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步骤一:不要与负面情绪做斗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35岁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的瓶颈期代号,很多企业都会选择性地裁掉一批35岁左右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35岁很老吗?还是35岁的人能力不行?

其实都不然。35岁在职场中恰恰是一个转型期,在公司如果你35岁还没有做上小领导的位置,那么必然你的同龄人甚至比你小一些的人会坐上这个位置。那么,一方面出于管理角度考虑,新上任的领导会选择培养一批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面对同等的工作质量,公司更愿意选择年轻人。

如果你恰好在这个时期被公司裁掉,且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你必然在心理上会有许多负面情绪,比如:担忧、焦虑等,但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感受。如果你讨厌这样的感受,逼自己忽略这样的情绪,那么你可能会做出一些消极的事情。

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整日在网吧待着,或者成天在家睡觉休息,从而逃避和忽略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时间一久,你的精神状态就会麻木,对外界的信息变得不再敏感。麻木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愿意触碰外界事物,从而关闭自己的感官神经。

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开始麻木时,痛苦的感受力会减弱,但同时也感受不到快乐。麻木的人生通常是浑浑噩噩的,像行尸走肉一般。

实际上感受负面情绪是一种开悟的过程,不要去抵抗负面情绪,去充分体验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感受,从而进行深度思考。那么,35岁的瓶颈期就会变成你人生的转型期。

你要知道外界的一切都是不值得依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才可以让自己依靠。所以当你被迫离开熟悉的岗位时,你正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并不擅长这份工作,又或者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跟着你的直觉走,重新出发,换一份你喜欢的工作,尝试一些新的环境。不要逼自己做不擅长又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你一定做不好。

就像一个喜欢说话,喜欢交际的人,整天在公司处理报表,那么他一定会觉得既枯燥又无聊,自然也就不愿意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也就没有了激情。那么这时候你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换一份销售性质的工作。可能你会觉得目前的工作是自己的专业,如果换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的工作不一定能够胜任。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要么是熬年限,要么就是榨干了自己的激情。只有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你才会愿意钻研下去。

人的能力也是有感情的,它也有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的能力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那么你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你的能力放错了位置时,它就会让你产生负面情绪,如果你不去正视它、面对它,而是刻意选择抵抗它、消除它、忽略它,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更加痛苦。

你一定要清楚负面情绪是什么,它就是你思维的暗示。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行动,负面情绪就会转变为正向的情绪力量。

其实在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前,心理学是病理式的,以治理为导向的。这种治疗式的思维在大众的内心已经根深蒂固。大家有了消极情绪就会寻找对抗方案,怎么办?怎么治疗?但是这种治疗式的思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并没有使得抑郁症患者数量减少,反而是大大增加了。

在第1章里我们提到过,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是可以彼此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同一个思想上的两个不同维度。对抗负面情绪,并不能带来正向的情绪和感受,相反,你可能会变得更加痛苦,或者呈现出更麻木的状态。但是麻木的状态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自己内心必然也会感受到厌弃,甚至也会受到周遭人的厌弃。

所以本章中,我要带领大家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而不是对抗。当你能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你只要待在那儿不动,去感受负面情绪给你带来的直觉,然后顺着自己的直觉走,把负面情绪积攒的能量转换成走向正面思维的动力与激情,那么不仅负面情绪会消失,而且你会借此走向一个更高的维度。

这里我要介绍两种由负面情绪转向而来的积极体验:

感官享受

指机体消除内部紧张感之后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感觉身体放松的一种状态。这属于感觉类的体验。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事情,会选择运动,运动会刺激人的感觉,当你完成跑步运动后,身体就会感受到被舒展开来,大汗淋漓后也会感觉精神很放松,从而享受到感官的愉悦。但是这种感受是浅层的,它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

心理享受

指个体打破了原先的固有思维,超越了个体原有的状态。例如,当你被迫辞职后,重新去审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找到了一个更适合你的领域,你便开始了新的人生体验。又或者当你曾有着深信不疑的目标,然而无论你使出多大的劲,都无法达到你所设定和追求的目标时,这时候你换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原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延伸,找到目标背后的目的,此时重新出发,根据新目的来设定新的目标路线。这是一种直觉类的体验,类似于豁然开朗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更深层次的,也是持续效果更长久的。它能带领你走向更高的境地。

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心理享受”的体验呢?

方法1:停止抱怨外部环境

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当年很惨,因为抱怨于事无补;更不要抱怨自己,只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设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安东尼·罗宾

没有人能承诺和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受阳光灿烂的平等。你去看看动物界,就知道平等是多么罕见了。平等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维持大多数人安宁的策略。你明白了这件事,就会少很多愤怒,多很多感恩。你已经享受了很多人奋斗的成果,你的回报就是继续努力,而不是抱怨。

——毕淑敏

你抱怨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成你喜欢的人,外部的一切环境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成你想要的样子。那么既然如此,你的抱怨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相反,抱怨不仅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它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它会培养你养成翻旧账的习惯

当你在抱怨中,你会不可避免地回忆过去而忽视当下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过去的回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会不觉地把自己当下的情绪夹杂进过去的记忆中,从而加深了痛苦的感受。而过去发生的一切,又都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翻旧账只会让你对过往耿耿于怀。

它会让你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当你抱怨时,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让他人感受到。没有人喜欢悲伤、不幸和痛苦,因此你的抱怨也会让周遭人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从而令人感受到厌弃。而当你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时,别人对你的讨厌你也能深刻感受到,这样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你讨厌环境,环境也讨厌你。

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懦弱的人

人的勇敢是体现在当你感觉环境在变化时,你能够积极打破自己,而不是打破环境。打破一只杯子是很容易的,而打破自己的思维是很困难的。一旦你养成了抱怨的习惯后,你总会把一切归咎于环境,从而忽视自己内心的成长,逃避现实,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懦弱的人。

它会让你变得敏感而多疑

抱怨周遭的人和事情会使你自己进入到受害者模式中,你同情自己,感觉自己十分可怜,好像别人都在欺负你。你会在与人的相处中变得越来越敏感,你害怕自己会再次受到伤害,总是怀疑周遭发生的一切也许会伤害到你。

它会剥夺你体验不适感的背后意义

所有让你不舒服的事情,背后都有着你看不见的价值。情绪的不舒服就好像你得了感冒一样,它会使你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感冒,是最近太累了导致抵抗力下降,还是因为最近天冷了而衣服穿得太少而导致的着凉,又或者是最近去了什么拥挤的人群中被传染了病毒。这样反思可以提醒自己在行为上注意一些。

情绪的不舒服也是如此,只有你真切体会到了这种不舒服感,才能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并从中找出原因进行更正。而如果你用抱怨去掩盖这样的感受,那么你永远无法体验到不适感的背后意义。

既然你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抱怨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接下来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让你减少抱怨:

1.牢记抱怨的危害

很多人无法停止抱怨是因为不知道抱怨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和后果,就像没有人会喜欢吃过期的食物,人们深知食用过期的食物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同样的,你可以反复阅读上述由抱怨带来的危害并牢记心中,告诉自己抱怨是会伤害到自己的,为了让自己避免被伤害就必须要停止抱怨。

2.减少说话

当你正处在负面情绪之中,往往自身会选择通过言语去发泄情绪,因为说话是没有场景限制的。假设你采用砸东西,或者大喊大叫等行为,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个特殊环境,而说话则不受限,你可以随时随地发消息、打电话,或者直接抓住周边的人聊天就可以吐露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当你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你难以保证自己说的话不是消极的、负能量爆棚的,而这样做就会开启发泄甚至是抱怨的按钮。因此当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尽量减少说话,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

3.抓住事物的优点和好处

每件事情的发生总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如果你总是看着坏的方向,便会忽略好的一面,总是陷入坏心情中。如果你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把目光转移到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上,那么你的精力也会减少在消极面的停留。

研究表明,当人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事物的积极面中,甚至会忽视掉事物不好的一面。比方说,当你进入一家大型企业中,你会有很多上升空间,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你也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对自己的价值提升上,那么你就不会对周遭人的一言一行那么关注和在意了。同样与一个人相处也是如此,只要你抓住他的优点,只看他的优点,只和他的优点相处而不是念念不忘他的缺点,那么任何人对于你而言都没有什么好抱怨了。

4.把目标定的更容易一些

如果你告诉自己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要抱怨了,那么很可能是无法做到的,甚至你会很快就忘记这件事。因为“从今往后”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并不实用。你可以把目标定得再精确一些,更贴近实际一些。

比如你规定好自己今天上午不要抱怨,那么到中午的时候,你再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如果做到了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可以是一顿美味的午餐。午餐过后你再定一个目标让自己下午也不抱怨,那么到了晚餐时间,你再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这样每次定时定点的奖励就会让自己更容易去达成这个目标。通常一件事重复3个月后,人就会形成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很快养成不抱怨的好习惯。

方法2:避免回忆伤痛

在本书的上一章节中提到过,过去的记忆是有偏差的,尤其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当你回忆过往会不自觉地夹带现在的情绪,给记忆润色,而之后当你再回忆时,你的记忆不仅会带有过去的情感润色,还会继续带上你现在的情绪,因此越回忆,回忆可能就越不真实。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追溯论,指你现在的负面状态一定与过去的经历有着某种相关的联系,因此在以往的理论中,心理导师会让你尽可能地回忆过去的不幸,并去研究这些不幸的往事,从而下定论你现在的负面状态是由于过去的经历导致的。而这样的方法不仅没有使得人们走出负面情绪,反而使自己对过往和现状产生了极大的憎恨。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就如同当你切菜的时候一不小心割伤了自己,随后自然无可避免地就会感受到疼痛。但这时候心理医生告诉你,“来,你再割伤自己一次,我们来研究一下整个事件的发生始末。”这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

很多现代心理研究学者都提到过“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把一个人所有的性格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你现在过得不开心,你现在工作不顺利,你现在婚姻中遇到了麻烦,大家都会先去研究你的原生家庭,并试图在那寻找到答案。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即便你是孤儿,人们也可能会说由于你在成长环境中缺少了父母的爱,导致你在职场上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而如果你是一个有着社会地位且事业较为成功的孤儿,那么人们也可能会说,由于你在成长环境里没有受到父母的约束,因此成长得非常自由,导致你与他人的思维模式不同。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都能把你现在的状态归咎或归功于原生家庭。这就仿佛一年四季你就只穿一件衣服,下雨了也不打伞,天热了也不换短袖,一切生病就只怪天气。天气下雨,所以着凉,天气太热,所以中暑。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这里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即便你是一棵不会说话的树,但是你也会根据天气的变化而选择发芽或落叶,更何况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把现在的问题归咎于过去的外部环境和处境,那么当下的问题永远都不能解决。因此,回忆过去的伤痛是毫无意义的。

毕淑敏说过,“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记住的东西,它虚与委蛇,给你一个过眼烟云,我们希望它遗忘的,它执着着、死心塌地地铭记。”

其实很多人并非有意去回忆伤痛的过往,但是它就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跑出来影响你的心情。如果你不能识别它,那么你就会被它紧紧地捆绑住,因此你必须要学会识别当下的感受,去感受当下的情绪,静静地处在那个状态然后找出它的根源。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回忆在暗处,而你在明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迅速走出来呢?

1.想一想你现在正在做什么

有时候当你一个人走在路上时,眼睛里明明看着的是前方的马路,然而脑海里就会浮现各种各样的画面,当然也包括令你伤痛的回忆。这时候你只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你现在的感受,然后告诉自己你现在正在走路,马路旁有什么,前面有什么,还有多久能到达目的地,只要你短暂地问自己几个问题,伤痛的回忆就会立刻被打断并随之消失。

2.把“过去的痛苦”一词换成“成长”

人与词汇之间是有互动的,比如当你读“开心”这个词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状态是开心的,你不会把开心和痛苦的感受混淆,毕竟这两个词汇所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你在回忆“痛苦”时,你便会感受到不舒服,比如悲伤的情绪。那么,你只要把“过去的痛苦”一词在脑海里换成“成长”,你就能对这段回忆释然。当这段回忆不能再对你造成影响时,它就会跑开。

就好像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你不去对这段“伤痛回忆”进行回应,它也就会觉得没有存在的意义,便会自动消失。此外人们对于“成长”一词,通常是抱着中立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会成长,成长是一件普遍的事情,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事情。因此,当你把“过去的痛苦”一词换成“成长”后,即便痛苦的回忆想要在你脑海里兴风作浪,你也会以平常心去看待。

方法3: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

人们对抗负面情绪时并不会用现实的武器,而是会用思想的武器,无论你是寻求外部的原因还是追忆过去,其本质都是因为你想太多了。

一个人如果爱思考,在大多数人眼里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事实上我们所认为的困难以及由思考带来的负面情绪都是思考的产物,

当我们认真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冒出来很多问题。比如下班前领导突然来了这样一句,“明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宣布,大家记得带好身份证。”如果你认真去思考这句话,你会去想明天是什么日子?最近公司有发生什么事情吗?为什么要带好身份证?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无解的,因为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你口,你无法理解说这句话的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很多情商管理课会教大家去揣摩领导的意思,但是当你去揣摩别人的心思时,你就会忽略了当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背后的意思。但是当你过度解读这些东西时,你就会回到上述的误区中,开始回忆过去不好的事情,从而又引发了新的负面情绪。

此外,人有时候会在过度思考中极力去获取成就感,尤其当你认为你想通了一件事后而产生的兴奋和刺激感,这种醍醐灌顶或是细思极恐的感觉会让你上瘾。最后总是习惯性地喜欢想太多,但是很多事情自己又想不通,于是便陷入纠结的情绪中,紧张而焦虑。

实际上这种状态是不可取的,因为想太多的问题就会制造问题。很多事情本没有什么问题,当你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它可能就成了一个问题。然而人们对于问题的态度总是会寻求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一个本身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又怎么能够寻求到解决方案呢?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自虐模式。

你所认为的想通一件事,无非是在你的认知范围里寻求答案,但是真正的答案或许并不在你的认知体系里。也就是说,你对于一件事的看法总是处于你的角度,而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单由你的角度而发生的。即便你认为你寻找到了答案,很多时候这个答案要么是片面的,要么就是完全错误的。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研究发现:人类90%的认知都是无意识的。意思是我们的想法和思绪大多都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数不是主观推动的,而是被动的意识。这种被动的意识可能来自你身边的人,也可能来自社会环境,总之,这种意识并不是你真正的想法。

比方说,当你在公司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时,并且也已经到了下班的点,但你发现周遭的同事和领导没有一个准备起身离开,他们都在敲着键盘。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不应该走,别人都没走我第一个走会不会不太好?”,又或者你会认为“是不是自己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完,是不是自己遗漏了公司群的公告?”这些想法都是你无意识产生的,都是突然冒出来的,并不是你通过深思熟虑后的认知。而这些想法之所以会冒出来,是因为普通社会性的职场认知,即:领导走了,同事走了,那么我也可以走了。如果大家都没走,我走了,那么所有人都会注意到我,而这种“注意”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事情。

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过度思考实际上也是受外界的影响,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人际交往即需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那么,既然思考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才能做到尽量避免过度思考呢?

1.注意自己当下的感受

思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可以说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来自于你的想法。所以当你感受到自己的现状是痛苦的、紧张的、焦虑的,那么你就要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人的想法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错误的想法必然会导致负面的情绪。而当你置身于此想法的当下时,你很难辨别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此刻当下的感觉是真实的,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当下的感受,如果感觉不对,要先暂停思考。因为你并不知道哪一种想法才是正确的,否则你又怎么会想太多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也许你会走进另一个思维的深坑,那么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暂停思考。

2.让自己行动起来

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暂停思考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能够自由控制自己思维的人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人甚至不知道暂停键的按钮在哪。其实想要让自己的大脑暂停一会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比如,当你在质疑现在能不能下班时,你可以直接询问一下,今天还有别的事情吗?我可以下班了吗?那么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另外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你只是在咖啡馆里喝茶时突然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于是陷入了深度思考,审视自己最近的行为,然后越想越不对。这时候,你已经感受到了不愉快的情绪,那么怎么办呢?很简单,你可以站起来走一走,或者伸个懒腰,让自己动起来,保持动的状态一分钟以上,那么你会很快忘记刚刚在想什么。让自己动起来就是一个思维的暂停键。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的意识和想法会随着机体的行动而改变,也就是说心理学不单单是对意识的研究,同样也可以追溯到对行为的研究。所以只要改变自己的行动状态,那么意识也会跟着改变。

任何行为都有两面性,包括思考。你可以在思考中成长、成熟,变得更有智慧,但是过度的思考同样也会让你变得多疑、敏感、焦虑甚至是痛苦。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你只要记住,正确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感受到舒服、轻松和愉快,这是走向智慧的方向,而当你的想法让你产生纠结、紧张、焦虑、憎恨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受时,你必须要按下暂停键,停止过度思考。 jRtxP6Gk/tL0ie3MtpqI/JeIvVIqJpEczT3Jye34Gpcfhn3y4r99NIVup+OV+m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