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地处西亚、北非,包括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索马里和科摩罗在内的22个国家,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人口共约3亿。石油占世界储量的60% 以上。阿拉伯世界所在地区不仅是世界海陆重要交通枢纽,而且位于战略要冲,历来是各种势力争夺之所,战乱频仍。当今,这一地区往往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也常常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在我国的总体外交中,包括阿拉伯诸国在内的中东国家是我国大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与这些国家同属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当今面临的许多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常使我们对这些国家的人民备感亲切。我国与这些国家多建有长期友好、亲密的关系。世界上很难找出两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之间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阿拉伯海一角

一些著名学者曾将世界文化或文明划分成若干体系或“文化圈”。如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就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但其中大部分均已灭绝,目前世界上还存在着5种文明:①西方基督教文明;②东南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文明;③北非、西南亚和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文明;④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文明;⑤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东亚文明”。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则曾指出:“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始的西欧文化体系。”

无论学者们怎样划分,无疑,在我们这个多种文明的星球上,中国文化体系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都是世界有史以来存在的最重要的文化体系。

中国与阿拉伯都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的历史可以上溯五千年,自不必赘述。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祥地是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摇篮。学者们还多认为阿拉伯半岛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所有闪族人(又称闪米特人)的家乡。

阿拉伯人是闪族的一支。有的学者认为他们还是闪族的根。如:埃及著名学者阿巴斯·阿卡德( 1889—1964)曾说过:“何为阿拉伯人?这是远比它当今通行的名字要古老得多的民族。因为他们很可能是闪族的根,由此派生出迦勒底人、亚述人、迦南人、希伯来人和其他曾住在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城乡和荒漠的闪族人民。” 美国学者菲利普·希提(Philip K.Hitti,1886—1978)也认为:“阿拉伯半岛,可能是闪族人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和希伯来人。说阿拉伯半岛是纯粹的闪族文化的发源地,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因素,以及后来发展成为闪族的各种特质,必须在这个半岛的沙土中寻找其根源。” 据历史学家考证,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原因,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每隔千年左右,就周期性地向外迁徙一次。结果,移入埃及者与那里的含族人混合,移入两河流域者则与苏美尔人混合。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阿拉马人等与古代阿拉伯人皆为同祖同宗的闪族人。因此可以说: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最古老的埃及–尼罗河流域文化、巴比伦–两河流域文化、地中海东岸–迦南地区(包括腓尼基、希伯来)文化乃至曾受过上述文化影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有极其深远的渊源关系。

闪米特人

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Will Durunt,1885—1981)曾在其名著《文化的故事》(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一书中说:“有资料证明,文化——此处是指种植和饲养家畜、家禽——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就已出现于阿拉伯地区,然后由此呈文化三角形式传布至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埃及。” 美国的另一位学者西德尼·内特尔顿·费希尔(Sydney Nettleton Fisher)在其所写的《中东史》( The Middle East:A History )一书中则说:在西方,“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西方文明究竟是发端于尼罗河流域呢,还是发端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沿岸的美索不达米亚”。 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在东方,而且恰恰是在当今阿拉伯世界所在的地区。

源于两河流域的重建的塔庙

摄于1932年的巴比伦遗址,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系列浮雕之一

用墨水刻写在骆驼肩胛骨上的《古兰经》经文书法,现存于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中古(中世纪)的阿拉伯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 贾希利叶时期(475—622,亦称蒙昧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伊斯兰教创立前的约100年期间。“贾希利叶”一词原为蒙昧、愚妄、无知的意思,源于《古兰经》。因为从伊斯兰教的观点看,当时半岛大部分游牧民桀骜不驯,信奉原始宗教,即信仰多神、崇拜偶像,而未认识真主,因而被认为是蒙昧阶段。当时人们多以氏族部落为单位,放牧驼、羊,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因生产力低下,部落间常因争夺水草而发生冲突或战争,盛行相互劫掠和血亲复仇。居住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在这一时期才逐渐有了统一的、标准的阿拉伯语言和文字,并日臻完美;而流传至今诸如世界文坛奇葩的《悬诗》等最古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2. 伊斯兰时期(622—750)

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时期:先知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在位的伊斯兰初创时期(622—661)和伍麦叶王朝(亦译“倭马亚王朝”,661—750)时期。

穆罕默德(Muhammad,570—632)实现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化,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逝世后,由艾卜·伯克尔(Abū Bakr,632—634)、欧麦尔( 634—644)、奥斯曼( 644—655)、阿里(‘alī,655—661)先后继位,称四大哈里发(al-Khalīfah,意为后继者、接班人)。公元661年,伍麦叶家族从阿里手中篡权,自立哈里发,并从此改政体为世袭帝制,遂名“伍麦叶王朝”,迁都于大马士革。伍麦叶朝旗帜尚白,我国古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在这一时期,不断征战,开疆拓域,自公元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其疆域西起大西洋的比斯开湾,东至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跨有亚、非、欧三洲(即中亚、西亚、南亚、北非以及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的土地。

摄于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

3.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公元750年,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玄孙艾卜·阿拔斯( 750—754年在位)从伍麦叶人手中夺得政权,建阿拔斯王朝,因旗帜尚黑,中国史书称“黑衣大食”。王朝大体又可以公元945年波斯的布韦希人占据巴格达为界,分前(750—945)、后(945—1258)两个时期。后期的阿拔斯王朝实际已经名存实亡,解体为各自为政的一些小王朝、小王国,所以这一时期亦可称“诸朝列国”时期。阿拉伯帝国版图建立在多种文明的积淀上,各族混居通婚,统治者奉行文化“广采博收”“择优而取”、思想自由、宗教宽松的政策,对文人墨客又多方奖励,许多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的文学、哲学、科学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故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文化呈多元多彩、繁荣昌盛的状况,特别是在开国初的100年间更是如此,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化的黄金时代。王朝后期,虽是地方割据、王国群立,但很多王公贵族的文化素质很高,有的本身就是文人、学者,同时,他们为自身利益也往往招徕力量,笼络各方文人、学者为他们服务,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仍相当繁荣,且形成巴格达、开罗、阿勒颇、科尔多瓦等几个文化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8世纪初叶,伍麦叶朝时代西班牙地区已被阿拉伯人征服,称安达卢西亚。自8世纪初,至15世纪末,阿拉伯人在安达卢西亚地区统治长达近8个世纪之久,这一地区自然环境与民风与东阿拉伯迥然不同,故而安达卢西亚的文化、文学有许多特点,产生了许多著名诗人、学者。

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

在中世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与雄踞东亚的中国,随着政治、经济达到鼎盛,文化也像擎天的灯塔,在丝绸之路两端交相辉映,彪炳于世。实际上,中国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阿拉伯阿拔斯朝的首府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的中心。中阿人民之间的交往,无疑在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无与伦比、光彩夺目的篇章。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不必细说。

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学习、吸收、借鉴他者文化并融汇进自己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予以发扬光大。许多翻译家同时又是学者,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以及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恩格斯说过:“古代流传下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流传下十进位、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 阿拉伯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同样留下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哲学方面,阿拉伯人的最大贡献是使希腊的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教的观念熔为一炉。美国学者在评论这一点时曾说:“中世纪伊斯兰教不朽的光荣,是伊斯兰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初次胜利地使两件事物互相融合:一件是古代闪族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一神教,即单独的上帝观念;另一件是古代印度–欧罗巴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希腊哲学。伊斯兰教这样把基督教的欧洲引向现代的观点。” 另一位美国学者也说:“用阿拉伯文写作的穆斯林们,根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其他希腊哲学家们的学说创立了一个阿拉伯学派,这个学派对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哲学家们具有深刻而明显的影响。”

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画中古希腊各哲学学派的代表者聚集在一个想象中的古希腊殿堂中

一位非阿拉伯人的东方穆斯林学者曾赞叹地说:“沙漠里出生的阿拉伯人闪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黄金和宝石的财富,比起他们在学问上的成就,那是微不足道的。这无论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数十年来,阿拉伯学者通过对数世纪作品的翻译成了文化巨匠。在知识领域里,他们不愧为希腊与波斯文明的真正继承人。”

正如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一书中所说:“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他们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上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了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来,他们把其中许多文化影响传到了中世纪的欧洲,遂唤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欧洲走上了近代文艺复兴的道路。在中世纪时代,任何民族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都比不上阿拉比亚人和说阿拉伯语的各族人民。”

德国女学者吉格雷德·洪克博士(Dr. Sigrid Hunke)也在《阿拉伯的太阳照亮了西方》( Allahs Sonne Uber Dem Abendland Unser Arabisches Erbe )一书中指出:“西方的昌盛与复兴只是当它开始在政治、科学、贸易方面与阿拉伯人交往之后才开始的;欧洲的思想是随着阿拉伯的科学、文学、艺术的到来才从持续了几世纪的沉睡中醒来,而变得更丰富、完美、健康、充实的。”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西方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革命则以资本主义的机械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1789年法国的革命,1848年欧洲的革命,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总之,自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经过一系列的运动变革,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社会发达、物质文明诸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中古时期显赫一时的阿拉伯大帝国及其灿烂的文化则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自1258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亡,至1798年拿破仑攻占开罗,这段近古时期(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 1258年—1517年,被称之为蒙古–马木鲁克时代;② 1517年—1798年,被称之为奥斯曼–土耳其时代),阿拉伯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衰微时期:1258年旭烈兀占领巴格达后,曾下令洗城40天,把书籍焚毁或投入底格里斯河。蒙古军队所到之处,文化典籍几乎荡然无存。同时,在西方,阿拉伯人被逐出安达卢西亚。只有统治埃及、叙利亚和希贾兹地区的马木鲁克王朝(1250—1517)的首都开罗仍保持其光彩,成为文人聚集的文化中心。1517年,马木鲁克王朝亡于土耳其人始建于14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此后,至16世纪中叶,阿拉伯各地相继落于土耳其人之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反映旭列兀军队占领巴格达的画作,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为阿拉伯近现代历史揭开了序幕。

实际上,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向外大规模地进行殖民扩张。处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世界首当其冲地成了它们的侵略目标。

西方列强对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世界采取渗透、蚕食政策。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已基本完成了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瓜分。它们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阿拉伯各国或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埃及、苏丹、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也门和海湾地区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殖民地是马格里布(北非)地区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西亚的黎巴嫩、叙利亚是其委任统治地;利比亚则是意大利侵占的殖民地。

近现代的阿拉伯历史,实际上就是西方殖民主义对阿拉伯世界进行军事侵略、政治统治、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的历史。同时也是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斗争的历史。因为正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它们与当地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很自然地激起阿拉伯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促使他们起来进行反帝、反殖民地化、反封建,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的斗争。阿拉伯各国、各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各国独立前,此起彼伏,始终未断。

拿破仑一世画像,雅克-路易·大卫作,1812年,存于法国国家美术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使他们纷纷挣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锁链而相继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门、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阿曼等国已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和黎巴嫩获得了独立;1946年3月。英国承认外约旦独立;1950年4月,外约旦将约旦河西岸并入,改国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1951年,利比亚宣告独立;1956年,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相继独立;20世纪60年代,毛里塔尼亚、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先后获得独立;20世纪70年代获得独立的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等;1988年,巴勒斯坦宣告成立国家。 I+9JRzrb6k/4rRlEFMNGy1cKn3RN3h1gkj5kCKqHy/RNeq3HPcjiDwzbCWeHRV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