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老人与海》这部仅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向读者诠释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他独自一人出海打鱼,经过八十四天仍然一无所获。及至第八十五天,他终于钓上一条大马林鱼,然而这条鱼的力量过于强大,老人历尽艰辛在茫茫大海上经过三天较量,才终于制服了大鱼。因为鱼庞大无比,根本无法拖上船,他把大鱼捆在渔船的一侧,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奋力对抗鲨鱼,但最后留给他的只有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海明威在这里塑造的老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虽然他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骨架,但他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与大海搏斗了整整三天,处在极度的饥饿、疲惫、困倦、伤痛和孤单之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表现出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人类不屈的精神。老人在竭尽全力和大鱼较量的过程中,有过这样一段独白:“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这里所折射出的是对一切生命的敬畏。海明威通过对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以及大量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我们崇尚人对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也要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老人与海》被认为是最典型的一部诠释冰山理论的小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不言而喻,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潜藏的“八分之七”。海明威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时,这样说道:“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片真正的大海,一群真正的鲨鱼……如果我的描写足够精彩和真实,那么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海明威的叙述手法和对话方式表面上显得极其自然、随意,但实际上经过了刻意的精雕细琢,把现实主义同风格化和超越现实的元素结合起来。海明威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来自于他早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他在《堪萨斯城星报》的记者生涯使他形成了凝练的语言风格,而且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细节充满真实性,和新闻报道一样精确,这对后来的作家以及文坛影响十分重大。在他生命后期,海明威被称为“海明威爸爸”,这主要是指他所使用的简练的词句和生动的口语化语言使美国小说得到了新的发展。海明威笔下简单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作品,语言叙述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之下是深刻的哲学意蕴。

除了备受关注的语言风格以外,这部小说非常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描述事实的技巧。通篇读来,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大海、老人、小船、飞鱼、海鸟、马尾藻、鲯鳅、巨大而美丽的大马林鱼,还有接踵而来对大鱼发起攻击的群鲨……这些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都出自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和选择,使整部作品语言简洁而又张力十足。海明威对事实的描述是细致入微的,比如声响:“他一边划着船,一边听着飞鱼出水的颤抖声,还有它们那直挺挺的翅膀在黑暗中凌空飞离时发出的咝咝声。”比如色彩:“陆地上升起了如同群山一般的云,海岸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色的线,后面映衬着灰蓝色的小山。此时的海水变成了深蓝色,深得近乎发紫。他低头朝水里瞧瞧,发现深蓝色的海水里散布着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呈现出奇异的光彩。”这些生动、准确而简洁的事实呈现给读者的仿佛是一次捕鱼经历的实录,显得真实可信,从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弦,让他们在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沉浸、体味、感悟、思索。

《老人与海》创作于一九五二年,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相继获得了一九五三年美国普利策奖和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诺贝尔奖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毕生的事业作为评价标准,但给海明威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在生活年代上与海明威有着几十年重合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十分喜爱《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她曾经这样写道:“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可以说,《老人与海》是一部伟大的、寓言般的现实主义杰作,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它的深远影响必将持续到未来的年代。对于个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在其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并带给其生命尊严和勇气的作品。

李育超 1MjqW10Y7YFRFnh0VOLKeUPYwlq3vZQY22C5iOu1Pgg3l/6DcdkKhCVKgO9NfT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