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佛家有一句名言:“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短短八个字,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

当今世上,红尘扰扰,最常见的心态是浮躁,最难得的是心之一片清凉、一份欢喜。人们并不缺少机会,过多的选项反倒让人心神不宁;人们并不缺少生活资源,过多的攀比反倒让人常感贫乏。就好比眼前有一千条道路,却相当于无路可走一样,于是,人们困惑了,不知道该怎样工作,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不知道该怎样交流和爱,只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追求欲望的短暂满足,在欲望的鸿沟里,人们又常因得不到而烦恼丛生,又因得到了而很快厌弃,就像那掰玉米的小熊,捡起一个,丢掉一个;又像那偷桃儿的猴子,摘下一个,盯住十个,咬一口,扔一地,最终,它们都是两手空空。

心态浮躁是一种病,一病不治将成百病。当人们受浮躁的情绪所左右时,就会言语失常、行为变调,进而影响到生活、事业……在这样被自己弄得一团乱的个人世界里,我们又何言幸福呢?

其实,医治浮躁并不难,在文化宝库中早有验方:万法归一,不舍不弃。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本意是,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道理。在这句话里,也包含着不舍不弃的真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只要我们抓住最本质、最原始的那一个东西,不舍不弃,自然就有无穷的收获。

佛家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指只要将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不舍不弃,何事不可成就?

儒家经典《大学》,尽道“归一”之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然则,“归一”并不是唯一,“最好”也不是天下第一,只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此心的最优选择。世间无两全其美之说,人生也无法兼得鱼和熊掌,我们必然要一次次地作出选择,但我们不能迷失在众多的选择中。只要确信此时此刻的选择不会带来日后的怨悔,这样的选择就值得你去坚守它。

“知止”,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明确自己未来所期望的目标,一个至善至美的境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知止”后自然“有定”,当我们确信自己作出了明智而清晰的选择,才能像最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守阵地”,不舍不弃。

“有定”自然“能静”。我们才能在俗世洪流中永葆一颗淡然安宁之心,才会心有准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会受其他机会的诱惑;你的眼前只有一条路,不会彷徨在十字路口,自然心态从容,不浮不躁。

一颗宁静的心弥足珍贵,却又难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是因为他面临多难选择,五心不定。诸葛亮高卧隆中,却能“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那是因为他确定了人生目标,不再受过多选择机会的干扰。高人智士跟普通人一样,不是天生清净,还须由定入静。

“能静”自然“能安”,一旦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选择,那么就能做到,对自己的境况,随遇而安;对眼前的事务,安心乐意;对自己的表现,心安理得。

“能安”自然“能虑”。人与人的智力相距不远,思维能力却天差地别,原因何在?愚笨的人不是没有头脑,而是聪明过头,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疑虑,疑人、疑己、疑事、疑法,于是忐忑不安,急求解脱,一秒钟要想一百个问题,一分钟要想一百个主意,一天有一百种担心,哪怕像哪吒一样长出三个脑袋,也会因内存不足而“死机”。而智者却不同,他们内心安详,做在当下,只想一件事,心无旁骛,自然智能足用、智慧通明,事事可以想在点子上,做在关节处。

“能虑”自然“能得”。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何愁没有收获?“得”,即收获,但不是简单的收获,而是多维复合收获——结果的成功,过程的快乐,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增长,境界的提高。《圣经》讲了一个生活逻辑:“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还要夺去其所有。”一个高人、一个成功者的收获,成几何级数叠加,永远比普通人丰富得多,他们的幸福成色,也远胜于常人的苦中作乐。

世间的一切变化,都遵循着某种自然逻辑,谁都无法逆转它。成功也好,幸福也好,该来时它自然就来了,不该来时它也自然来不了。与其苦心以求,拔苗助长,不如安安心心、本本分分,按其本来的逻辑,做当做之事,或曰——“知止”!

本书将借道佛、道、儒的高妙理论,借鉴西方的哲学精华,领你走到“知止”的门前,接下来的路,就在你脚下,或掉头而去,或推开门,走进去,一窥玄机,皆由你自己选择。 4hAUNriBReFaRnCX5admyz8J8t4NXVOjR2AQODoeiW0QTDy1UQL+A4OMdAxhLJ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