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各种救亡运动破产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广大人民苦难深重。“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表达了近代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残酷,反抗就越强烈。面对民族危亡,中华民族没有低头,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史诗。

农民运动:来自底层的自发反抗。

在鸦片战争中,面对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略者,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广州北郊附近103乡的农民,打击英国侵略者,打死打伤侵略军约50名,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高高举起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大旗。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一场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矛头不仅是外国侵略者,还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制度上描绘了它所要建立的理想国家和社会蓝图。在经济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颁布了具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实行新的平分土地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希望获得土地的心声和愿望;政治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体系,设立了军政合一的乡官制度;在社会生活上,主张男女平等,禁止女子缠足;军事上,太平天国组织了强大的农民革命武装——太平军,注重军队的纪律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实行奖励战功政策,保证了太平军的战斗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这个图案的确画得十分粗糙,但其轮廓却也十分清楚。这是一幅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图画。这里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既闪耀着历史的远见,又覆压着旧时代的深重的阴影”。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先后占领了600多座城市,建立了相对稳定、能够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不仅英勇抗击了外国侵略者,还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却是中国农民运动发展的最高峰。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又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深入和继续。它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借助宗教来号召人们,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受统治者愚弄利用,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务运动:洋务派官僚的实力救国求富运动。

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地生长。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一部分对洋枪洋炮有较为深刻认识并握有实权的封建官僚,走上了办洋务的道路,他们希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以达到求强求和威天下、御外侮的目的。这部分官僚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引进近代以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求富”。洋务派着重创办两类工业。一是军事工业,以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为起点,到19世纪90年代,先后办了19个军工厂,这些工厂采取官办形式,普遍采用机器操作;二是民用企业,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强与富相因的口号,在开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举办了采矿、冶炼、纺织、航运等民用企业,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先后创办了大约20多个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虽然试图通过发展军工业和民营企业来实现国家富强、抵御外侮的目的,但由于洋务派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列强利用在华的种种特权,排挤中国民族工业,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经济格格不入,甲午战争之前,民族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加上封建苛税厘金等因素的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手创建、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却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轻易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历史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离开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单纯依靠封建官僚进行的洋务运动,单纯依靠器物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国家求富变强的目标的。

百日维新:维新派的救亡努力。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戊戌维新运动首先是从思想启蒙开始的,康有为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康有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早年受到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华民族的危亡给他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他开始怀疑自己潜心苦读的封建传统文化。1879年,他在香港、上海等地开始接触资本主义新生事物,阅读了大量有关西方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感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和优越,于是主张学习西方,希望借此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局面。1888年,他痛感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烈要求改革中国的现状,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学馆,开始讲学,传播维新思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学说为武器,改革传统的封建文化,宣传变法的政治主张。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会试期间,听到了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于是发动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条约签订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要求光绪皇帝实行富国、养民、教民之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此后,康有为又连续多次上书,并领导维新派同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废八股兴西学”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震怒。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如果再不变法自强,“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把维新运动推到了高潮。

然而,变法措施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宣布由她“临朝训政”,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罢免主张和参与维新的官员,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从6月11日开始宣布变法到9月21日,共计103天,史称这次变法为“百日维新”。

被称为“秀才造反”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维新派不想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又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幻想依靠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光绪皇帝、通过和平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变法图强。维新变法的历史经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环境中,单纯依靠政治上十分软弱的资产阶级,幻想走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抛弃和平幻想,寻找其他道路。

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百日维新”的失败并没有吓倒革命的先行者们。以“洪秀全第二”自许的孙中山,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青年时期,他希望清政府效法西方,发展工商业,1894年他还上书李鸿章,希望用和平、改良办法改造中国。这些努力都无果而终,他感到极度苦闷。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孙中山最终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结束了思想上的徘徊,走上了革命道路。

实际上,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闭了两千年的国门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外部世界。对于西方的世界,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既感到新奇,又受到鼓舞。1903年,一本名为《江苏》的杂志上有一段话,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心情:“横瞰欧美之光明政局,旁探近代之革新历史,注目于其社会,关心于其国事,每有一种葱葱勃勃伟大昌隆之气象,目击焉而心花开,耳触焉而气概扬,不知不觉间激起吾欢欣歌舞羡慕恋爱之一片良感情,跳跃于心头而不能自镇。” 在孙中山看来,“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应该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们,为了中国的民主富强,为了在中国仿效西方列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仅到处奔走呼号,还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辛亥革命是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行动,然而,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设的宋教仁在被刺杀前一个月,还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大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通过选举,“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那么,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 事实给这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以深重打击,使他们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美梦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境遇,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整体力量太弱小,并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真正领导这场革命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二是没有能够提出一个明确、完整地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及其制度的政治纲领,对中国广大人民起不到号召作用,没有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革命队伍;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找不到中国革命的真正依靠力量,他们轻视、看不起中国农民,更没有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华老栓竟然用沾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患有痨病的华小栓治病,这不仅说明了以华小栓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农民不觉悟,也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农民的工作,农民们不了解民族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正是为了能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由于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导致辛亥革命最终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正是基于此,孙中山常常告诫国民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西方学来、希望能够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民主共和政体却成了不结果实的花,出现了种瓜得豆的结局。“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走不通!要想实现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另找新的革命道路。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推翻了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 更为重要的是,在民主观念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中,如果有谁要逆民主潮流而动,最终必将被人民和时代所抛弃。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这还不满意,一心想当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仅仅当了83天皇帝就不得不宣告退位,退位后三个月不到,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张勋复辟更是只有短短的12天,被称为历史闹剧。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把民主共和的观念带入中国,才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孙中山先生称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高度评价辛亥革命:“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bivoyi3ijwuzJqhD8mWZItFO71vGQSyVJNM9GEXrzCy/OjgkpdECdGWVB0J5wc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