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 ◎ ◎ ◎ ◎ ◎ ◎ ◎

1.过去长时间存在三个理论问题不清楚

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在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这个问题有时虽然貌似清楚,但实质上是不清楚的,我们没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理解发展资本市场的本质含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都认为,资本市场主要是一个融资的市场,是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甚至认为,资本市场主要是国有企业资金纾困的平台和机制。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缺乏正确的把握,加上当时的行政审批制,使得一大批完全不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企业上市了。所以,多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都处在徘徊状态,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为什么在过去30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起来?核心在于理论上不清楚在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没有理解资本市场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

第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不清楚如何发展好中国的资本市场。从过去所构建的规则体系和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看,我们是不知道如何发展资本市场的,既不重视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也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成长性,使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基本机制和动能。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在一种混沌的环境中运行,始终没有找到发展的正确路径。

沪深交易所建立的初衷是融资,所以在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都被定位成融资的市场或企业融资的平台,这种定位差不多持续了二十七八年。这种初始的认识误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基因上的缺欠:不重视财富管理,不重视企业选择标准的市场化,不重视企业成长性的选择标准。基于这种认知和功能定位,从沪深交易所建立之初到2000年之前,亦即1999年《证券法》实施之前,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实行的都是额度基础上的行政审批制,企业分到额度就可以发行股票并上市,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标准。企业上市几年后就被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ST),并购两三次这个公司就要退市了。并购的初始目的是使企业更好地成长,企业市值不断提升,但在那个时代,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成为掏空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定位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都是在混沌的环境下运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发,有些上市公司几乎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人为造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市场怎么会发展?这样的市场几乎成了掠夺投资者财富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注定是不成熟、不发达的。

第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不清楚中国资本市场究竟向何处去,目标在哪里,彼岸在何处。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缺乏连贯性、一致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造成了投资者预期紊乱,市场经常出现非正常的大幅波动,外部干预频繁。市场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资产价格被严重扭曲。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开放引进了市场和竞争机制,催生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各国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寻租、预算软约束等问题,结果反而降低市场竞争活力,损害行业发展,出现不健康、不稳定的局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可以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社会上存在一些争议,事实证明这项开放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过去较早参与开放和全球竞争的行业企业,最终都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正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不是例外,同样适用开放与竞争规律。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通过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和枢纽,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具有聚集效应的内容,能够发挥引领和带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作用,推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配合。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境外投资只占3.5%左右,而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目标是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境外投资者至少要占到15%左右。我们离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进行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改革,如价格体制改革、汇率市场化、提高货币可兑换程度、提高会计标准、以金融产品为主的标准化监管改革等,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和风险防范化解的机制和环境。 w+zFcEOZ7/nBY0tje82SiPW3L3OKpdWrOPKm34r4CyfbRo7qJQp2j6e0SezNn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