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解析
溪水杳杳远去,所向之处不可猜测;隐居的处所,只有孤独的云朵徘徊流连。诗人在写完隐居之所的背景氛围之后,终于写到了亭院内的小景致。亭院正在“宿花影”、“滋苔纹”,花影苔纹的暗影,仍然交织成一片幽邃。
诗末,诗人用典故来表明自己归隐于世外的心意。“西山”是诗人曾经寓居过的地方,“鸾鹤群”一句是借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之语,正是因此地之隐居,勾起对过去之隐居的怀念,更有对此后之隐居的无限期待。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解析
诗的开头,“塔势如涌出”有着极强的速度感,这是岑参式的“奇语”。接下来从“登临出世界”到“七层摩苍穹”,都是写塔势极高,极突兀。秋色西来,将关中染上苍苍之色。北原上的五陵,千百年来依然是青翠一片。今昔之感,古今之情,暗含在这两句之中,它们不仅仅是景物而已,内部还有一层历史感情和自然感情的东西。而在朴素的景致对比中——此今之秋色与万古之青蒙,登塔者舒放的心胸,澎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
最后四句谈玄论道,也许是为了应景,也许是为了让这寺里的和尚看到这些话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