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来说,就是民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技术知识。

作者贾思勰(xié),是南北朝时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灭亡,跨入东魏时期,东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间,人们仍称“后魏贾思勰”。

贾思勰,史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别的文献也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他的一生事迹,可说是一纸空白。现在唯一确凿的“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称“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遗憾的是,就是这点信息也还存在着分歧,因为那时后魏有两个高阳郡: 一个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阳境内;一个在山东,郡治在今山东桓台东。究竟贾氏在哪个高阳郡任太守,从清代到今天,中外学者做了不少考证,各主一说。虽然各有理由,毕竟史证缺乏,推测的意见说服力不强,不能取得一致认识,所以现在还难以作出定论。

一般说法是,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益都旧治在今山东寿光南。他的书成于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

贾思勰除山东故乡外,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他书中反映的农业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以山东地区为重心。这一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点来说,同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地区。书中常提到“中国”,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书中也提到“漠北寒乡”和“吴中”,一个在沙漠以北,一个在江南,这只是举例说那里有那种情况,不在《要术》所述农业经营的范围之内。这些是必须注意分清的。

《要术》全书十卷,九十二篇,共约十一万五千余字。其中贾氏自序后、卷一前的《杂说》,非贾氏本文,是后人插进去的。《杂说》在北宋最早的刻本中已有,作者以善于经营农业生产自负,大概是唐代的一个经营者,为了流传他的经营方法而夹带进名著。今人援引《要术》往往把《杂说》当作贾氏本文引录,是很不妥当的。书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贾氏自注,但引《汉书》却出现了唐代颜师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乱插。另外,最初的写书形式,注文往往以单行小字接写在正文下面,这样,在传抄过程中很容易将单行小字误写为大字,就变成了正文。这种原应是注文而后来以正文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在今本《要术》中还是不少的。

《要术》世称“难读”,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书里面确实有不少不能用常规意义来解释的词语,大都是那时的民间“土语”和生产“术语”。由于时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区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对这些词语就感到陌生而难以理解。但是,经过细心探索、论证和比较研究,还是可以理解的。二是《要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抄刻不可避免地产生错、脱、窜、衍,更增添了阅读的困难。这种人为的错乱,是《要术》难读的主要方面。廓清了这种种错乱,《要术》的行文还是浅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辞”,清楚明快的。

《要术》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继有20多种版本,版本好坏相差很大。

北宋天圣(1023—1031)年间由皇家藏书馆“崇文院”校刊的《要术》本子,是《要术》脱离手抄阶段的最早刻本(本书简称“院刻”),是最好的本子。可惜该本在我国早已散失,现在唯一的孤本在日本,但十卷已丢失八卷,只残存第五、第八两卷。1838年有日人小岛尚质曾就该两卷原刻细心工整地影摹下来。此影摹本后为杨守敬(1839—1915)所得,现存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14年罗振玉(1866—1940)曾借得该影摹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盦丛书》,国内才有院刻影印本流传。本书所用院刻就是这两个本子。

北宋本的抄本,现存有日人依据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装裱成卷轴,未装订成册),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泽文库,通称“金泽文库抄本”(本书简称“金抄”)。但现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国能得到该影印本的很少。本书所用即此影印本。虽然抄写粗疏,错脱满纸,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错不脱的地方,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仍不失为一较好之本。

继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经过110多年,才有第一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的张辚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残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术》作底本,再拿张辚原本来校对,把原本上不同的内容校录在这个底本上)。校宋本有两个:一个是黄丕烈(荛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个是劳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没有校完全书,黄本只校录了前面的六卷半,劳本更少,只校录到卷五的第五页。校录时容易发生错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资料,不及原本。本书所用为黄校本;劳校本未见,参考日译本(见下)所校。

明代有根据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书简称“明抄”)。1922年商务印书馆将该抄本影印,编入《四部丛刊》中,有线装本和平装缩印本两种。十卷完整不缺,为残缺不全的院刻、金抄、校宋本所不及。抄写精好,影印清晰,没有脱页和错页,没有一处涂抹和勾乙,虽然也有些错字脱文,质量还是相当好的。明抄与院刻、金抄,在《要术》版本中可谓鼎足而三,用三本参校,取长舍短,作用就大,能解决不少问题。

明抄主要有1524年马直卿刻于湖湘的湖湘本、1603年胡震亨刊刻的《秘册汇函》本和1630年毛晋的《津逮秘书》本。胡震亨将《秘册汇函》(以下简称《秘册》)原版转让给毛晋,毛晋编入他的《津逮秘书》(本书简称“《津逮》本”)中,所以这两个本子实际是同一个版本(虽然毛晋作了少量的改动)。明代刻本是最差的,湖湘本已经开始变差,出自湖湘本的《秘册》—《津逮》本更差,它错字、脱空、墨钉、错简、脱页很多,还有臆改、删削的严重弊病,不堪卒读。胡立初评为“疮痍满目”,杨守敬斥责说:“卤莽如此,真所谓刊刻之功,不蔽其僭妄之罪。”(见《日本访书志》卷七)但该本名气大,财力足,销路广,印数最多,流传最广,长期占着《要术》流传的统治地位。

清代乾嘉间开始对《要术》明代坏本进行校勘,1804年始有张海鹏刊印的《学津讨原》本(本书简称“《学津》本”)。《秘册》—《津逮》坏本独占《要术》市场长达200年之久的局面才告结束。90多年之后,又有1896年袁昶刊印的《渐西村舍丛刊》本(本书简称“《渐西》本”)。这两本都是经过反复校勘的比较好的本子。

从嘉庆到清末,对《要术》进行校勘的人很多,主要有黄廷鉴(出版了“《学津》本”)、刘寿曾、刘富曾(出版了“《渐西》本”)、吾点、张定均、张步瀛、丁国钧、黄麓森等,但吾点以下各人所校的稿本都没有出版。吾点所校极为精审,黄麓森所校也不错,二张所校也有可观,丁国钧则平平。各人所校,本书择善采录之。

现代的整理本,成绩超过任何旧本,有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本书简称“《今释》”),四册,1957年至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有日本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合写的《校订译注齐民要术》(删去卷十不译注,本书简称“日译本”),上下两册,1957年至1959年日本农林省农业综合研究所出版,以后以合订本一册重印;有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精装一册,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1985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比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会全国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要术》的资料来源,《自序》中清楚地揭示来自四个方面,那就是“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

(一) 尊重历史发展:有选择地摘录古人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的文献,尊重历史的延续性和在延续基础上的发展,作为当前的精神激励和生产上的借鉴。

(二) 采收农业谚语:农谚是活跃在群众中的生产经验总结,是经过长期考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活教材,也是高度概括的科学技术格言,必须重视。

(三) 采访群众经验:向富有经验的老农和内行请教,吸收当时广大群众的宝贵经验,把理论建立在丰富扎实的基础上。

(四) 注重亲身验证:来自各方面的生产经验,究竟是否完全正确合理,最后通过亲身实践加以验证和提高。

四个方面除农业文献来自书本外,其他三个方面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说明贾思勰非常重视实践,实践的经验通过思考验证加以总结提高,升华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南,因而深受历代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要术》所涉及的农业地区范围很广,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即从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一直到农副产品加工,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饴糖,做各种饼饵和荤素菜肴,制作文化用品,以及介绍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等等。凡是人们生产上生活上所需要的项目,无不记载下来,几乎囊括了古代农家经营活动的所有事项,以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结构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此规模巨大、内容庞杂的全面性大农书,始创于《要术》,不是以前的任何农书可比的。《要术》以前的农书,现存只有西汉的《氾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两种,而且都不是原书,都因后人的引录而保存其主要内容的,两书都只有三千多字,比起《要术》十一万多字的巨著来相差太远了。

所以,《要术》的写作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它的宏观规划、布局、体裁,完全是独创的,自出心裁的。《要术》本身虽然没有先例可循,却给后代农书开创了总体规划的范例,后代综合性的大型农书,无不以《要术》的编写体例为典范。

《要术》十卷的主次安排,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前六卷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主要的。谷类作物历来是我国人民的主食,《要术》在《耕田》、《收种》的总论之后最先加以记述(卷一及卷二);主食不能没有佐餐的副食,所以接着记述蔬菜(卷三);水果丰富了食物品种,但不是像粮食、蔬菜那样每顿少不了的,所以果树次于蔬菜之后(卷四);前四卷都是讲吃的,讲过了再讲衣着和建造林木,所以栽桑养蚕和栽树列在卷五;肉类也是重要的副食,不过属于动物,其中大家畜不以育肥宰杀为目的,而是供役用的,是另一种属性,所以动物饲养(牧、渔)列在卷六。如此安排,无疑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后形成的体系,层次井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概念和范畴。以后的农书往往把它作为仿效的榜样。

卷七、八、九是属于农副产品加工的副业生产和保藏,看似次要,其实有着很重要的技术内容和史料价值,荤素菜肴是我国最早的“中国菜谱”。最后一卷是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虽然是引录文献资料,却是我国最早的“南方植物志”(旧题晋代嵇含写的《南方草木状》是伪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引录南方植物的各书现在几乎全都失传,故尤其值得珍视。

《要术》收集采访前代和当代劳动大众创造的生产技能,融会贯通于观察和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系统地写成一部农业科技知识的集成书。但是贾思勰为什么要写这样集大成的全面性农书?为什么从前的人没有写,而贾思勰第一个写了?首先是因为他重视农业生产,将它视为“资生之业”。他在自序中明白揭示了预定的写作目标,就是“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所谓资生之业的经济构成是农、林、牧、渔、副,都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谋生技能,就全社会来说,不能偏废哪一方面,现在叫做“多种经营”,实质上《要术》所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的多种经营方式,所以面面俱到。

其次,决定于作者的思想认识,而思想认识决定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贾思勰生活在后魏末年到东魏的大动乱年代,当时政治上腐败黑暗,战乱由边境向内地蔓延,经济上破坏严重,土地荒芜,生产凋敝,战火和饥荒吞噬了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劳动民众,面临的问题比氾胜之、崔寔那时的“承平世界”严峻得多。这一切,贾思勰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故他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农本”观念出发,强调振兴农业的急迫性,专心研究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法,为“农本”提供科学技术“装备”。但谋生方法多种多样,考虑问题不能不全面,眼光不能不放大放远,局限于种庄稼的“小农”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产生全方位编写农书的想法。他目睹当前饥荒的悲惨景象,十分重视救荒植物的生产和利用,从而构成了《要术》包含多方面谋生技能的写作框架。

谋生技能,各展所长,“行行出状元”,农、林、牧、渔、副各个方面都有发家致富的可能。《要术》在这些方面反映得很多,诸如区种粮食,种蔬菜,种染料作物,都可以致富;种果树,则是“木奴千,无凶年”;种树木,卖木料也可以致富;养母畜,收买驴、马、牛、羊等怀孕将产的母畜,以及养鱼,同样可以致富,包括农、林、牧、渔四个方面。酿造副业,虽然没有提到出卖赚钱,但像小酒坊、小酱坊,技术精细合理,产高质优,也足以鼓舞人心仿效着去做。总之,他所写都具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魅力,诱导人们在所提供的多种渠道中各就所爱,各展所长,从而通往改善生活以至富裕的康庄大道,充分体现了他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拳拳之忱。

贾思勰在自序中明确表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是,《要术》卷七有引录《汉书·货殖传》的《货殖》一篇,讲的全是生产交易发家致富的事,因此有人怀疑这篇东西是假的,为后人加添。其实不然,这是没有深切理解贾氏书中“货殖”和“商贾”两个词的含义而造成的误解。

贾氏认为,“货殖”是以生产为基础的生财之道,“货”从生产中出来,没有脱离农业和副业生产,买卖是以“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行,与空头“商贾”根本不同。行商坐贾是脱离生产,专门贩卖别人的产品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一天可以暴富,也可以终年贫穷,用现在的话来说,等于投机倒把,买空卖空,随时有破产的可能。这种人丢掉“农本”,专搞买卖或投机,“舍本逐末”,才是贾氏极力反对的。

《要术》中讲的谷物、蔬菜、木材、牲畜等等的交易换钱,都是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钱从“ 农 ”出来,又回到“ 农 ”中去(用于再生产),根本没有离开“ 务本 ”,根基是扎扎实实的,贾氏认为这样做是农家分内之事,也是农家应有的“ 货殖 ”项目,与《汉书》的“ 货殖 ”完全符合,但与舍本逐末的“ 商贾 ”行径大相径庭。

进一步来说,《汉书·货殖传》记录的富“与千户侯等”的生产经营者,正是包罗着农、林、牧、渔、副五个方面,这和《要术》开展的这五个方面的多种经营规模完全吻合,所以它加以采录,作为自己多种经营的格局的衬托,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从事农业和副业生产致富,历来是农本政策的高标准要求,所以司马迁首创《史记·货殖列传》,对这种不探测市场,不异地贩运而是专靠就地生产、就地经营致富的“素封”平民,不但不斥为“ 商贾 ”,而且还加以赞赏。贾思勰的“货殖”观点,正和司马迁一脉相承,所以《货殖》篇是《要术》书中应有的组成部分,不是什么“冒牌货”。

贾思勰从传统的“农本”观念出发,目睹当时战乱、灾荒、生产凋敝的社会现实,经过深入思考,最后形成他关于农业生产的思想体系。这在全书中得到明显的反映,主要如下: (一)“农本”的思想根源;(二) 革新前进,反对保守的历史观;(三) 朴素的辩证观点;(四)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办事;(五)“人定胜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六) 强调实践,强调积极劳动;(七) 强调节俭,强调防荒备荒。这些思想认识,构成他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完整体系。

《要术》的科学成就,表现在如下若干方面: (一) 华北旱作农业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细技术措施;(二) 种子处理和选种育种,包括晒种,选种,对桃、梨、板栗和瓜子的特殊处理,浸种,催芽,种子的鉴别和测试,良种培育等;(三) 播种技术、轮作和间混套种,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和均匀度,多种合理的轮作方式,豆科作物作为绿肥加入轮作,桑、树木和谷物蔬菜的间作、混种的特殊技术,独具匠心的胁使桑柘主干挺直上长的技术措施等;(四) 动植物的保护和饲养,包括防治杂草猖獗,多种方法防治病虫害,防止鸟、畜破坏,重视作物品种的抗逆性,预防霜冻,家畜的安全越冬问题,仔猪肥育法,养鸡速肥法等;(五) 对生物的鉴别和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包括对植物性别和种类的鉴别,对马、牛体形的鉴别,以及选留植物种子、繁殖材料,选留种畜、种禽,乃至人工杂交,作物成熟早晚、抗逆性、适应性、寿命长短等等方面,都反映着生物体的遗传性和变异性问题;(六) 第七、八、九卷副业生产是有关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的广阔领域,涉及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的广泛利用,包括酒化酶、醋酸菌、蛋白酶、乳酸菌和淀粉酶的利用,产品繁多,广及各种酒,各种醋,各种豆酱、肉酱,各种菹菜,酸的、咸的、素的、肉的,各种鱼肉鲊,各种饴糖等。这些不见于以前农书,也不见于以前任何文献,《要术》独树一帜地对这些饮食工艺作了集中的记载。

1993年2月于南京农业大学
2017年12月修订于南京农业大学 h+6nUnKzLSRBl4YQxdX56WsyF8Ya5+TOH37fjwJIpwz3dfXQKTLy/b+auwI9OF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