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所谓真理,就是我们存在的真实状态

人年轻时,感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一切怀有好奇心,苦于参不透,一心探索真理;岁数渐长,就到了为人答疑解难的阶段,一切了然于胸,处于开悟状态。

记得年轻时,正值“文革”,有很多小圈子,大家如饥似渴地读书、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纠结,不知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自己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朋友圈中疯传着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德热拉斯的《新阶级》,听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唱《友谊地久天长》。周边环境越是禁忌重重,人的内心越是渴望破茧而出。虽然人人都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那是当时每个人的心情。

年纪渐长,读了很多参禅悟道的书、生命哲学的书,经过在地球上几十年的行走,终于悟道,终于清醒,只觉得对世间万物谙熟于胸,对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全部参透,再无杂念。开悟的感觉很简单,很明确,就是正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的浩瀚无垠与生命的渺小偶然、意义的缺失。绝对的意义是没有的,这是从宏观视角看;相对的意义是自身赋予的,这是从微观视角看。除此之外,世间所有的仅仅是各类专门的知识以及人言人殊的审美。所谓真理,就是我们存在的真实状态。看清楚了,就找到了真理,就不必再探索什么了。

处在开悟状态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绘的“智慧境界”。据他说,世上只有1%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太悲观了吧,达到这个境界好像没有那么难吧?

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人总是在有神无神这一问题上纠结不已,其实事实是如此清楚,已经到了不言自明的程度。可以把万物及其规律叫作神,也可以就用它们自己的名字称呼它们。

人们在反复论说,所谓神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只要注视自我,就能从中看到神;人人都可以成佛;参透之人就到达了神的境界,等等。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无法划清神与非神的界限,还是无法说清究竟有神还是无神。

对于有神无神的纠结,来源于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存在意义的焦虑,对于死亡的焦虑。

人确实对绝大多数的事物无法解释,科学能够解读的也许只占所有事物的5%。越是原初的人类越是如此,因此越是相信五花八门的神,相信占卜,相信冥冥中无法解释的规律或者纯粹的概率事件。为什么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后,世界就进入了一个世俗化过程,宗教式微?就是因为人对一些事物可以做出解释了,对找到尚未有合理解释的事物的前景也有了预期,有了信心。

如果说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最无法正视的,那就是存在之无意义了。尽管人人都可以直观地感觉到,人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从宏观角度看是根本无意义的,但是这个事实太过刺激,太过痛苦,太过难以接受,所以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将这一问题诉诸神是回避问题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很渺小、没有意义,但是神很伟大,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的事业是有意义的,它的神殿是巍峨雄伟的,我只要投入它的怀抱,我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对于死亡的焦虑也是同样的强烈。人死了如果就是纯粹的消失,人很难接受,很难直面这一残酷事实。所以就宁愿相信灵魂不死,所以就宁愿相信灵魂转世,所以就相信天堂。然而并没有人死后复生,并没有人从天堂回来。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转世传说,或者知道自己前生是另一个人的传说,但是从未被证实。如果想开了,就鼓起勇气去直接面对人死后消失的事实,其实也没有什么。

总之,人们在有神论与无神论问题上的站队,在我看来,不过是人性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一点差别而已。有神论者性情中非理性成分较多一些,无神论者的性情中则理性成分更多些。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宗教的开悟还是哲学的想透?

读禅修的书,心中在开悟问题上纠结,有两种主要的想法。一种是:明白和认可了万事皆空其实就是开悟了。其后所采取禁欲方式还是享用方式应当并不改变开悟本身。另一种是:也许佛教和禅宗的所谓开悟就是禁欲方式的,所以无神论的开悟不应当叫作开悟,可以命名为想透。

除去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等说法,佛教的空无观念与无神论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一旦认识到空无的道理,就可以被认为是开悟了,或者就叫作想透了也无不可。前者是佛教用语,后者是世俗哲学用语,说的完全是一回事。

分歧在于,开悟或参透或想透之后所采取的生活方式。佛教选择的是禁欲的方式,无神论选择的是享用的方式。

出家和在家的佛教徒修炼放下一切的超脱生活方式,将人所有的欲望尽量放下、摆脱,不追求所有世俗的目标(金钱、权力和名望),不成就所有的事业,一心一意转向内心的空无,达到无我的境界。至于一般的欲望,所谓人之大欲,即食欲与性欲,全都减到最低。六祖慧能最为透彻,讲究修炼到该做什么做什么(该吃吃,该睡睡),一切心思尽在事情本身因而毫无杂念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无贬义的行尸走肉境界,表面上看是在行走在活动的一个人形,实际上早已跨越了生死界限,个体的“我”早已不在体内,而云游天外。

无神论的想透之后,对于生命却采取尽情享用的态度。并不是放下或者压抑所有的欲望,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空无之后,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尽情尽兴地享用这段三万天的短暂生命,用美与爱的感觉将其充满。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人的一生就像花开花落,绚烂一时,转瞬即逝。一切听其自然,不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压抑内心的自然冲动,就把自己的人生按照花开花落的节奏去安排去接受。也就是说,并不刻意地压抑生命的冲动和欲望,而是去满足它,尽情地享用这条生命,让它尽兴,让它乘兴而来,兴灭而逝。

学习和阅读了许多的佛学禅学学说之后,我想我选择的仍旧是无神论的想透。 GZdm4yK/kiWcuGcgJZBlh0OAHffpbsjUxByElqyNDzwb/YcbvP8aZn032ZzwI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