一升太多,就服六七合为好。
[25]太阳中暍 〔1〕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2〕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3〕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 〔4〕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 〔5〕 ,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6〕 。
【注释】
〔1〕中暍:即中暑、中热。中医病名。由于外感暑邪引起的以发热、烦渴、汗出、脉虚为主症的病证。
〔2〕脉弦细芤迟:指脉象或弦细或芤迟,此都是虚脉。弦细是热盛伤气,阳气不足;芤迟是汗多伤津,阴液亏损,皆因暑热耗气伤阴所致。
〔3〕洒洒然毛耸:洒洒然,形容恶寒之状,犹如水淋在身上。毛耸,形容汗毛竖起。
〔4〕口前开板齿燥:《玉函经》作“口开前板齿燥”。《注解伤寒论》:“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板齿,即门齿。
〔5〕温针:针灸方法之一。指针刺结合温热刺激的一种方法。可参见《伤寒论》16条。临床运用是在留针过程中,于针尾裹装艾绒燃着,借热力温通经络。
〔6〕则淋:《脉经》作“淋复”。本条论述暍病的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译文】
外感暑邪,侵犯肌表,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由于暑必挟湿),还有身体沉重而疼痛,脉象或弦细或芤迟。小便以后,身上像淋水那样感觉冷,汗毛会竖起,手脚亦冰冷。稍有劳作,就出现发热,嘴巴张开喘气,前面门齿干燥。如果用发汗方法治疗后,恶寒更明显;如果用温针治疗,发热就加重;如果多次用下实热的方法治疗,则小便更加短少而淋沥涩痛。
[26]太阳中热 〔1〕 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 〔2〕 主之。 〔3〕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 〔4〕 六两 石膏 〔5〕 一斤碎 甘草 二两 粳米 〔6〕 六 合 人参 〔7〕 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中热:即中暍,中暑。
〔2〕白虎加人参汤:本方亦见《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清暑热,益气阴的作用。
〔3〕本条论述暍病暑热型的证治。
〔4〕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5〕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6〕粳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种仁。有益气、健脾、止渴的功效。
〔7〕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有补气生津的作用。
【译文】
外感暑热之邪所引起的病,即是暍病。出现汗出、恶寒(是热盛伤气)、身热而口渴(是热盛伤津)。当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上述五味药,加一斗水同煮,煮到米熟,汤药就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1〕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 〔2〕 主之。 〔3〕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 〔4〕 二七 〔5〕 个
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6〕 。
【注释】
〔1〕脉微弱:由于暑热耗气伤阴,故脉象微细,沉而无力。
〔2〕一物瓜蒂汤:以瓜蒂为主药的方剂,在仲景著作中有四见。其中三方用于催吐,其特点是用量少,作散剂,名“瓜蒂散”。参见《伤寒论》166条、355条及本书《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24]条,而本条则以大剂量瓜蒂作汤药治暑热病,于理难解,尚待研究。因瓜蒂有毒性,不可轻易试用。
〔3〕本条论述暍病暑湿型的证治。
〔4〕瓜蒂:又名苦丁香。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有毒,内服有呕吐及下利症状。功能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本草纲目》:“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
〔5〕二七:赵本作“二十”。
〔6〕顿服:一次服完。
【译文】
外感暑热之邪,出现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而脉反微细无力,这是由于夏天多用冷水,水湿浸入肌表引起的。可用一物瓜蒂汤主治。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 二十七个
将瓜蒂切碎,用一升水同煮,煮到五合时,去掉药渣。一次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