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被禁锢的心灵

心灵被禁锢想必是世上最残酷的责罚。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束缚,不能活出真实、本来的自我时,就算他表面上活得精彩,也不过是一个囚徒而已。活在看不见的围栏之中,有时会比真正的囚徒还要痛苦,他就像一个会动的木偶。他想做人生的主宰,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傀儡。

他虽然早已迷失自己,却对这一切毫无觉知;虽然人生早已被扭曲,他却不自知。他只在乎看得见的症状,却没有“看见”被扭曲的自我与人生。

带着“原罪”而来的他,今生只是一直在寻求救赎。不管外在是否光鲜,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内在的伤痕可能来自童年,也许他从来没被真正地爱过,也许他一直被束缚、要求和逼迫,在成长中难以找到价值感与归属感,因此他内心充满焦虑。这样的焦虑就好像一个无底的黑洞,需要他不断用那些可以给他带来价值的东西——金钱、成就、被爱或者完美的形象来填补。不是他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更优秀甚至完美的人——他必须成为“神”,才能摆脱作为人的卑微。

就像同魔鬼签订协议一般,他出卖了灵魂,以换取财富、地位和荣誉——那些可以让他不自卑的东西。

他无法面对本来的自己,于是就在内心建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与世界,因为在这里他是安全的。就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把幻想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和生活原本的样子。如果能一直活在梦中,想必他就什么病都没有了,他的“自信”完全建立在流沙之上。当风暴来临,一切将原形毕露——他想隐藏的、他想逃避的、他无法直视的,终将把他淹没。

他的“解决方法”注定失败,因为他没有努力地成为他自己,而是试图成为一个并不是他的人。对于被恐惧驱使的人来说,只要可以减轻恐惧,他愿意用任何东西来交换,甚至是灵魂。而这一切必将成为他的枷锁——越是躲在“更好的自己”当中,就越不敢面对本来的自己。他“应该是”的人,已经凌驾于他“本来是”的人之上。虽然这给了他暂时的安全,但就好像是给他套了一个壳、穿了一件紧身衣,让他不能随心而活。

他为想象中的自己而骄傲,也为现实中的自己而自卑,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信。就算他的内心充满冲突与挣扎,他也会为了维系虚假的形象而不断掩饰。在别人眼中,他总是那么“正常”,这并不能说明他真的好,只能说明他演得好,于是没有人了解真正的他。他和别人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他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肯定是他的价值来源。他渴望自由,却也害怕自由,害怕伪装掩饰的面具被识破,因此他宁愿活在安全和熟悉的环境中。

就算他活在苦心经营的乌托邦之中,“清算日”总归会到来,他必将为自我的迷失付出代价。他会把一切愤怒与痛苦都归咎于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症状,唯独不会认真审视自己。他幻想问题解决就可以“找回自我”,找回失落的荣光,在彻底绝望之前,他会执念于“方法”,而懒得审视自己以及走过的人生。

认识自己是一切疗法的核心。心理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解决,而在于帮助人实现人性的成长。治愈也不旨在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是要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也许不优秀,却是你内心最真实、最渴望成长的部分。

找回自我并非易事,它必将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现实对抗幻想,真我对抗假我,成长对抗禁锢。虽然这很难,但最终找回自我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
就不是不可救赎。 3JOG7ZtIMJKFRhjGwZ0uGq67LN2ulCCEZyfWcp0GtJVp+TL5J07t5ASTsc3xu8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