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粱秫第五 〔1〕

《尔雅》曰:“虋,赤苗也;芑,白苗也。” 〔2〕 郭璞注曰:“虋,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 皆好谷也。”犍为舍人曰:“是伯夷、叔齐所食首阳草也 〔3〕 。”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尝以作粥。”

《尔雅》曰:“粟,秫也。” 〔4〕 孙炎曰:“秫,黏粟也。”

《广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有胡秫,早熟及麦。”

《说文》曰:“秫,稷之黏者。”

按: 今世有黄粱;谷秫,桑根秫,槵天棓秫也。

【注释】

〔1〕粱是好谷子,即粟的一种好品种。粟按黏性来分,可分为糯粟和粳粟。秫就是糯粟,即孙炎《广志》所说的“黏粟”。粱秫分名也好,合称也好,都不是高粱。凡黏性的粟、黍、稻等,古时都有“秫”的名称,如《要术》即称糯稻为“秫稻”,但《要术》单称“秫”时,概指黏粟,不得与黍、稻混同。

〔2〕见《尔雅·释草》。今本《尔雅》无两“也”字。

〔3〕伯夷、叔齐: 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先后都投奔到周。周武王伐纣,两人反对。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所称“首阳草”,当是首阳山里的野生粟。

〔4〕见《尔雅·释草》。今本《尔雅》作:“众,秫。”无“也”字。

【译文】

《尔雅》说:“虋(mén),是赤苗粟;芑(qǐ),是白苗粟。”郭璞注解说:“虋,就是现在的赤粱粟;芑,就是现在的白粱粟: 都是好谷子。”犍为舍人注解说:“就是伯夷、叔齐所吃的首阳草。”

《广志》说:“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曹操曾用来作粥。”

《尔雅》说:“粟是秫。”孙炎解释说:“秫是黏粟。”

《广志》说:“秫是黏粟,有赤的,有白的;还有一种胡秫,成熟很早,可以赶上麦子同时成熟。”

《说文》说:“秫是黏性的稷。”

〔思勰〕按: 现今粱有黄粱;秫,有谷秫、桑根秫、槵天棓秫。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 地良多雉尾 〔1〕 ,苗穊穗不成。

种与稙谷同时。 晚者全不收也。

燥湿之宜,耙劳之法,一同谷苗。

收刈欲晚。 性不零落,早刈损实。

【注释】

〔1〕雉尾: 这是一种真菌病害,因感染一种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霉菌而引起。由于感染部位不同,外形有两种: 一种感染于花序,能抽穗但不结实,病穗呈貂尾状,俗名“谷老”、“看谷老”,也叫“老谷穗”等等,清祁寯藻《马首农言》“五谷病”有“老谷穗”说:“无实而毛,似貂尾。”即指此种(见图七,采自《民间兽医本草》481页)。一种感染于心叶,发病呈白发状,不能抽穗,俗名“枪谷”、“枪杆”,即白发病,上部白色,老熟时叶片破裂,上举披散,形如雉尾羽,就是《要术》叫作“雉尾”的(河南张履鹏教授函告)。

图七 老谷

【译文】

粱和秫都要种在薄地上,而且要稀,一亩地用三升半种子。 地肥了多雉尾,播密了长不成穗子。

播种与早谷子同时。 种晚了全无收获。

土壤燥湿的要求,耙和耢的作业,全同谷子一样。

收割要晚。 天性不落粒,割早了没有长饱满,种实便有损失。 hn8JEArc+MKBg39nG62/rGbGrgDrYGszh0Id0QvPcdtwwprv110Nzyq915fteV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