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视觉化表达符合人脑机制

一张图可能胜过1000个文字。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二是用来处理视觉相关信息的。想象一下,你打算在淘宝网上买一件衣服,发现卖家只是用文字进行描述,即使文字再优美、语言再简练,是不是都没有用一张图片来描述更清楚明白呢?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一张图片所传递的信息比一大堆文字要丰富和精确得多。人脑机制是客观的,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应对。

1.人脑有个“看门人”

在我的拙作《换种教法》中,曾描述人脑有一个“看门人”。当太多的信息“轰炸”到脑子里时,我们的大脑就开始自动工作,自动识别和屏蔽那些无用的信息,从而保证我们的大脑不会信息过载。事实上,我们一年所获得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越前人一生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仅是我们收到的信息过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和厘清的信息更多。因此,大脑判断的依据之一就是是否对它有意义。

视觉化表达恰恰是有意义的信息表达。特别是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关键信息,就可以减轻人脑中“看门人”的抵制,从而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

牛人都是视觉化表达的高手。从思维导图到视觉笔记,从一个产品包装设计到一场产品发布会,制造画面感,就是让人脑快速通过“看门人”传递更加生动有效的信息,产生很好的视觉冲击力。试想一下,在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如果乔布斯站在台上,仅凭语言来打动观众,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本身就是人脑机制在起作用。

2.人的记忆是视觉化的

想一想,你记忆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使用画面。当提到“鲜花”时,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鲜花的画面。画面本身就是视觉化的,视觉化信息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在人类进化史上,文字出现不过几千年,而在漫长的几十万年间,人类都是依靠图像来处理信息的,因此大脑对具体的图像信息更加敏感。对于非图像信息,大脑会优先转化处理成相关的画面,然后存储在大脑里。而过于抽象的信息,由于缺乏画面感,很难被大脑理解和记忆,这也是高等数学、哲学对多数人来说比较难的原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速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记忆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神经科学用大量的实验证明,用图片展现的概念比用文字叙述更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只听到一则信息,那么3天后我们可能只记住了该信息的10%。如果听到的同时还能看到一张图片,那么3天后我们能记住的信息量就会达到65%。也就是说,一张图片能帮我们多记住约5倍的信息量。因此,视觉化表达可以增强记忆。

3.人脑喜欢简单

人脑机制倾向于简单,特别是我们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复杂的分析和决策时,我们的大脑就会“罢工”,这个过程很像“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当能力欠缺的人在简单思考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且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的行为时,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中,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可以这样理解“达克效应”:首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简单、很容易),其次知道自己不知道(好像没那么容易),再次不知道自己知道(混乱),最后知道自己知道(自如地讲授)。这种效应与人脑喜欢简单有一定的关系。

为了避免“达克效应”的出现,弥补我们的知识或能力可能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学会使用视觉化表达,同时构建视觉化的结构框架,使用经典的工具和方法,快速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JdFMeqBAfoh9wW4RMNo7tG2jSJb9h5mXaV1RbsyinAZ9r4S+jaMEiVhtUhFDdQ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