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晋、后赵、后秦—李弘传

首先说明一下,这不是一篇个人独立的传记描写。

因为李弘这个名词,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出现的频率比较多,且多数是以农民起义的性质出现。

倒不是说这个名字多有魔力,而是因为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含义实在太过于强大。

强大到甚至可以左右百姓的思想和意志。

在北魏神端二年(公元415年乙卯)由嵩山道士寇谦之编纂的一本名为《云中音诵新秤之诫》经书中写到:

“九州岛四海之内土地真神,五岳官属,尽集对各说土居好德异同,林言事实,称今世人恶,但作死事,修善者少。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瞋怒!念此恶人,以我作辞者,乃尔多乎!世间愚痴之人,何乃如此。”

在这仅存的一篇经卷之中,描写了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情况。“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是对那些打着李弘名号起义的人一种简单的解释。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李弘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对于那些起义者来说,所谓李弘是老君化身不过是自己起义的一种借口和手段。

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是引导自己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灯,也算是自己虔诚信仰换来的回报。

有信仰没有错,但什么都信,这就有点愚昧了。

于是乎,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凡是带有李弘性质起义的事件,大多都发生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而在之前的秦两汉三国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虽然偶有李弘性质的起义,但都是少之又少的个例,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猜想大概可能是因为道教“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门修行”理念的影响所致。

对于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这个超级大混乱时期,许多百姓大多苦于乱世的苦难折磨,心中不免要将一些希望寄托在一些信仰上面,所以以李弘为性质的起义能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也就见怪不怪了。

东晋咸康八年,后赵建武八年(公元342年壬寅)后赵武帝石虎在邺城修筑四十多所台观,并且还好大喜功的重新兴修洛阳和长安两处宫室,所耗费的人力多达四十多万。

石虎是历史上著名的残暴皇帝,不光残暴,而且还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作死皇帝。

当时除了修建这些场所外,石虎还别出心裁打算在邺城和襄国(也称信都,汉代郡名,位于今河北冀州市一带)之间修建一条阁道,用来方便交通,同时,还给河南四个州下达了一个命令。

准备南伐东晋的物资。

光准备南伐的物资还不足够,石虎还着令并州,朔州,秦州,雍州加紧搜刮西征代王拓跋什翼健的物资,青州,幽州,冀州筹备攻打龙城的燕王慕容皝,并且还惨无人道的采取“三五发卒”的方式来抽调民丁。

所谓三五发卒就是一家中有三个男丁的,必须要抽调走两个,如果有五个的,那么便要抽调走三个。

当时石虎所管辖的后赵,俨然变成了一个只会滥用民力,疯狂扩充军备的割据政权。

当时各州兵马人数多达五十多万,撑船掌舵的船夫也有十七万之多。

加上当时大批的民丁不善水性,且当时征发途中被虎狼吃掉的民丁就占据了征调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果说只是大兴徭役的话,或许百姓尚且还能忍忍,可在征发过程中,各级官吏还要对百姓层层盘剥,大肆搜刮,导致大批百姓无地可种,无业可谋。

石虎的这种残酷压榨就如在施压一根弹簧一样,虽然暂时压制下去了,但迟早有回弹的一天。

终于,在贝丘(位于今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东南),一个名叫李弘的人率先打起了反赵的旗号!

当时他声称自己的名字和太上老君降世临凡的名字相符合,正应了经书中李弘临凡的救世普渡的谶语。

至于是巧合还是真的所谓降世临凡,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李弘这个金字招牌所带来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果不其然,在他名字的号召之下,迅速便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起义势力,并且还互相勾连党结,甚至还一度设置了官僚制度。

可就在一切就要步入正轨的时候,事情却败露了,不光李弘被诛杀,就连被株连的人家也达到了上千家。

就这样,史料中记载的第一次李弘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失败了。

但,有一必有二,紧接着又一起李弘起义。

不过这一次,却是发生在偏安一隅的东晋。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丙辰)当时正赶上桓温北伐羌族姚襄,当时桓温的部队来到了荆襄一带,正赶上江夏(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相刘岵和义阳(位于今河南信阳市西部与南阳市部分地区)太守胡骥征讨当地的李弘起义。

可能是因为打仗的缘故,当时有人托名李弘,顺势起义,结果还没有打出点明堂,就旋即败亡,这是第二次有史可考的李弘起义。

紧接着,第三次以李弘为性质的起义在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庚午)爆发。

当时爆发起义的地点在广汉(位于今四川广汉市),为首的妖贼名字除了已经用烂的李弘之外,还有一个叫李金根的人。

比起前两次的李弘起义来说,这一次的李弘起义比较名正言顺。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这次的李弘起义是打着双重旗号起义的。

除了打着太上老君降世临凡的李弘旗号拉拢人马之外,这次的李弘起义还谎称自己是成汉归义侯李势的儿子。

这个李势是十六国时期蜀地成汉昭文帝李寿的儿子,同时也是成汉的亡国皇帝,在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丁未)与东晋大司马桓温的交战过程中战败,成汉政权灭亡,李势则被押送建康,并最终死在建康城。

当时桓温为了压制蜀地动乱,可没少费周折,从永和三年灭成汉,一直到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壬子)桓温派遣司马勋帮助周抚平定涪城(位于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萧敬文叛乱为止,蜀地才算暂时安定下来。

蜀地安定之后,桓温带四万兵马入江陵,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均县西,古汉水入口),步兵从淅川(位于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直奔武关(位于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同时着令司马勋引兵出子午谷栈道,攻打前秦,算是彻底把蜀地撂在一边不管了。

这蜀地一没人管,可就乱了套了。

李弘,李金根打着太上老君和归义侯李势的旗号,拉拢了上万人的起义部队,并且自称圣王,同时还给自己改了一个很霸气的年号。

凤凰!!

可能包含有让成汉政权涅槃重生的寓意吧(这一段纯属我个人猜想,不做参考)。

不得不说,他们两个的起义效果还是相当惊人的,没过多长时间,在陇西也爆发了一场认爹的起义。

起义的首领名叫李高,他认的爹也是成汉的李氏皇帝。

不过他认爹的辈分可要比李弘高多了。

他诈称自己是成武帝李雄的儿子(李雄是成汉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昭文帝李寿的哥哥)。

如果硬要按照辈分来算的话,李高是李弘的大爷。

那个年头的起义,大概比的不是谁的势力比较强,可能比的是谁辈分高吧?

反正在认爹方面,陇西的李高可是丝毫不想落人下风。

当时李高聚众起义之后,攻克了涪城,然后轰走了梁州刺史杨亮,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两股强大的势力就这样悄无声息又迅如雷霆的在西北和西南兴起。

可他们两个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造反生涯即将在一个月之后遭到终结,而且更为有趣的是,终结他们造反事业的人居然是一家祖孙三代。

当年九月,益州刺史周楚先派自己的儿子周琼讨伐李高,当时周琼在讨伐李高期间,派自己的儿子周虓(晋书中记载为周虓,资治通鉴中记载为周飏)去讨伐李弘,两头双管齐下。

周琼,西晋名将周访的重孙(周访在西晋末年曾平讨过杜弢起义),曾经担任东羌校尉,也是一个猛人。

周虓,字孟威,西晋名将周访的玄孙,更是一个猛人。

好像他们老周家就是专门为克制贼盗而生的。

在周琼和周虓父子的强强联合之下,李高和李弘的起义很快便被镇压。

当然,不同史料中关于此次造反的描述还是有出入的,晋书中记载的此次李弘起义是九月造反,当月平定,资治通鉴则记载为八月造反,九月平定。

接下来说的最后一次李弘起义,年代则比较靠后,发生在东晋义熙十年,北魏神端元年,后秦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甲寅),当时发生起义的地方在贰城(位于陕西延安市富县西北)。

当时有人打着李弘的名号宣布起义,并且还联络氐族人仇常一起造反。

当时身为后秦国君主的姚兴因为突然患病,不得已,只好责令士兵抬着轿子去征讨李弘和仇常的起义。

虽然姚兴当时病的不轻,但斗志却丝毫不减,还没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斩杀了仇常,生擒了李弘,平定了这场起义。

速度如此之快,效率如此之高,不由让我想起了明人无名氏编写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记载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带病生擒高思继的夸张桥段。

李弘起义的风波到此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而其他类型的起义却还在蠢蠢欲动的上演着··· RkmL7H58DyCtiAI6GnfDMQ8kGF3cqpPR7ejMAvqFunwBEdKspgjdkIzJscpZco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