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政府层面看,创设证券交易所的基本出发点在于金融支持,但作为一种制度设计,资本市场迥然有别于银行——从金融运行逻辑来看,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其发展的初始动因是基于对传统金融或商业银行间接(信贷)融资的“去中介化”(脱媒),因而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对原来处于高度垄断状态的国有银行体系进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沪深交易所的创设对中国金融领域最为直接的影响本应该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因为资本市场的出现终结了此前银行体系的绝对垄断,引入了全新的融资途径。但遗憾的是,在资本市场刚刚出现的前几年,其“脱媒”功能几乎可以忽略,对中国的金融结构并没有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冲击(见表1-2)。
表1-2 中国股票市场与银行:1990—1995年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苏宁.中国金融统计(1949—2005年).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尽管资本市场对宏观金融结构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但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其出现伊始对于居民储蓄分布进而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分布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借助表1-3可以发现,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认购额在居民年度储蓄中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0.18%上升到了1995年的9.8%
,相应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逐渐成为货币(含存款)和贷款之外的重要金融资产(见表1-4)。
表1-3 中国居民金融储蓄分布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年)、《中国金融年鉴》(1992—1996年)。
表1-4 中国金融资产分布
说明:有价证券包含股票、债券和保单。
资料来源: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9-60.
与全社会金融资产端的变化相对应的是企业资金来源端的结构改变。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多年来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1985年“拨改贷”之后更是如此——从专业银行借,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向海外银团借,通过财政、金融、经贸等部门取得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等,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1980—1989年间资本负债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从1980年的23.56%上升到1989年的95.06%),而这种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导致的巨额本金利息支付又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窘迫的重要原因。沉重的融资负担反过来又成为企业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部门积累不起自有资本金的重要原因,到了后期甚至出现了企业别说本金就连利息都还不上,进而迫使银行用发放新贷款的手段支持债务人向自己付息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发行股票弥补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日益成为一条通过外源性融资降低其过高的资产负债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