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按语】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

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故脏腑经络概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先后,指发病的时间,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都有先后的过程。一般经络先受邪,然后入脏腑,故先后概指病变过程的时间先后。总之,从篇名可知一切疾病的诊治有二要:一要辨清病变部位的深浅,二要详察发病时间的先后。

[01]问曰:上工 〔1〕 治未病 〔2〕 ,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 〔3〕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醋 〔4〕 ,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5〕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6〕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 〔7〕 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 〔8〕 ,补不足,损有余 〔9〕 ,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10〕

【注释】

〔1〕上工:此指高明的医生。古时根据医生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黄帝内经·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工,是古代对技艺性劳动者的总称。

〔2〕治未病:指治病的早期。古代所称的“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病的早期,“病”是疾之加甚者。故“上工治未病”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

〔3〕脾王:即“脾旺”。王,通“旺”。

〔4〕醋:俞本、徐本、赵本作“酸”,是。

〔5〕金气不行:即肺气不行。

〔6〕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此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脏腑间的传变。今已不采用。“则伤肺”上,俞本有“心火气盛”四字。“肝气盛”下,俞本有“故实脾”三字。

〔7〕不在:即不当。在,作“当”解。《国语·晋语》:“朱也在御。”《春秋左传》作“朱也当御”可证。

〔8〕虚虚实实:指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的错误治法。

〔9〕补不足,损有余:即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法。

〔10〕余藏准此:指出所有疾病的治疗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一要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要准(辨证正确,用药对证)。本条论述百病的治疗准则。

【译文】

问道:高明的医生是怎样治未病的?老师说:治未病是这样的,发现肝有病,了解肝病会传到脾,应当预先补益脾气。但当一年中脾气旺盛不会感受到邪气时,就不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掌握疾病会传变的知识,看到肝有病,不理解补脾的意义,只知道治肝。

凡治肝虚之病,既要用酸味的药来直接补肝,又要用焦苦的药来辅助心,更要用甘味的药来调和脾。因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旺会伤肾,肾气虚弱,水不通行;水不通行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伤肺,肺受伤则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肝气旺盛,于是肝病自愈。这是治肝补脾的重要方法。治肝虚用这方法,肝实就不应当用此法。

《医经》说: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加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加重,(这都是错误的治法)。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确的治法。其他所有脏腑病证治疗都应依此为准。

[02]夫人禀五常 〔1〕 ,因风气 〔2〕 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 〔3〕 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4〕 ,中人多死。千般疢 〔5〕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 〔6〕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 〔7〕 经络;适 〔8〕 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9〕 、吐纳 〔10〕 、针灸、膏摩 〔11〕 ,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12〕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 〔13〕 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4〕

【注释】

〔1〕五常:即五行之常气。《金匮方论衍义》:“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

〔2〕风气:概括“风暑燥湿寒”五气。五气与五常同义。

〔3〕五脏元真:泛指全身气机。

〔4〕客气邪风:“客气”指外来的邪气;“邪风”即虚邪贼风,“客气”与“邪风”同义,皆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5〕疢(chèn):《说文解字》:“热病也。”在此单指“病”。

〔6〕九窍:两耳、两鼻、两目、口及前阴、后阴之总称。

〔7〕干忤(wǔ):触犯、侵犯。

〔8〕适:刚刚。

〔9〕导引:即摇筋骨,动肢节。《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10〕吐纳:即口吐浊气,鼻纳清气。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方法。

〔11〕膏摩:即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参见本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附方“头风摩散方”之类。

〔12〕灾伤:俞本作“疢伤”;徐本作“灾重”。

〔13〕遣:徐本误作“遗”。

〔14〕腠者……是皮肤脏胕之文理也:此段阐明腠理的部位及功能。前后二句当为互文。三焦,泛指全身。元真,泛指气血营卫。表明腠理是全身气血营卫贯通会合的部位,是气血津液流注的通道,也是皮肤脏腑的纹理。腠理遍布全身,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若体内正气不足,则腠理又成为外邪入侵的门户。本条论述防病的纲要。

【译文】

人体禀受自然界五行之气,并依靠五气而生长。五气虽能使万物生长,也能伤害万物,正如水能使船浮行,也能使船沉没。如果全身的气机通行畅达,人体就平和安康。一旦外界的邪气侵入人体就容易引发疾病。虽然有千百种疾病,但发病途径不外乎三条:第一条是经络感受邪气,然后进入脏腑,这会引起内部脏腑的病变;第二条是病邪只在四肢九窍的血脉中相互流传,导致阻塞不通,这会引起外部体表的病变;第三条是由于房劳过度、金刃创伤以及虫兽咬伤所引起的病变。从这三条途径细细推究,疾病的源由都包括在内。如果人体在生活起居方面能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不使邪气侵犯经络;或者刚刚侵入经络,尚未流传至内部脏腑,及早医好它。当四肢开始出现沉重乏力、血脉不通的感觉,马上运用导引(活动肢节)、吐纳(调整呼吸)、针灸治疗或用药膏摩擦体表等方法,不要使(四肢)九窍的血脉闭塞不通;还要注意不做违反国家法令的行为,避免禽兽的伤害,房事不要过度,不使精气耗竭;更要根据气候的冷热变化,调适穿着的衣服,饮食营养的摄入要调配五味的均衡。如此不使人体的正气削弱,病邪就不会侵入人体的腠理。腠是三焦贯通会合元真之气的部位,也是气血流注的通道;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0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 〔1〕 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 〔2〕 头色青,腹中痛,苦 〔3〕 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 〔4〕 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 〔5〕 有寒;色白者,亡血 〔6〕 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 〔7〕 ,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8〕

【注释】

〔1〕见:音义通“现”,表现、出现。

〔2〕鼻:指代“面”。上句问“气色见于面部”,下句答“鼻头色青”,可知“鼻头色青”当指“面部色青”。

〔3〕苦:俞本作“若”。

〔4〕苦:徐本作“若”。

〔5〕胸上:即腹中。胸,概指“腹”。上,释为“中”,“上”“中”可互训。

〔6〕亡血:即少血。亡,通“无”。

〔7〕痓:当为“痉”。参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按语。

〔8〕本条论述面部望诊。

【译文】

问道:患病的人有气色表现于面部,希望听听这方面的解说。老师说:鼻头色青(面色青),腹中疼痛,若检查发现手足很冷,则病情危重; 一种说法是腹中冷 剧烈疼痛 病情也危重 。面色晦黑有水肿;面色黄,腹中有寒湿;面色苍白,贫血;如果面色白而见两颧淡红,又不是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阴盛格阳的戴阳症),病情十分危重(除望面色外还要看五官,如目诊)。见到两目正圆,直视不能转动,是痉病发作,此病难治。(总之),面色青是急性腹痛;面色黑是慢性虚劳;面色红是外感风热;面色黄是(黄疸病)小便不利,皮色光亮透明是(水肿病)体内有水饮停留。

[0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 〔1〕 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 〔2〕 细而长者,头中病 作痛 〔3〕

【注释】

〔1〕喑(yīn)喑然:形容语声低微。

〔2〕啾(j iū )啾然:形容语声细小而长。

〔3〕本条论述闻诊,听语声以诊病的方法。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安静无声时(由于改变体位)突然大声呼痛,这见于筋骨方面的疾病(如骨折、关节痛);病人讲话声音低微而不响亮(此因气道阻塞,发不出声音),这见于胸部心肺间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病人讲话声音细小而长,这是头部疾病。 一种说法是头痛 不敢大声说话 以免引起头部震痛 )。

[05]师曰:息 〔1〕 摇肩 〔2〕 者,心中坚 〔3〕 ;息引胸中,上气 〔4〕 者,咳;息张口短气 〔5〕 者,肺痿 〔6〕 唾沫。 〔7〕

【注释】

〔1〕息:指呼吸。

〔2〕摇肩:即抬肩呼吸。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由于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困难的表现。

〔3〕心中坚:当是“心下坚”,“中”“下”可互训。医生按病人上腹部有痞满的感觉。

〔4〕上气:即喘息。《周礼》:“冬时有嗽上气疾。”郑玄注曰:“上气,逆喘也。”由于肺气上逆引起呼吸时喉中有痰鸣声,甚至不能平卧,医生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5〕短气:即呼吸短促。《伤寒明理论》“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由于肺气不足引起呼吸急促,数吸自救,甚至张口呼吸,也是呼吸困难的表现。

〔6〕肺痿:中医病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条注〔2〕。

〔7〕本条论述气息望诊,以辨肺病之虚实。

【译文】

老师说: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的病人,往往同时有心下坚满;呼吸时出现喘息的病人,多兼有咳嗽的症状;呼吸时张口气急的病人,是肺痿病有吐泡沫样稀痰的症状。

[06]师曰:吸而微数 〔1〕 ,其病在中焦 〔2〕 ,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3〕 呼吸动摇振振者 〔4〕 ,不治。 〔5〕

【注释】

〔1〕吸而微数:指呼吸稍有急促。吸,包括“呼吸”。

〔2〕中焦:为三焦之一,位于躯体的中段,即脾胃(包括肠)所居之处。此指“肠胃”。

〔3〕在上焦者……此皆难治:此为互文。无论是上焦或下焦疾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上焦位于上部,是心肺所居之处;下焦位于下部,是肾与膀胱所居之处。

〔4〕呼吸动摇振振者:由于喘息引起全身动摇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较抬肩呼吸为重。

〔5〕本条再论气息望诊,以断全身疾病的预后。

【译文】

老师说:呼吸稍有急促,若是中焦肠胃病引起的,是实证,当下其实热,呼吸就平稳;如果是虚证(是中气虚脱),病就难治。上焦或下焦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如果呼吸时气喘得全身动摇,那是不治之症。

[07]师曰:寸口脉 〔1〕 动者,因其王时 〔2〕 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3〕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4〕

【注释】

〔1〕寸口脉:是切脉的主要部位。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2〕王时:即旺时。

〔3〕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上文言脉不言色,下文言色不言脉,是互文见义,故结以非其时色脉句。”“四时各随其色”如肝旺于春,其色青,等等。

〔4〕本条论述色脉之诊要结合时令。

【译文】

老师说:寸口脉的搏动,是根据所旺的季节而变动的,假如肝旺于春,则其色青,色泽也随四季的变动而变化。例如春季肝旺时,应是青色而反出现白色(脉象当弦而不弦),这不是当令季节应该反映的色泽与脉象,应当都属于病态。

[08]问曰:有未至而至 〔1〕 ,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 〔2〕 之后,甲子 〔3〕 夜半 〔4〕 ,少阳 〔5〕 起少阴之时 〔6〕 ,阳始生,天得温和。以 〔7〕 未得甲子,天因 〔8〕 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9〕 ,而天未温和,此 〔10〕 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1〕

【注释】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2〕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

〔3〕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在此指冬至以后六十天。

〔4〕夜半:即午夜,子夜。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晨一时。

〔5〕少阳:代表时令的名称。古代把一年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

〔6〕少阴之时:俞本、徐本皆作“少阳之时”,当是。

〔7〕以:作“而”解。

〔8〕因:作“若”解。

〔9〕以得甲子:此下三个“以得甲子”皆当释为“已到甲子日”。“以”作“已”解。

〔10〕此:俞本、徐本、赵本无此字。

〔11〕本条论述天气的异常变化。

【译文】

问道:有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有时令到而气候未到,有时令到而原来气候未去,有时令到而气候来得太快。这些是怎样的呢?老师说:冬至之后六十天的午夜,少阳开始启动。少阳时,阳气开始生发,天气渐渐转温(这是正常的气候)。而未到甲子日,天气若出现温和,这是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未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依然非常寒冷,这是时令到而寒冷的气候不去;已到甲子日,而气候温暖像盛夏五、六月间,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来得过早(这些都是异常的气候)。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 〔1〕 ,其病在表;浮者在后 〔2〕 ,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 〔3〕 ,必短气而极也 〔4〕

【注释】

〔1〕前:指切脉部位在关前,即寸脉。寸口脉包括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2〕后:指关后,即尺脉。

〔3〕腰痛背强不能行:此为表证。承“浮者在前”句。《金匮悬解》:“表病则腰痛背强不能行,太阳行身之背,挟脊抵腰而走足也。”表明浮脉可见于表病。

〔4〕必短气而极也:此为里证。承“浮者在后”句。《金匮悬解》:“里病则短气而极,手太阴肺主中气而行呼吸也。”表明浮脉也可见于里病。“必”,或也,不定之词。“极”,《方言》云“疲也”,指疲惫无力之证。《汉书·王褒传》曰:“匈(胸)喘肤汗,人极马倦。”人极马倦,即“人疲马倦”。本条论述诊脉当与证候合参。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浮出现在关前(寸脉),且有腰痛背强不能行走的症状,这是体表的疾病;如果脉浮出现在关后(尺脉),且有短气而乏力的症状,这是内部脏腑的疾病。

[10]问曰:经云“厥阳 〔1〕 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2〕

【注释】

〔1〕厥阳:谓病发于阳。《金匮要略浅注》:“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厥,《说文解字》云“发石也”,后人引申为“发也”。《伤寒论文字考·厥阴病名义》:“凡有发者,皆曰厥也。”

〔2〕本条举厥阳为例,论述阴阳失调的病机。

【译文】

问道:《医经》云“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有阳无阴,所以叫做厥阳。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 〔1〕 ,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2〕 ,此为卒厥 〔3〕 ,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 〔4〕 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5〕

【注释】

〔1〕沉则为实……实气相搏:此是解释卒厥的病理。《金匮要略心典》:“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俱实也。”

〔2〕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指病证的预后判断。《金匮要略编注》:“血气入脏者,即邪气入脏者。”入脏,病变深,预后差。入腑,病变浅,预后好。

〔3〕卒厥:中医病名,一种突然昏倒的暴发病,在此泛指一切暴发病。“卒”通“猝”,急暴之谓。厥,发也。

〔4〕知:徐本、赵本、俞本作“如”,是。

〔5〕本条举卒厥为例,论述一切暴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气血并实,导致卒厥。邪气入脏即病重,入腑则病轻,怎样判断卒厥一类暴发病的预后呢?老师说:(根据当时出现的证候)口唇青紫(是气滞血瘀)、手足逆冷(是阳气暴脱,此是内闭外脱之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如果身体温和,自汗出(这是气血运行通畅),是入腑的表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12]问曰:脉脱 〔1〕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 〔2〕 ,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3〕

【注释】

〔1〕脉脱:脉,在此指血气(即邪气),不是脉象。脱,或也。《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脉即血脉,系血气之省文,考字书,脱,或然之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脉脱不具,诊无常行。”吴昆注云:“脉或不显也。”

〔2〕浸淫疮:中医外科病名。浸淫疮是一种逐渐蔓延的皮肤病。在此泛指一切渐发病。浸淫,渐积也。

〔3〕本条举浸淫疮为例,论述一切渐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是怎样判断的呢?老师说:不仅是一种病,所有病的预后判断都是如此。例如:浸淫疮一类的渐发病,其预后判断(要看病情的发展趋势)从口起向外流至四肢的,容易治愈;从四肢向里传到口的,不易治愈。病在外(病浅)易治,病在内(病深)难治。

[13]问曰:阳病十八 〔1〕 ,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 〔2〕 ,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 〔3〕 、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4〕 。人又有六微 〔5〕 ,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6〕 。五劳、七伤、六极 〔7〕 、妇人三十六病 〔8〕 ,不在其中。

清邪 〔9〕 居上,浊邪 〔10〕 居下,大邪 〔11〕 中表,小邪 〔12〕 中里,䅽饪之邪 〔13〕 ,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

【注释】

〔1〕阳病十八:阳病指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的病证。阳经行于身后,外走体表,属于在表在经络的病证。文中举出六证,各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之分,合计为阳病十八种。

〔2〕阴病十八:阴病指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的病证。阴经行于身前,内连脏腑。属于里通脏腑的病证。文中举出九证,各有虚病、实病之分,合计为阴病十八种。

〔3〕咽:指噎塞之症。

〔4〕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脏(心、肝、脾、肺、肾)病,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分,又有气分、血分及气血兼病之别,合计为九十种病。

〔5〕六微:即六腑的病证,因腑病较脏病轻微,故名。

〔6〕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病,也有六淫及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之分,合计一百零八种病。以上这些病证的分类法,是以病因、证候、病位、病理等综合归类而划分,今已不用。

〔7〕五劳、七伤、六极:这些都是疑难病。五劳是五脏之劳;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漏、精清、小便苦数、精少;六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8〕妇人三十六病: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羮,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huàn)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niè)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小,七曰害吐。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痛,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害。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9〕清邪:轻清之邪,指风邪。

〔10〕浊邪:重浊之邪,指湿邪。

〔11〕大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12〕小邪: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邪。

〔13〕䅽饪之邪:即饮食之邪。䅽,同“穀”(谷)。饪(rèn),煮熟。䅽饪,俞本作“䅽饦(tuō)”。

〔14〕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此二句当为互文。意思是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本条论述病证分类法及五邪中人的规律。

【译文】

问道:阳经的病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头痛、项痛、腰痛、背脊痛,手臂痛、脚牵痛。阴经的病也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咳嗽、气急、哮喘、呃逆、噎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计为九十种病,人体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种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还不包括在其中。

(邪气侵犯人体有一定规律)轻清之邪(如风邪)易侵入人体的上部;重浊之邪(如湿邪)多侵入人体的下部。六淫之邪从表而入;七情之邪从内而伤。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饮食不节)可导致宿食停积。外邪侵入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又风邪侵犯人体多在午前;寒邪侵犯人体多在夜暮;水湿之邪多伤人的下部;雾露之邪多伤人的上部。又风邪致病脉多缓;寒邪致病脉多急,雾邪多侵入体表;湿邪多流注关节;饮食之邪伤人的脾胃。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

[14]问曰:病 〔1〕 有急当救 〔2〕 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 〔3〕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 〔4〕 不止,身体疼痛 〔5〕 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6〕

【注释】

〔1〕病:指表里同病,即表证与里证同时存在。

〔2〕救:治疗。

〔3〕病:指表病,表证。

〔4〕清谷:大便完谷不化。在此泛指里证。

〔5〕身体疼痛:泛指表证。

〔6〕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问道:表里同病时有急当先治里证,有急当先治表证,怎样区分先后呢?老师说: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里证),以致出现下利不止,清谷不化,虽然身体疼痛等表证尚存在,还是应当先治里证;待大便恢复正常时,尚有身体疼痛,再治其表证。

[15]夫病痼疾 〔1〕 ,加以卒病 〔2〕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3〕

【注释】

〔1〕痼(gù)疾: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痼,久病。

〔2〕卒病:指突然新得的急性病。卒,同“猝”,突然。

〔3〕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原有久治未愈的慢性病,又得了新的疾病,应当先治新病,然后再治其旧病。

[16]师曰:五脏病各有得 〔1〕 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 〔2〕 ,各随其所不喜 〔3〕 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 〔4〕 之,必发热也 〔5〕

【注释】

〔1〕有得:此指有适宜的食物。得,徐本、赵本作“所得”。

〔2〕有所恶:有不适合的食物。

〔3〕所不喜:亦指不适宜的食物,即禁忌的食物。

〔4〕暴思:在此指暴食。

〔5〕必发热也:必,则也。发热,在此引申为病情加重。本条论述饮食调节当以五脏病的喜恶为原则。

【译文】

老师说:患五脏方面的疾病各有其相宜的食物(适宜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五脏病也各有其所禁忌的食物,相忌的饮食会引发疾病。病人本不应该吃的食物,反而暴食,则会加重病情。

[17]夫诸病在脏 〔1〕 ,欲攻 〔2〕 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3〕 。余皆仿此。 〔4〕

【注释】

〔1〕在脏:泛指在里的疾病。

〔2〕攻:治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攻’古训治,不尽训攻下。”

〔3〕猪苓汤:由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组成。本方有滋阴利水的功效。参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并治第十三》篇[13]条及《伤寒论》223条、319条。

〔4〕本条论述祛邪当以审因论治为原则。

【译文】

各种疾病在体内的病邪,要治疗必须针对其所得的病源,例如口渴的病人(口渴的原因甚多,绝不能一概断为伤阴而妄投养阴生津之剂。若有蓄水而致渴,当以利水为治);给予猪苓汤。其他的病证皆依此为准。 tVHfl8ElJurUars+bxN2x4qAEHcT/0+XWB7wToRKH1OTXAz4EXjooyDNzrt0t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