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印文化交流两千年

中国和印度,是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文明古国。中印之间,地域相连,两千年来,在文化上发生过极多、极密切的联系。纵观世界历史,同样的例子没有第二个。从中国方面讲,在近代以前,中国人所了解,所接触的“域外”的国家,数量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则非印度莫属。古代“域外”的文化,在近代以前,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大多来自印度。这一点,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

但是,中印之间最早的交往,可以具体地追溯到什么时候,却是一个问题。西汉以前,在中国方面,没有直接提到印度的资料。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是一些虽然间接,但却值得注意的证据。

首先是在考古方面发现的材料。近代印度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域一带发现的古文明遗址,历史学上称为印度河古文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城市的遗址,还有许多物品,其中有不少史前时期的彩陶。同时,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考古学家也发现许多史前时期的彩陶。两个地区的彩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有人推测,在史前时期,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不过,这在目前仅仅只是一种推测。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是怎样一种联系,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说明。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的还有,史前时期在今天中国新疆和甘肃地区活动的古代居民的情况,实际上与后来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增加了这方面研究的难度。

再有的是一件与古代天文学有关的很有趣的事,这就是“二十八宿”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天空中沿黄道区域分布的恒星分为28个群落,称作“二十八宿”。无独有偶,古代印度的天文学,也有“二十八宿”。我们可以把印度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做一个对比:

苏州文庙保存的宋代石刻天文图

我们看到,中国和印度的二十八宿,虽然各有名称,但二十八对二十八,总数完全一样,而且排列的次序也大致相同。无论如何,发生这种情形,不可能是一种偶合。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和中国学者竺可桢对此做过周详的研究,他们的意见基本相同,认为二者同源,源是在中国,从中国传入印度,时间大概是在周代初年。当然,这只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所做的一种推测。

1963年的竺可桢,《人民画报》1963年第5期封面

再还有一些零星的材料,似乎也可以说明中印之间早期的交流。在印度古代,把中国称作Cīna。Cīna是一个梵语词,出现得很早,一部被认为在公元前3世纪就写成的著作《政事论》,书里就提到这个名字。今天绝大多数的西方语言中对中国的称呼,例如英文和德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都是从Cīna这个词变化而来。但是Cīna这个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学者主张,它是从中国古代的秦国,也就是后来秦朝的“秦”的发音转变而来。对这个问题,当然也有争论,有人有其他的解释,但其他的解释都没有这个说法更有说服力。因此,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说法,我们就应该承认,在秦还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国时,印度方面就已经与中国有了某种接触。

在尼泊尔境内发现的写在贝叶经上的梵文(11世纪)

这是在汉代以前的情形。从汉代开始,中印之间的往来,便有了明确的文字方面的记载,时代越往后,各方面的记载就越多。

下面,我们依照年代的次序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做一个概括性的回顾。 +AgmrkRiP7iFhFzPKI2LYczj0z7LIzZWsRs8sPJ72VfWeEMr4ImVCZA1Ubo/hh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